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8-07-02张艳玲
张艳玲
【摘 要】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治时段在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依据不同类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可将其分为腹膜型组71例、卵巢型40例、混合型169例,共3组,对比三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腹膜型内异症的发现率90.3%高于卵巢型组、混合型组,(P<0.05);此外,腹膜型组的痛经发生率为7.1%较卵巢型组、混合型组均较低,(P<0.05)。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属于一种进展型疾病,因此对其早期发现对治療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卵巢型;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01
于临床中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内异症)主要包括卵巢型、腹膜型以及深部浸润型、其他型等,其中以卵巢型和腹膜性较为常见;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据相关资料指出[1],腹膜型和卵巢型的内异症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鉴于此,本次主要研究以腹膜型和卵巢型为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特征以能分析内异症的发病机制及保守性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现将全部的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28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间)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类型可将其分为71例腹膜型患者(25.4%),40例卵巢型患者(14.3%)以及腹膜型+卵巢型(混合型者)共169例(60.3%);所有的患者均无激素类药物使用病史。其中,年龄最大者为43岁,最小年龄者19岁,年龄均值(35.52±5.41)岁,且三组病患的内异症类型、年龄等方面无差异(P>0.05)。
1.2 手术方式
280例患者采取经腹术式156例,实施腹腔术式124例;腹膜型内异症以腹中线作为界限,划分为双侧发病以及单侧发病类型;而卵巢型内异症即是指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根据美国生育学会规定的r-AFS分期[2]将该病分为早期内异症以及晚期内异症。手术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手术治疗(使子宫和卵巢保留),半根治手术治疗(将子宫切除但保留卵巢),根治手术治疗(将子宫以及双附件全部切除)。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计量资料分别采用表、t表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分析发现,三组患者中,其混合型以及腹膜型双侧的发病率较高于单侧,(P<0.05);另外,腹膜型和混合型的单侧发病率均低于卵巢单侧,(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经统计,腹膜型内异症于手术的发现率(90.3%)均高于卵巢型组和混合型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痛经症状方面,腹膜型组的痛经发生率为7.1%(5/71),而卵巢型组的痛经发生率为77.5%(31/40),混合型痛经发生率为61.5%(104/169);三组间差异性较为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此外,腹膜型早期患者占比为97.1%(69/71),混合型早期患者占比为31.9%(54/169),卵巢型早期患者占比为70.0%(30/40),三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可予以比较。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发病机制一直是妇科探讨的话题,但至今为止,对于该病的临床特点还不能给予正确的解释。经血逆流学说是临床中最为认可的理论;近年来,免疫学说以及化生学说、“在位内膜决定论”[3]等均对经血逆流学说进行相应的补充,更加证实了内异症多因素以及多步骤的临床特点。内异症主要以卵巢型和腹膜型较为常见,多数严重病患可能存有多种病理类型;于本次研究中,其混合内异症型患者占有60.3%,也进一步证实。
腹膜型内异症主要来源于经血流学说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利用种植学说很难将卵巢型和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临床特点进行科学解释。经相关临床报道,异位的子宫内膜不在免疫监视的范围,且可将局部免疫系统功能进行减弱。在本次研究中,早期腹膜型内异症和晚期混合型内异症的双侧发病率均较单侧较高;由此说明异位内膜细胞污染是常发的现象,且伴有其他发病机制。
卵巢型内异症可依据临床病理分为不同的类型,其病理分型并不能显现出病情的进展,仅是不同发病机制引发疾病发生的主要体现。本组研究中,腹膜型早期患者发生率为97.1%,混合型早期患者发生率为31.9%,而卵巢型早期患者发生率70.0%,其混合型内异症患者多为晚期;由此可以推理单纯卵巢型与混合型内异症中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发病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性,其前者可能为化生学说而导致,而后者可能是由经血逆流导致的腹膜型内异症,且可对卵巢造成相应的影响,继而可引发混合型内异症。另外,本组研究中,腹膜型内异症于手术的发现率为90.3%,高于卵巢型组和混合型组,则说明腹膜内异症较为隐匿;而混合型内异症的临床表现较为明显,还可提示腹膜内异症可能先于混合型内异症出现。
综上所述,内异症发病机制的理论可能是经血逆流导致的内膜种植学说,且盆腔内异症的先期病变可能为腹膜型内异症;但是以上结论还有待研究。内异症属于一种进展型疾病,因此对其早期发现对治疗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术中应注意内异症常发部位是否存在其他的内异症病灶,可降低复发率。
参考文献
李雅男,王丹波,陈英汉,李妍.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临床特点及意义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22(01):34-36.
庄翡翠.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患者盆腔疼痛和病灶特点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10(14):81-83.
刘新菊.1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的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8(09):157-15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