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傩面具制作工艺的田野调查
2018-07-03张金娜都乐根
张金娜 都乐根
(1.内蒙古艺术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2.内蒙古四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一、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渊源及传承
傩仪,即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的傩祭仪礼,“鸣金跳号,谓之逐疫”,[1](200)傩本身是一种驱疫的仪典,根植于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与巫术意识。[2]从远古到现今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沉淀,到现在民间还存在,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仍然很发达且带有原始痕迹。傩面具在作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沟通人间世界和鬼神世界的载体,且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当傩戏表演者佩戴上傩面具,瞬间就使人们感受到神灵的存在以及油然而生的敬畏,展现出人神共存的面貌。
我国面具的发展源远流长,傩面具即古时巫师在驱鬼逐疫时所佩戴的面具,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鬼神的想象以及内心敬畏和祈愿的具象化,同时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力量。《周礼》中写道:“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3](657)由此可见,傩面具在商周时期就随着傩戏而出现。秦汉时期,傩面具由驱鬼逐疫发展到用面具扮演亡者,同时还出现了与之前鬼神形象不一样的世俗人物形象面具,并且面具由以前的铜制面具向木质面具转变。元代以后,傩戏面具随着屯军的汉族移民逐渐传入了湘鄂川黔接壤的土家族地区,并在这块相对封闭、原始文化意识形态遗留甚丰的土地上,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适宜发展的生态环境。[4]一直发展到现今形成了独特的土家族傩文化,并且融入各个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与众不同的审美风格。
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艺术符号是一种终极的形象——一种非理性的不可用语言表达的意象,是一种诉诸于直接的知觉的意象、生命与富有个性的意象,一种诉诸于感受的活的东西。”[5](134)
恩施土家族傩戏大师谭学朝①先生于公元2006年与世长辞,因此笔者无缘采访到谭老先生,经过笔者老师的热心介绍,几经周折本人联系到谭老先生的弟子汪儒斌先生,汪儒斌先生作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面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对傩面具怀揣着极大的热爱,在现今恩施州傩面具即将消失在人们视野的情况下,汪先生依旧秉承着这份热爱坚持着制作傩面具并尽力将其弘扬和传承下去。汪先生在青年时期受到傩戏文化的熏陶而对傩面具十分感兴趣,当时便跟随谭老先生在湖北省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三岔乡文化站学习制作傩面具,学习了几年后汪先生便能出师独自雕刻出精美的面具并且一直坚持至今,据汪先生回忆,当时和他一起跟随谭先生学习的大概有七八位青年,但后来都纷纷放弃了。当今,傩面具文化在恩施州面临着极其严峻的状况,随着时代的进展,当地越来越多的人渐渐摒弃传统的文化习俗,傩戏遭受到严重的创伤,大部分的本地居民对傩面具的认知已经完全漠然。同时当地的文化部门对其的扶兴力度也赶不上其消亡的脚步,由此种种导致傩面具文化面对严峻的传承面貌。随着傩戏仪典的减少,傩面具作为傩戏的一个附属工具也已渐渐的被放弃,现今师傅们表演傩戏时已经基本不戴傩面具,通常是用颜料直接涂抹于表演者的脸部。面临这种窘境,傩面具并没有消亡,而是作为工艺装饰品从傩戏中脱离出来并传承下去,笔者认为这也意味着恩施土家族傩面具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虽然困难重重,这些年来汪先生还是坚持着制作傩面具同时向外界宣传傩面具,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傩面具。从笔者第一次见到汪先生就感觉出其透露出的些许无奈和担忧,汪先生现今年事也不低,一直苦于没有对傩面具感兴趣的人向其拜师学习,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难题和即将失传的烦扰,但汪先生这份坚持和热爱着实让笔者很感动和敬佩。
二、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制作工艺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造型活灵活现,极富感染力量,虽然看似简单和粗糙,实则极具有原始力量和生活气息,其中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神灵的敬畏。“戴面具是一种改变身份毫无痛苦的方式,他是通过掩盖戴面具者的脸部来实现这种改变的。戴上了假面具,人们就变成本来绝不可能成为的个体:男人变成女人、老人变成青年、人变成动物、凡人变成神仙、死人变成活人、活人变成死人。面具成为了社会和认知生活本质的对立面之间的媒介,事实上,他有时甚至将这些对立面拟人化了。”[6]面具形象有正神、凶神、世俗和丑角四大类共一百零八位,正神有开山大将等,人物五官端正、眼神中透露出一身正气,威武且眉眼有力,彪悍的形象使人感受到震慑的力量以及由内而生的敬畏。也有部分面具温柔慈祥、正直善良、慈眉善目,五官温和,呈现出一种真实且富有生命力的气息。面具形象例如有开山大将、杨戬、包公、笑和尚、雷公、甘生、牛怪、秦童、水神、顺风耳、哼哈二将、南斗六星、武曲星君、杨任、方相氏、天门土地、笑罗汉、黄花夫人、雨师、算匠、牛王、金角将军、旱魃等等(如图1②)。傩面具形象大多是根据傩戏中出现过的人物和神袛的形象雕刻出来的,每一个面具的存在都彰显出中国渊源流长的历史以及民间百姓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对未来的期盼及信仰。每一位师傅在制作傩面具的过程中都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成分和夸张的表现,突显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色。
图1.各种傩面具造型
地处武陵山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和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使得制作傩面具的原材料十分充足。制作恩施土家族傩面具使用的木材主要以白杨木为主,白杨木轻巧、质地较柔软且不容易被虫蛀的特点使其成为绝佳的选择。制作傩面具首先要将整根木头砍截成四五十厘米左右的圆柱,然后从圆的直径处破开木头使其成为两个半圆柱。由于恩施州天气常年多雨较湿润,所以需要将制作傩面具的木头放置于阴凉且避免日光直射的室内自然环境,同时也不能太通风,干燥的太快会使得木头容易开裂,需要让其慢慢的一点点自然阴干,一般阴干两个月左右就可以开始雕刻傩面具了。
图2.制作傩面具用的工具刻刀
雕刻傩面具需要用到各种形状的平口刀、弯口刀、斜口刀和圆口刀(如图2③),听汪师傅说一套完整的工具大概有六十多把不同型号的刻刀。第一步是凿刻傩面具的轮廓大形,于是需要用到较大较宽的刻刀,汪先生将木头块放置于痕迹斑斑陈旧的工作台上,左手握住刻刀尾部圆滑木质材料处,另一头铁刀片对准制作傩面具的木头块上,同时右手执小木槌敲击左手中的刻刀尾部,借助小木槌的力量凿刻面具大形,由于汪先生二十多年的雕刻经验早已经熟记于心中,只见汪师傅快且准的挥舞刻刀和小木槌,不一会儿便能清楚的辨认出面部的轮廓(如图3④),并且面具形象的比例也特别的标准,极具美感。汪师傅告诉笔者,打胚的时候会快一些,到后面的制作过程的时候要仔细认真的一点点的磨,就要慢好多。
图3.傩面具的胚胎轮廓
第二步是继续雕刻面部轮廓,使五官凸显出来,此时需要用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刻刀对不同的部位进行雕刻,例如傩面具鼻翼部位和眼部轮廓就应当用有弧度的弯口刀雕刻,而眼睛的瞳孔则需要圆口刀凿刻。这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每一个部位和细节都需要用心的雕刻,尤其在处理五官的时候更是要精雕细琢。师傅在制作时要格外小心,因为要是凿刻掉该有的部分那么整个面具都将毁于一旦。
接下来是对面具的背部进行挖空处理,由于傩面具需要佩戴在人的面部上,所以要将面具制作的比较轻薄,面具的厚度一般是五毫米左右,需要小心翼翼的凿刻才能保证厚度均匀,并且要用磨砂纸将其反面打磨光滑,使其佩戴在表演者的面部上更舒适。
图4.土家族傩戏面具南斗六星傩
图5.土家族傩戏面具旱魃傩
由于表演需要,有的面具呈现出来的是多张脸,如南斗六星(如图4⑤)是在一个面具上表现出六位不同星君的形象,表现方式是正着三张脸和反着三张脸,中间分布着正反两张脸,另外四张脸依据木块的弧度分别两两相对分布于两侧。南斗星君的傩面具极具特色,面具的正反六张脸分别共用同三对眼睛,从每个角度都能看到不同的形象,富有极强的视觉刺激感和设计感,充分发挥了民间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其中也有部分面具是半张脸,旱魃(如图5⑥)的面具形象就是如此,削去了下巴,只保留了上排牙齿及面具以上的部分,带上面具依旧可以看到表演者自己的下巴。旱魃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能引起干旱灾难的怪物,在面具形象的创作上露出很宽的一大排牙齿及两颗具有攻击力的僵尸大尖牙,给人一种狰狞恐惧的印象,体现了人们对旱灾的畏惧以及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这些独特的多脸面具和半脸面具也是恩施土家族傩面具与其他地区傩面具相区别的一大特色。
经过对大形的处理,接下来就是用刻刀精雕外形,这也是制作傩面具最重要且最需要耐心的一步。汪师傅刀法十分娴熟,线条流畅,每一笔雕刻就好像是注定要刻上去一样。在雕刻传统傩面具形象的同时也会融入自己的设计和风格,用线来造型、通过线与面的结合是主要的造型手法,变形夸张、注重人物的个性刻画是经常使用的表现手法。不仅每一个人物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每一位师傅也有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雕刻出来的傩面具也具有其个人的艺术风格。制作傩面具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开眼,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眼睛是镂空的,目的是方便在表演傩戏时带上面具也能清楚的看清周围环境,所以要找准位置凿空并且依据人物形象来雕刻,不仅要使面具形象看起来眼神有力,还要方便佩戴者观察四周,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形象都炯炯有神、栩栩如生,一眼就能感受到人物的力量。
制作傩面具的过程复杂且精细,等到形状完成好了之后可以选择磨光,也可以选择不磨光以保留制作的原始手工痕迹。磨光即用砂纸进行打磨,使其光滑后就可以上色了。汪先生告诉我傩面具上色以广告颜料和丙烯为主,用排笔或毛笔直接上原色,基本上是不需要调色的,上色时要先上大面积的色块,一般都是先上面部两颊、额头和下巴的大的统一的色块,再依次上面积小的色块。
表1.恩施土家族傩面具形象各部位对应颜色分析表
笔者制作了恩施土家族傩面具形象各部位对应的颜色表格(见表1),从数据看出,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用色以黑、白、蓝、黄、红为主,颜色非常鲜艳且对比强烈,具有极强的视觉张力,根据每个人物选择不同的颜色搭配,呈现出生动的感染力和震慑人心的力量。从表中可以看出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皮肤以黄、蓝、黑为主,眉毛通常为皮肤的补色,若是皮肤是黄色,那么眉毛必将是黑色,同理皮肤是蓝色,眉毛则为蓝色的补色红色,色彩上的对比手法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傩面具的嘴唇基本都为红色,只不过是深红和浅红的区别,眼睛通常是白色和黄色,其中白色居多。 帽子和头饰是以黑、红、黄为主要的颜色,使用的规律是与皮肤的颜色不一样且对比强烈。恩施土家族傩面具色彩鲜艳、浑厚、朴拙,注重色彩搭配的和谐,在色彩表现上充分运用色彩对比关系,表达英雄人物的高大威猛,渲染妖魔鬼怪的凶恶残忍,深刻地塑造傩面具中角色的性格特征。[7]
傩面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且具有自成一套的配色体系,形成独特的美学风格以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待颜色干后,有的人物需要用毛笔勾勒出胡须,也有用类似真人的胡须材料直接安装在面具上使其更加的逼真。等到彻底干透后就开始用青漆涂于表层上光,青漆无色的特质可以使面具颜色更加透亮和持久不褪色,同时也能让面具保存的时间久一些。上好漆之后将面具放置于阴凉干燥处待其自然风干,从制作胚到完成傩面具一般是三天时间,恩施土家族傩面具也就算是制作完成。
三、恩施土家族傩面具的艺术特色及传承保护
民间民俗艺术往往具有原始的气息和撩人心魄的力量,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历练中传承和凝结出的精华。恩施土家族傩面具充分体现了恩施武陵山区对神灵的尊敬和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崇拜、依恋和敬畏大山是该地区不变的态度。山区封闭严峻的环境使得人们对神灵更加的深信不疑,升华为一股精神的力量支撑着整个民族,酬神娱人的傩戏便一直流传下来并延续至今。
从整体的美学风格上看,恩施土家族傩面具最大的特点是造型夸张且重点突出,颜色鲜艳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让人见一次便印象深刻久久不能忘怀。面具一共有一百零八位形象,每个面具形象都独具特色。土家族傩面具的艺术美感,就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描写饕餮纹样时,指出:“都在突出这种指向一种无言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怖、恐惧、残酷和凶狠。”以及“他们完全是变形了的、风格化了的、幻想的、可怖的动物形象。他们呈现给你的感受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它们之所以具有威吓神秘的力量,不在于这些怪异动物形象本身有如何的威力,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为象征符号,指向了某种似乎是超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它们之所以美,不在于这些形象如何具有装饰风味等,而在于以这些怪异形象的雄健线条,深沉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的情感、观念和理想。”[8](42)恩施土家族傩面具作为驱鬼逐神的重要工具,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神性。俗话说“戴上面具就是神”,傩面具成为了超脱时代的神灵的象征,沟通人类世界和神灵世界。傩面具承载着原始的巫术心理和宗教情感,正是凭借这份神秘的力量,使得形状怪异、内涵复杂的傩面具升华出形式的美感和审美感受。
对于土家族傩面具而言,它并不是一个面具,“面具并不是一种化妆术,而是将人的灵魂输送到另一个世界的里去的运输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种‘神物’,一种不轻易让人接触的东西,一种宗教意识的凝聚物。所以,傩面具被赋予了神性特质。”[9](501)正是这种特质显得傩面具弥足珍贵,它带给人们的是信仰和安心,使人们在漫长无奈的时刻有寄托的方向和安稳的力量,在人们心中始终是神奇和神秘的。
恩施土家族傩面具面临的严峻状况使传承人汪儒斌深深的担忧着,汪先生也一直在尽自己的努力去宣传和弘扬傩文化。期间也有过十几二十多岁的青年想跟随汪先生学习制作傩面具,但都往往不疾而终,汪先生苦笑着告诉我这些来学艺的人大都关心的是几个月能学好,基本上想的都是速成,能够在短期内学习完技艺,关心的是每个月能拿到多少的工钱,不像以前汪先生他们学习制作傩面具都是主动去拜师,并且是心底里热爱傩文化和尊敬师傅,认认真真的一步步踏实的学习每一个傩面具的每一个制作步骤。笔者认为这和社会环境也有关系,现今是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人们对新奇前卫的东西比较感兴趣。恩施傩戏虽然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本地并没有太多人知道和了解,政府也没有办太多活动和措施去宣扬傩文化,于是傩戏慢慢从人们生活中淡出,人们对傩文化傩面具不了解,更使得青年们对这种具有原始气息的民间工艺美术不认识不感兴趣。其实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因为非遗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传承人才掌握着这份技艺,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人与人的交流和传承,需要的是同样怀有热爱之心的人士一代一代的发扬下去,政府及了解民间艺术的每一个人也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捍卫这民间的艺术瑰宝。
图6.笔者与土家族傩戏面具制作工艺传承人汪儒斌先生(左)合影
汪先生在恩施旅游景点土司城旁边租了一个三十平米左右的店面,一直在店内展示着其制作的傩面具的各种形象,让外地的游客和当地的居民有平台和机会了解傩面具及认识傩文化,附近的居民及熟人都称汪先生为傩面汪。但购买傩面具的顾客实在很少,多是出售于政府及文化中心或者某些傩面具爱好者做收藏用,所以依靠傩面具谋生其实很艰难,但是汪先生又不想失去让民众了解的机会,于是就在店铺内同时经营着木雕工艺和出售金丝楠木的家具及工艺品来维持着店铺和一家的生活开销。近两年来恩施州的旅游业发展的较好,汪先生筹划着在重点旅游区女儿城租一间店铺专门制作经营独具特色的傩面具,并打造成恩施土家族区别于其他旅游地区一大特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傩面具的美及价值。汪先生告诉笔者其受邀将于2018年开年在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傩面具的工作室以及开设学习制作傩面具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老师及民众了解并亲身参与其中,扩大了民众接触傩面具的机会,体会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同时更希望能吸引到对傩面具感兴趣的人来了解和学习,使恩施土家族傩面具能后继有人。
由于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以前的东西被淡忘和淘汰,傩面具作为恩施土家族的一张被遗忘的名片具有极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和独特的风格韵味,不应该被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注 释:
①谭学朝:土家傩戏大师,恩施市傩戏、傩面具制作工艺最系统、最全面的唯一继承人,恩施市三岔乡鸦沐羽村四组人,自幼开始在农村从事傩戏、耍耍的演出。1996年10月,恩施市人民政府授予谭学朝“民间艺术家”称号。
②这部分傩面具形象,是笔者本人在恩施州傩面具制作传承人汪儒斌先生的傩面具制作工厂中拍摄,拍摄时间:2018年2月2日。
③图2的这批傩面具主要制作工具刻刀,是笔者本人于2018年2月4日,在土家族傩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恩施汪儒斌先生的傩面具制作工厂中拍摄的。
④图3的傩面具胚胎轮廓,也是笔者本人于2018年2月4日在恩施汪儒斌先生的傩面具制作工厂中拍摄的。
⑤图4为土家族傩戏中使用的南斗六星傩面具,是笔者本人于2018年2月1日在湖北省恩施州非遗中心拍摄的。
⑥图5为土家族傩戏中使用的旱魃傩面具,是笔者本人于2018年2月2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傩面具制作技艺传承人恩施汪儒斌先生的店里拍摄的。
[1]谭家胜.宗族社会与池州傩戏[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2]刘静.傩面具的意象美及其文化意义[J].学术界,2015(2).
[3]徐正英,常佩雨译注.周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朱世学.土家族傩戏面具的演化特点及功能[J].民族论坛,1995(4).
[5](美国)苏珊•朗格,滕守尧 等译.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6]杨亭.土家族傩面具的审美发生、形态及意义[J].四川戏剧,2013(3).
[7]石庆秘,赵梓含.人神共存的恩施傩面具色彩运用探析[J].民族论坛,2017(4).
[8]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9]朱狄.原始文化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