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探讨
——基于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文科实验室建设的调研
2018-07-03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务处,陕西杨凌 712100)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教育部也推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等一系列人才培养计划,旨在推动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关键词,各高校围绕这一关键词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高校的实验室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地,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在此背景下,创新型实验室应运而生。
创新型实验室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开展探索性、研究型实验创造条件。所谓探索性、研究型实验,就是对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或全新的课题,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大胆的设计、研究和探讨[2]。创新型实验室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平台,不仅有利于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3]。
一、高等农林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对我国几所高等农林院校的文科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重点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文科实验室建设情况进行了系统考察,并结合自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体会,提出当前高等农林院校文科实验室建设面临的3个主要问题,即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实验室设置存在学科壁垒、实验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虽然这3个问题不一定是所有高等农林院校面临的共性问题,但是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具有显著代表性的。
(一)实验教学体系不合理
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是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因为实验课程设置的总体目标及其功能定位决定着实验室建设的具体思路、方向和重点。我国高校传统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体系的构建偏重于理论课程,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4]。尤其是在文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实验教学在全部培养环节中所占的比例极低,尚不足1%;而且极为有限的实验教学也大多是验证性的,学生主要是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地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论证,得出的最终结果是固化的。这样的实验教学体系几乎没有设置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学生自主操作、自行设计实验的环节更是少之又少,显然是不合理的。
(二)实验室设置存在学科壁垒
高校实验室大多是按专业设置的,各专业实验室之间缺乏交叉融合,“各自为政”现象严重。例如,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数不多的文科类院系,共开设了4个本科专业,设置的电子政务实验室、社工实验室、模拟法庭、社会数据分析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是分别与4个本科专业相对应的,而且相互之间是独立的。通常,各个实验室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后不再对外开放,不允许其他专业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活动。
(三)实验教师的教学思想落后
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实验教师大多采取的仍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指定实验内容并按实验指导书的规定安排实验步骤[4],而学生只要按照指导教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操作即可。这种情况在文科专业更为普遍。文科实验室的实验指导教师认为只需要指导学生了解实验操作过程或者通过实验获得数据就可以了,不需要进行创新。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文科生不需要进行实验,掌握理论就可以了。
实验教师教学思想意识上存在的偏差,导致高校的实验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必须首先在思想意识方面正确认识2个基本问题:一是建设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必要性,二是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内涵和特点。
二、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一)是新时代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所决定的
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尤其是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在注重人才学历的同时,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愈发关注。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备受企事业单位的青睐。可见,在社会分工日趋精细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对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对高校文科人才的培养而言,重视和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而建设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可以为文科学生提供一个进行模拟训练并在模拟中验证理论、在训练中提高技能以及通过实验项目培养创新意识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平台,从而提高文科学生的竞争力,使之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是新时代下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所推动的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发生变化,高等学校作为人才供给侧一方,必然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理论与实践并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正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战略。近年来,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加大了学科建设力度,学科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有力“抓手”。在理、工、农等学科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实验室的建设水平也得到了同步提高。相比较而言,文科实验室建设在高等农林院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发展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科的“供给侧改革”。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态势,通过提高文科实验室建设水平,增强文科各学科的发展能力,促进文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是新时代下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特征所要求的
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不仅是为了顺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而且与当前大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有关。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互联网学习模式的迅速推广,大学生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也产生了较高的期待,特别是渴望通过实验课教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养的养成并不能单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动手操作,从而将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6]。而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为文科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在文科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质疑知识、验证知识,并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从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进而在质疑、解疑以及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7]。
三、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应具有的特点
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倡导多学科融合与交叉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践行开发共享的实验室管理理念等,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开发设计能力,从而最终产出创新成果。
可见,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实际上是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跨专业、跨学科、资源共享、各学科交融的实践平台,较之传统的文科实验室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详见表1)。
表1 创新型文科实验室与传统型文科实验室的不同之处
四、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开放性
开放性是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不应固步自封。尤其是对高等农林院校而言,文科是弱势学科,在文科实验室的建设上更应该体现开放性。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时空上的开放性,即创新型文科实验室面向所有对创新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只要是有想法、有兴趣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合理的渠道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项目的研究,在时间上没有约束性规定;二是内容上的开放性,即创新型文科实验室不与固定的实验课程绑定,没有限定的实验内容,开展的所有实验项目都取决于学生的奇思妙想[8]。
(二)交叉性
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应注重各学科门类间的高度交叉与融合,尤其是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背景下,更应突显创新型实验室建设的交叉性[9]。在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高等农林院校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各自为政”的实验室管理模式,解决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重复建设、设备科技含量不高且利用率低、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其次要发挥已有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的优势,把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成能够融合多学科专业的创新性平台,从而使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在实验项目研究中可以相互交流与启发,通过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进而激发创新成果的产生。
(三)创新性
创新性是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核心。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10]。因此,无论是实验内容的设置,还是实验室的运行和管理,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都要将创新性贯穿始终。在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高等农林院校首先要关注相关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手段,注重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工具;其次在实验内容的设置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强调实验的设计性、综合性、自主性和创新性;最后在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上,要敢于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特点和发展需要。
(四)整合性
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应打破传统的实验室“小而全”“各自为政”的格局,不仅要注重形成各实验室自身的优势,而且要遵循“有利于进行系统的学科建设,有利于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的原则[11],实现各实验室间的优势互补。因此,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要重视整体规划,在促进各学科专业相互交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整合打造一个资源丰富、学科融合、互通互用的创新实验平台,从而实现“1+1>2”的效应。
(五)多样性
创新型文科实验室承担的实验项目多为开放性和探索性的,所以要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学生进行多种实验的需求,就要保证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设备、工具和各种辅助材料是多样的以及实验场所的多样性[11]。因此,在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高等农林院校要根据学生和实验项目的需要,配备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实验仪器,尽量做到实验设备配置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同时,对实验场所按照功能进行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以满足学生进行项目实验时的不同需求。
五、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重点
(一)创新运行管理模式
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可实行专职教师负责下的学生自主管理运行模式。首先,在为实验室配置负责统一管理的专职教师的前提下,通过招聘组建负责维护和保障实验室日常运行的学生团队[12]。其次,利用网络平台对实验室实施数字化管理,由专职教师负责实验室的整体管理,由不同专业甚至跨学院的学生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基本维护。这种开放式的创新型文科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因实验室全面开放而产生的实验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
(二)建立开放、创新的实验教学体系
对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而言,“教什么”“如何教”是建设的重中之重。实验室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所以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应构建一个以开放性和创新性为重要特质的实验教学体系[13]。其中,“开放性”既强调实验室实验教学实施的开放性,又强调实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创新性”则强调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可以从2个方面入手构建“基础教学-科技创新-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一方面,根据不同文科专业的学科特征和能力培养需要,科学确定实验教学内容,从而使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开展的实验教学既能够满足高校人才培养战略的要求以及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够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大现有文科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既要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又要通过全面承接学生的自主研究项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提供充足的硬件设施
创新型文科实验室所提供的硬件设施既包括仪器设备的配置也包括实验场地的配备[14]。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为创新型文科实验室配置仪器设备时,除了要考虑满足基本实验教学的需要之外,还要注重仪器设备配置的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多样化,要保证不同档次仪器设备的齐全,从而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保障;同时,在实验场地的配备方面,要注重功能的分区,按照功能将实验场地划分为办公区、讨论区、实验区、会议区、操作区、休闲区等不同的功能区,从而保证各分区在全面开放的同时又能够相对独立,进而为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创造有利空间。
(四)建设具有创新意识的师资队伍
教师超高的学识水平、较强的动手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前沿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等,都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备条件。没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就没有创新人才的培养,因为只有教师才能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融入每一个具体的教学环节以及整个教学过程中[15]。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实验室的灵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应把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实验教师队伍作为重要内容。首先,在专业教师的引进过程中,不能单纯关注教师的论文发表情况,还要注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考察;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特殊性的课程,还要将实践经验和能力作为引进教师的必要条件。其次,在专业教师的进修安排方面,应该适当向文科专业实验课程的任课教师群体倾斜;同时,应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实验教师的进修培训,如组织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实验教师到名校相关专业实验室学习考察,或者选派专业教师进驻到与专业对口的相关行业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并获取前沿信息,从而推动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和完善。
六、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进展和成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个别学院进行了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试点。从试点情况看,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和较为显著的成效。笔者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的建设情况为例,对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以期通过推广试点学院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经验,推动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在全校展开,同时也为我国高等农林院校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建立了综合性创新实验平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遵循整合性原则,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对4个专业的实验室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成立了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构建了便于统一管理的综合性创新实验平台。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在加强学科融合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划分设置了数据处理实验室、技能实验室、电话访问室、模拟实验室,各个实验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学生可以根据实验内容选择不同的实验室,但又不局限于某个固定的实验室,学生可在统一管理的创新实验平台上随时调换实验室。
(二)创建了创新性运行管理模式
开放性是创新型文科实验室的主要特征,要保障实验室无条件开放就必须要有与之相配套的运行管理模式。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建立了教师负责制下的学生自主管理运行模式,即实验中心管理人员统一管理实验室操作平台,并通过招聘在不同专业挑选一些有实验操作基础且有责任心的学生组建管理团队,分管各实验室,负责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简单维护。这不仅解决了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实验管理人员不足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学生自主管理的水平,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三)实现了实验室的数字化管理
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利用网络平台对各实验室进行管理,从实验室预约到实验设备升级等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学生通过实验中心的网络平台进行实验室的查询和预约,预约成功后,管理人员会对其授权;然后学生用“校园一卡通”刷卡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从而实现了实验室的动态使用和动态管理,提高了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同时,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引进了云桌面管理软件,利用云桌面的远程功能进行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和软件的升级等,从而提高了设备管理水平。
(四)构建了以项目为载体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
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是在原有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更新、升级软硬件设备并进行优化整合而建成的。为了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实验中心不仅要保证基础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而且要全方位开放实验室以满足有研究项目学生的实验需求。为此,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以基础实验教学为基点,以项目为载体,构建了集成“基础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科学研究”的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通过科研项目、学科竞赛、“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科技制作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创新训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的提高。
(五)增强了文科实验的真实性
近几年,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引进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人员素质测评软件、模拟律师实践教学软件等多个仿真模拟教学软件。通过人机互动,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现实环境中,通过在不同场景进行各种任务的演练,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推演。仿真模式的实验教学所具有的竞赛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对提高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法学专业的学生利用模拟律师实践教学软件对社会上热门度较高的案件进行预审和案件结论推演,相似度达到98%以上。
综上所述,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在高等农林院校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而且为学生形成创新理念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16]。从实践效果看,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建成以来,该中心在促进文科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以学科竞赛为契机,以专业特点为依据,开展了本科生社会调查技能大赛,并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问卷设计、实地调查技巧、数据收集和处理等3个方面进行评比,同时邀请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这不但提升了本科生的社会调查专业技能,而且强化了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水平。此外,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还承担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科技创新项目等各类竞技项目,每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科技创新项目10余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借助人文社会综合实验中心的模拟训练平台,培养了一批创新创业精英,如文科学生中涌现了多名创业典型;而且还发表了20余篇学术论文,获得了1项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奖励。由此可见,创新型文科实验室建设是高等农林院校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资助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基于大学生科创项目训练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JY1504076。
[1] 卢艳军.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2):17-21.
[2] 刁鸣,董国强,潘信吉,等.示范中心创新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74-77.
[3] 韩蕾.创新型实验室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8):284-285.
[4] 任忠先,魏国丰,辛宗生,等.应用型本科创新实验室的建设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2):18-19.
[5] 范建林.互联网+高校创新型实验室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6,3(1):184-185.
[6] 谢安建,王礼贵.高校应用型文科实验室的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1):264-268.
[7] 李静,刘元元.高校文科实验室特色建设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9(4):38-39.
[8] 郭晓菲,许斌,王玥.开放型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及管理[J].大学教育,2014(8):181-182.
[9] 黄启.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5,5(1):35-37.
[10] 杜刚,邹波,张冬霞.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工作模式的探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6):17-20.
[11] 石乐义.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的探索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14(3):60-61.
[12] 王文涛,赵宏,刘荣娟,等.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30-33.
[13] 林烨.浅析应用技术型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创新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1(1):84-86.
[14] 赵娟,郝国成,余志华.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0-22.
[15] 王春玲,冷静.论高校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J].大学教育,2014(10):124-125.
[16] 袁贵仁.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工作和部署视频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12-05-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