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研究
2018-07-02
(1.华东交通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2.上饶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江西 上饶 334001)
一直以来,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已经得到很多实质研究验证,且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促进大学生个性化体育发展,提升大学生体育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其体质,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实现这一目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不断创新改革是必由之路。地方高师院校因为担负着培养教育师资的重要使命,对于秉承教育理念的精髓、促进体育教育内涵式发展更是责无旁贷。然而,在当前全民健身的热潮下,体育教学的供给与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还存在不平衡。在此前提下,开展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探索地方高师院校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有其实际意义,也具有较大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1 研究对象
基于本课题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模式比较的需要,我们选取了上饶师范学院2016级(大二)师范专业文理科学生120人(涉及院系为物电、化环、数计、文传、外语、经管、史地、生科八个院系,每个院系选取15人,10男5女)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人数相等的实验班(60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20人)和对照班(60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20人)两个班。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研究法
为了掌握体育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了解中外学校体质教育的现状,以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和改革趋势,本研究首先从寻求理论支撑方面着手。为此,我们查阅了相关理论书籍,并对近十年来中国知网中相关主题的论文进行检索和分析,整理和归类,奠定了研究的文献基础。
2.2 实验法
实验班采取户外运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为定向越野、肋木攀爬、板鞋竞速、袋鼠跳四个项目。教学周期为一学期,每个项目教学4周,每周2课时。对照班按照常规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中长跑、跳远、篮球、太极拳、羽毛球等。教学周期及课时数相同。课程教学结束进行为期2周的教学测试。体质项目选取1 000米(男),800米(女),立定跳远,50米跑,坐位体前屈为验证项目。
2.3 对比分析法
通过实验获得数据作为事实依据,分别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比较分析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
2.4 数理统计法
将实验数据在SPSS统计软件上进行处理,为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学生对户外拓展教学模式的认知程度考察分析
通过对学生户外拓展教学模式的认知程度进行考察(见表1),认为,大学生对于户外拓展教学模式有了解但了解程度不深入,对实际具体操作不熟悉。了解的同学大多数是通过网络平台获知,但也不十分全面。对户外拓展教学模式能否提升自己的体育锻炼效果很多同学持怀疑态度。这种认知程度充分反映了当今大学校园体质教育内容设置存在的不足,应予以引起重视。
表1 学生对户外拓展教学模式的认知程度考察分析统计表(N=120)
3.2 学生对户外拓展教学模式的喜欢程度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对户外拓展教学模式的喜爱程度如表2所示。大学生对定向越野的喜欢程度最高,其次依次为板鞋竞速、袋鼠跳、肋木攀爬。研究认为,定向越野是一项体智能项目,它能够充分调动大脑和骨骼肌等的活动潜能,形成良好的动作矩阵,对大学生体质发展功效较佳。板鞋竞速在促进大学生速度、灵活性等素质提高的同时,有利于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袋鼠跳能够培养大学生快速力量与灵敏性素质;肋木攀爬可提升大学生手臂及腰腹肌等力量及全身协调性。打破传统项目在学校体育教学的垄断,创设更多时尚、新颖的运动项目,有利于大学生体质教育的开展。
表2 学生对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喜爱程度调查分析统计表(N=60)
3.3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影响实验研究分析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是指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的最新修订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体测成绩达到或超过良好,才有资格参与评优与评奖。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三个规范性、制度性文件。表明教育部对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虽然目前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工作在学校实施过程中还缺乏规范的管理和制度保障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设置。因此,在地方高师院校进行户外拓展教学课程模式实践性探索有其必要性。
3.3.1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1000米跑的影响分析
1000米跑属于大学男生耐力测试项目,大一大二学生优秀标准为3分17秒~3分27秒;良好标准为3分34秒~3分42秒;及格标准为3分47秒~4分12秒。通过1 000米测试发现(见表3),实验班学生共40人,全部在良好以上,其中有16人达到优秀,24人良好;对照班共40人,其中优秀3人,良好15人,及格19人,不及格3人。研究认为,户外拓展教学项目中的定向越野在促进大学生的耐力素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定向越野教学中以短距离和中距离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短距离一般在3千米左右,中距离一般在5千米左右。这样极大地提升了大学生有氧耐力素质。
表3 实验班和对照班1 000米跑(男,N=80)实验对比分析统计表
3.3.2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800米跑的影响分析
800米跑属于大学女生耐力测试项目,大一大二学生优秀标准为3分18秒~3分30秒;良好标准为3分37秒~3分44秒;及格标准为3分49秒~4分14秒。通过800米测试发现(见表4),实验班学生共20人,其中5人优秀,10人良好,4人及格,1人不及格;对照班学生共20人,其中优秀1人,良好3人,及格13人,不及格3人。研究认为,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地方高师院校大学女生体质提高有影响,尤其是定向越野项目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但与男生比较看,女生的效果略逊于男生。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应对性别差异引起足够重视。
表4 实验班和对照班800米跑(女,N=40)实验对比分析统计表
3.3.3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立定跳远的影响分析
立定跳远是大学生跳跃能力测试项目,大一大二学生优秀标准为男263~273厘米,女195~207厘米;良好标准为男248~256厘米,女81~188厘米;及格标准为男224~244厘米,女163~178厘米。通过立定跳远测试结果发现(见表5),实验班中优秀人数28人,男20人,女8人;良好30人,男19人,女11人;及格2人,男1人,女1人;不及格0人。对照班中优秀人数8人,男6人,女2人;良好15人,男11人,女4人;及格31人,男21人,女10人;不及格6人,男2人,女4人。研究认为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立定跳远成绩提高有效果。其中袋鼠跳、肋木攀爬项目对立定跳远成绩有较好影响,袋鼠跳对下肢快速力量提高有帮助,肋木攀爬对腰腹肌、背部肌肉以及下肢力量发展都有好的影响。
表5 实验班和对照班立定跳远实验(N=120)对比分析统计表
3.3.4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50米跑的影响分析
50米跑是大学生速度能力测试项目,大一大二学生优秀标准为男6.7~6.9秒,女7.5~7.7秒;良好标准为男7.0~7.1秒,女8.0-8.3秒;及格标准为男7.3~8.3秒,女8.5~9.5秒。通过50米跑测试结果发现(见表6),实验班中优秀人数20人,男15人,女5人;良好31人,男18人,女13人;及格9人,男7人,女2人;不及格0人。对照班中优秀人数9人,男6人,女3人;良好11人,男8人,女3人;及格35人,男22人,女13人;不及格5人,男4人,女1人。体能研究发现力量提高会对速度发展有利。因此,研究认为实验班学生50米成绩优于对照班是因为袋鼠跳与肋木攀爬等项目的教学,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灵敏素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等素质发展的结果。
表6 实验班和对照班50米跑(N=120)实验对比分析统计表
3.3.5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坐位体前屈的影响分析
坐位体前屈是大学生柔韧性测试项目,大一大二学生优秀标准为男21.3~24.9厘米,女22.2~25.8厘米;良好标准为男17.7~19.5厘米,女19.0~20.6厘米;及格标准为男9.3~16.3厘米,女11.2~17.7厘米。通过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发现(见表7),实验班中优秀人数25人,男10人,女15人;良好27人,男22人,女5人;及格8人,男8人,女0人;不及格0人。对照班中优秀人数20人,男9人,女11人;良好19人,男12人,女7人;及格18人,男16人,女2人;不及格3人,男3人,女0人。研究认为户外拓展教学模式设置的项目对坐位体前屈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但整体成绩有所上升,研究中发现女生坐位体前屈的成绩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柔韧性好于男生。这可为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体质教育总体设计带来一定启示。
表7 实验班和对照班坐位体前屈实验(N=120)对比分析统计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从总体上看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效果明显,但这种影响在男女大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大学生易于在新教学模式下进行体育锻炼,对户外拓展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产生浓厚兴趣;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由于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网络,所以已有的认识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入,而且对实际具体的操作不够熟悉,客观上将导致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2 建议
4.2.1 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对体育行为起着能动和规范作用。教师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优秀运动员体育道德精神行为规范的教育。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引导大学生对体育价值产生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4.2.2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有效促进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大学生健康行为意识培养是关键。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中国是全域健康,大学生健康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具有重要影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行为与效果存在高度一致性关系。健康行为意识的养成需要从认知和实践两方面进行。其一,通过互联网以及现代化教育手段宣传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其二,教学实践中加强健康行为的实际操作训练,深化大学生良好健康行为方式。
4.2.3 加强户外拓展项目在地方高师院校中的宣传,提升大学生对其认知度。
良好的认知是具体行为操作的前提。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校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以及报刊宣传栏、讲座报告等形式对户外拓展的文化、项目、价值、操作过程等进行板块式介绍,扩大大学生对户外拓展的了解途径,为户外拓展在地方高师院校中的开展和普及奠定基础。
4.2.4 户外拓展课程设置可以采取部分实验到整体实施的过渡模式化教学程序。
由于大学生对户外拓展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地方高师院校尚未普及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很多地方高师院校来说设置户外拓展课程可能存在着经验上的不足。为了取得更好、更科学的体育教学效果,户外拓展课程设置可以在实验的基础上选择几个院系进行试验教学,然后再推广到全校开展实施。
4.2.5 户外拓展教学应做到周密的安全监管。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因素,尤其是一些野外环境项目及半高空、水上项目风险因素更高。因此,在进行户外拓展教学之前要做好安全宣传和周密的安排。例如: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及进行安全预防演练,提升学生安全认知及处理安全风险的能力;实施小组长负责制,最大限度杜绝安全隐患;正式项目教学前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等。
4.2.6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结合体质教育的具体实际,引导学生自创户外拓展项目,并将典型个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践。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它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在原有基础之上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教学措施。大学校园应充分发挥大学生个性,开展个性化体育教学。在传授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术基础的同时,鼓励学生充分发挥独创意识,编创户外拓展项目并运用于大学体育课堂教学。
4.2.7 户外拓展教学模式教学应考虑男女学生性别差异。
根据男女生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体质测试项目要求,户外拓展教学模式应按照区别对待、分类设计的原则进行。项目设置上男生总体突出果敢、挑战、激情,女生总体突出柔韧、唯美,这样才能发挥体育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万茹,莫磊,毛振明.体质教育教学实验对当今体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5,22(3):79-84.
[2] 王健,郝文亭.高校体质教育现状与创新模式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4):62.
[3] 董跃春,谭华.日本学校体质教育的演变及启示[J].体育学刊,2016,23(1):127-130.
[4] 丁剑翘,郭永,冯青山,等.高校“体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山西省大同大学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5,2(7):47-52.
[5] 谢恩杰.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
[6] 张晓威.定向越野[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