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
2018-07-03
(东北林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40)
近年来,森林工程学科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在给学科发展带来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使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凸现。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估是森林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相比较于其他的硬性指标而言,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评价对象具有软性特征,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地评价其真实水平。同时,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外在因素比较多,各个因素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不易独立区分,因此通常的做法是研究者选择一些可观察的替代物作为指标用于评估,这些指标包括报名人数、招生比例、录取分数、物质条件、导师队伍建设、培养过程、保障管理情况以及外部评价等。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原因是目前的研究多局限于对研究生群体的研究,而对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研究涉及较少。
研究生是具有较强自我意识的群体,他们的基本素养、心态、知识储备、时间投入和意志力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对其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开展研究生个体的研究,对改进培养过程、完善培养质量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目前,森林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主要培养模式是理论知识学习和研究工作相结合的模式。在该模式下,森林工程学科研究生评估体系仍不完善,缺乏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价模型,导致无法有效、全面地评价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重阻碍了森林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步伐。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深入研究森林工程学科的特点,建立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评价模型,促进森林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一、森林工程学科的特点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一)森林工程学科的特点
森林工程学科是以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应用型学科[1]。学科密切结合林业建设、林业生产和林业科技发展需要的实际,逐渐形成了森林作业科学与技术及森工产品开发与检测、森工作业机械装备与林产品包装工程、林区道路工程与物流工程、森工管理与林业信息工程4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体系。以前,森林工程学科研究范围较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森林采运和木材加工来开展;目前,森林工程学科研究范畴在逐渐拓宽,并与相关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2],使学科现有研究范畴转变为以现代森林可持续经营、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森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5]。
目前,森林工程学科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3点。①学科面广。森林工程学科研究范畴包括森林资源建设与保护、开发与利用中的所有非生物工程,其范围涵盖种苗培育、植树造林、森林抚育、采伐集材、木材运输、木材加工以及林木销售等所有木材生产过程。将过去狭义的“森林采运”范畴,扩展到了广义的森林经营和木材生产、加工与森林管护领域[3]。②研究对象复杂。森林工程学科研究对象既包括森林个体林木,又涉及整体森林环境,其立地条件复杂多样,所对应的作业工具及方式也因地制宜地发生变化。③学科地位特殊。森林工程学科与林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木材科学与技术和林产化学加工工程2个二级学科具有紧密联系,同时随着学科内涵的不断发展,森林工程学科与森林培育和森林经理学科的研究范畴也有颇多交叉,可以认为森林工程学科是林学与林业工程2个一级学科间的纽带学科,因而具有特殊地位。
(二)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色
目前,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具体目标是:掌握宽广的林业工程基础理论和系统的森林工程专门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4]。
在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对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如下。①掌握森林工程学科研究现状和前沿问题,在一定的学术背景下,能够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具体的研究内容,提出研究路线和研究方法[5];②在毕业论文期间,了解相应科学问题的研究难点和关键之处,并在指导教师引导下,设计出详尽的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③拥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具备学术勇气和科学敏感性,敢于挑战权威,并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具备检索、阅读相应的科学文献资料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分析、利用和评价相关的科学文献资料;⑤熟悉学术规范,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科研论文的写作规范,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刊发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够科学区分、对待和引用他人的发现、观点、数据和材料;⑥熟练地掌握与森林工程学科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地阅读相关的专业书刊,具备基本的利用外文撰写论文的能力。
二、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初始评价模型的构建
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是相对于群体培养质量来说的。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是指在承认研究生个人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培养过程作用于研究生个体所促成的个人身心发展的水平[6]。换言之,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指的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学习和训练,研究生个体综合能力的增长水平,其核心是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研究生教育理应重视研究生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知识和文化的创新,最终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研究生评估指标模型应该以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为评估对象,同时吸收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进行设计,以实现对研究生个体的全方位考察。郑中华[7]等提出了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一级和二级要素,即初始评价模型,见表1。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二级要素所对应的具体培养环节进行了补充,使评价指标更为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表1 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初始评价模型的构成
三、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细化评价模型的构建
笔者在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初始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组成,将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归纳为知识、能力和潜力3方面。同时,以研究生质量三角模型为理论指导[6],从三角模型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潜力维度出发,将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初始评价模型内的一级要素进行了再组配,将分析能力所包含的知识总量及结构归为知识维度;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归为能力维度;长期发展要素归为潜力维度,并依据森林工程学科特点、研究生个体培养特色、独立性与整体性相结合的指标制定原则,细化了一级、二级要素指标,增设了三级指标,构建了森林工程学科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细化评价模型,见表2。
表2 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细化评价模型的构成
由表2可知,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一级要素包括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潜力维度。在知识维度中,二级要素又具体分为研究生需掌握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方法论;在能力维度中,二级要素包括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学术沟通能力、就业可迁移能力等;在潜力维度中,二级要素包括学术发展潜力和职业发展状况等。森林工程学科重点关注研究生个体的知识维度与能力维度。三级要素则更为细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专家打分的方式或者利用可观察的替代物指标将每一个要素量化,然后统计三级要素中的各项指标的量化总分,综合分析研究生的个体培养质量。
四、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应用
为了量化评价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参照构建的森林工程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细化评价模型,笔者选取近几年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学位及学术论文、就业情况等典型指标进行了分析,见表3和表4。
表3 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及科研能力的评价结果
注:*表示除EISCI之外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目;AA、AB、BB表示学位论文的评级
表3表明,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英语水平较高。学位论文评审结果显示,近几年论文评为AA的人数均占到总人数的50%以上,反映硕士研究生个体基础理论知识扎实、科研选题及设计能力较好、具有较强的从事科研或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但是,从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及质量看,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偏少,高质量论文的占比较低。这也表明,森林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个体创新能力仍有待提升。
表4表明,2011—2015年度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平均就业率达到95%,就业领域宽广,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二者之和达到56%;其次依次是事业单位、高等教育单位和升学。
表4 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总之,通过分析森林工程学科的特点及培养特色,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笔者从三角模型的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潜力维度出发,构建了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细化评价模型。该细化模型从微观和研究生个体角度出发,注重研究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完善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推动了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在未来,笔者认为应以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价模型为导向,着重培养、提升森林工程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资助项目: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农林院校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以森林工程学科为例”,项目编号JGXM_HLJ_2016114。
[1] 徐华东,邢艳秋,王立海.中美森林工程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对比研究[J].森林工程,2014,30(4):151-154.
[2] 郭克君.浅议森林工程学科体系建设和发展进程[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7,35(8):10-12.
[3] 李琪,徐庆福.森林工程学科在现代林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23(4):1-4.
[4] 董希斌,徐华东,李耀翔,等.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展森林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7,35(5):6-11.
[5] 温慧颖,李琛,陈春晟,等.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工程为例[J].森林工程,2016,32(4):83-87.
[6] 王战军,李明磊.研究生质量评估:模型与框架[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3):54-58.
[7] 郑中华,王战军,翟亚军.研究生个体培养质量的评估模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