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变化的研究

2018-07-02谭群英

特别健康·下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血常规感染

谭群英

【摘 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124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相比于對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淋巴细胞比例为(36.03±9.92)%,淋巴细胞绝对值为(3.17±1.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62±0.0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6.25±3.47)×109/L,白细胞计数为(10.68±5.94)×109/L,单核细胞比例为(4.45±2.06)%,单核细胞绝对值为(0.47±0.22)×109/L,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后患儿的血常规会明显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8)04-0-01

肺炎支原体(MP)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感染MP所致肺炎的患儿在全部肺炎患儿中的比例约为20%。MP感染患儿的高发季节为秋冬季,潜伏期约为2.5w,可损伤患儿支气管、气管、上呼吸道等,使患儿表现出咽痛、咳嗽等症状,甚至损伤重要器官、系统,影响其生长发育[1]。因此,及早诊断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本研究分析了MP感染后小儿的血常规情况,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124例MP感染患儿为观察组,纳入标准:均表现出咳嗽等症状;经头孢类、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未取得明显效果;冷凝集素IgM或MP抗体呈阳性。124例患儿中,男、女分别为60例、64例;年龄1~11岁,平均(4.89±2.53)岁;病程3~70d,平均(35.59±6.88)d。并选择同期124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男、女分别为57例、67例;年龄1.5~12岁,平均(5.14±1.26)岁;病程5~65d,平均(36.07±5.45)d。两组的一般资料均可比(P>0.05)。

1.2 检测方法 抽取两组空腹时2ml静脉血,经EDTA抗凝处理后,应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液标本,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等。分析比较两组检查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9.0软件分析两组结果,计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方差(),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淋巴细胞比例为(36.03±9.92)%,淋巴细胞绝对值为(3.17±1.06)×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为(0.62±0.09)%,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为(6.25±3.47)×109/L,白细胞计数为(10.68±5.94)×109/L,单核细胞比例为(4.45±2.06)%,单核细胞绝对值为(0.47±0.22)×109/L,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MP的致病机制包括免疫失调、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等,MP可促使机体B细胞产生IgG和IgM抗体,改变宿主细胞膜的抗原结构,使机体表达自身抗体而出现病理改变[2,3]。该病常隐匿发病,典型症状为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但肺部体征、症状均不明显,并且患儿表现出的体征、症状与其他病毒感染所致的疾病症状具有相似性,故基于体征、症状来诊断该病无明显的临床价值[4,5]。

在MP所致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扮演着重要角色。MP感染患儿后可诱导细胞因子而激活内皮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等,使中性粒细胞吞噬、杀伤、浸润病原体,并诱发趋化反应[6,7]。同时,机体释放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和T细胞等,并且MP的免疫黏附性与代谢产物可损伤淋巴细胞免疫,抑制淋巴细胞基因表达,促使淋巴细胞凋亡,减小活性因子水平,减弱CD4+细胞功能,从而导致患者免疫功能障碍和抗原丧失活性[8,9]。

本研究分析了MP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相比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淋巴细胞比例及绝对值、中性粒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比例及绝对值相比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机体感染MP后所致的免疫反应基本一致,相关研究表明,MP可使患儿机体代谢过程中的H2O2发生变化,改变血液系统,致使患儿出现血小板计数下降、溶血性贫血等情况[10]。

综上所述,MP感染后患儿的血常规会明显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并且结合体征、症状、疾病流行性等指标可增加诊断准确率,避免发生误诊、漏诊等情况。

参考文献

曾小兰.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0):109.

刘慧华,赖锦斌,陈露雨,等.不同妊娠期孕妇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变化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7,19(9):37-38.

田翠平.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检测及临床作用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7):291.

鱼增娟.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的变化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1(17):103+105.

陈庆,罗欣.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分析的临床探索[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4):156-157.

冯海英.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血常规检测及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89-90.

李伟华.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用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88):75-76.

王霞.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小儿血常规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黑龙江医药,2015,28(3):610-611.

黎海东,郑丹,李仲庭.88例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4,35(20):4456-4457.

张林.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常规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0):840-842.

猜你喜欢

肺炎支原体血常规感染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危急重症的征兆
血常规检验的六大误区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经支气管镜注射布地奈德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大叶性肺炎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299例临床分析
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检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