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相邻深基坑同期施工支护方案优化研究

2018-07-02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锚索深基坑土体

马 兆 海

(中铁十四局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济南 250101)

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城市地铁修建的热潮。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地带修建地铁,建设者们往往面临在有限空间内发挥出土体最佳利用效果的问题[1-2]。地铁基坑通常有深、大、建设周期长、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所以在土建施工阶段如何将工程风险降到最低,是地铁工作者首要考虑的问题[3-4]。济南东部核心区的发展逐年提速,伴随着R3线的开工建设,沿线周边存在诸多高层建筑以及规模较大的地下空间,对于相邻且同期实施的地铁深基坑与高层建筑深基坑案例时有发生。寻求经济性最佳且安全性最高的支护方式,对于基坑开挖变形控制以及节约国家人力物力等资源具有重要意义[5-7]。

根据已有资料,国内学者对相邻深基坑同期建设有了初步研究,例如,徐伟等[8-9]对软土特大深基坑同期施工过程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狭长基坑中部变形呈增大趋势,而边角位置变形影响较小。翟杰群等[10]对相邻深基坑中采用隔离桩进行了研究,发现隔离桩的长度、结构形式对隔离效果均有很大影响。阮含婷等[11]对相邻设计坑共同开挖进行了研究,发现相邻基坑影响范围约为基坑宽度的一半,且支护结构形式对影响效果作用显著。陈萍等[12]对相邻超大深基坑同步开挖进行了设计研究,分别设计了隔离桩、注浆加固等措施,发现刚性隔离效果较好。史海莹等[13]对相邻深基坑同步开挖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确保围护结构承载力的同时应采取防止坑间土体流失的措施,才能更好的保证基坑的稳定性。

研究学者对相邻深基坑建设作了一些研究,但针对上部为碎石层,下部为中风化石灰岩的“上软下硬”基坑研究较少。济南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存在诸多不良地质,基坑开挖对周边扰动较为剧烈。本文以济南R3线奥体中心西站基坑开挖为工程背景,研究地铁基坑与高层建筑基坑共建条件下,不同支护方案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为济南地铁基坑的建设提供帮助。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地质概况

车站开挖由上至下设计土层为:杂填土。①1层、黄土⑧层、粉质黏土1层、碎石1层、粉质黏土4层、中风化石灰岩、灰岩破碎层、全风化泥灰岩层、强风化泥灰岩层、中风化泥灰岩层。

杂填土①2层结构松散,自稳能力差,受扰动后力学性质较差,作为基坑边坡土层易坍塌,施工时应及时支护并加强支护措施。黄土为非自重湿陷黄土,局部具湿陷性;粉质黏土1层、粉质黏土4层,自稳能力一般,易发生坍塌;碎石1层黏聚力较差,易坍塌;全风化泥灰岩层岩芯风化成砂土状,施工扰动,易垮塌。基坑范围内局部存在溶洞及灰岩破碎体,开挖过程中易塌落。基坑范围内存在上部土层下部基岩的情况,通过现场地质调绘及区域地质资料,该区域岩层倾角约5°~8°,整体较平缓,基坑开挖过程中,施工扰动后局部岩面较陡部位上部土层可能沿基岩面滑动。车站地层物理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岩土层物理力学参数

1.2 车站概况及周边环境特点

该站是济南地铁R3线与M3线的换乘站,车站沿奥体西路南北向敷设,位于黄金时代广场西侧。车站总长度354.6 m,标准段总宽度22.9 m,标准段基坑深度16.6 m~25.7 m,地面南高北低,地势高差较大,富土厚度地势高差较大,覆土厚度3.1 m~5.3 m,车站主体为地下两层三跨岛式站台车站。围护结构采用钻孔桩+内支撑支护体系、临近黄金时代基坑段采用桩+锚索支护体系。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箱形框架结构,纵向标准柱跨为9.75 m。主体结构外侧设半包防水层。

如图1所示,经十路与奥体西路交叉路口的东北象限为现状黄金时代广场,西北象限为现状加油站和成城大厦,西南象限为转山,东南象限为济南市奥林匹克中心,周边均已实现规划。其中拟开工黄金时代A座(45层,200 m,筏板基础,3层地下室)基坑深17 m~20 m(与地铁基坑同深),与地铁基坑间距约12.0 m。东侧已建成成城大厦(27层)基坑(坑深13.5 m,采用放坡+锚杆)距离结构外皮14.1 m,基坑锚杆少部分已进入结构围护桩内,施工时,需根据现场情况及定位进行局部破除。

图1基坑平面位置关系

2 支护方案选择

地铁基坑与黄金时代基坑建设单位分别为两家,导致两基坑存在建设界面,因此不能将两个基坑合并为一个异形基坑。在施工时序上,两车站同期施工,地铁基坑开挖深度较建筑基坑深(地铁基坑深21.2 m,建筑基坑深20.4 m),且两基坑距离仅有5.5 m。两坑之间的土质与周边土质相同,由上往下依次为杂填土、黄土、粉质黏土、碎石层和中风化石灰岩,其中杂填土厚度2 m左右。考虑到经济性和安全按,提出三种支护方案。

方案1:两基坑均打设围护桩,围护桩参数为Ф1.0 m@1.5 m的钻孔灌注桩,地铁基坑灌注桩长度为27 m,建筑基坑灌注桩长度为26 m。围护桩顶部挡土墙采用C30混凝土;混凝土支撑采用800 mm×800 mm,钢支撑采用Ф609 mm的钢管支撑,壁厚t=16 mm。冠梁采用1.0 m×1.0 m的C40混凝土。临时立柱采用两种桩之间夹土,考虑到厚度不大,作用在两边围护桩的侧土压力较小。根据土压力计算,围护桩底部最大土压力为P=ξρgh=162 kN,其支护断面如图2所示。

图2支护方案1形式

方案2:两基坑均打设围护桩,桩参数与方案1等同。两种桩之间通过冠梁依靠钢梁连接,钢梁为壁厚5 cm的普通钢正方形断面空心结构,截面尺寸为高度×宽度=600 mm×600 mm,水平间距为1.0 m。在施工钢梁时,将表层杂填土进行清理,深度与钢梁高度等同。钢梁两端通过预埋钢筋与冠梁受力筋焊接在一起,钢梁顶部预冠梁顶部高度齐平,具体参数见图3中的大样图。共建段地铁基坑西侧围护采用锚索支护。

图3支护方案2形式

方案3:两基坑均打设围护桩,两种桩之间采用钢梁连接,钢梁参数与方案2等同。两基坑之间的桩身采用对拉锚索,由上至下锚索共设两道,两道锚索水平间距相同,均为1.5 m,同围护桩间距等同。第一道锚索距地面6 m,第二道距离地面深度12 m。锚索采用3Фs15.2钢绞线,锚固体直径为15 cm,两端固定在钢腰梁上;腰梁采用2[16a的普通槽钢,基坑两侧腰梁和锚索参数等同(见图4)。

图4支护方案3形式

3 仿真分析

3.1 模型建立

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基坑开挖支护方案的稳定性进行分析,利用FLAC3D有限差分法计算软件建立三维数值模型,如图5所示为基坑开挖仿真模型。为减弱模型尺寸对模拟结果的影响,扩大模型宽度和高度,建立宽度×高度为80 m×60 m的三维模型[14-16]。模型总计52 350个单元,105 220个节点。模型下部为固定铰支座边界条件,四周均为水平链杆边界条件。在FLAC3D软件中,有塑性模型组,其中摩尔库伦模型可以模拟普通土壤和岩石的力学行为,如边坡稳定和地下开挖,可描绘松散胶结材料(黏土、粉质黏土、碎石层、岩层)的应力应变关系,因此根据地层参数将所有地层定义为摩尔-库仑模型,并根据每一层地勘参数对其进行赋值。基坑的围护桩、冠梁和腰梁采用实体单位模拟,对拉锚索采用Cable单元模拟。

图5三维数值模型

3.2 方案位移规律分析

3.2.1 方案1稳定性分析

图6为方案1下的基坑水平位移云图,由图6可以看出两基坑之间的土体(侧壁Ⅱ、Ⅲ)水平位移较大,其最大水平位移为52 mm,方向朝基坑内发展。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17](JGJ 120—2012)规范,对于安全等级为一级的排桩支护基坑,其安全变形允许值为50 cm,且设计人员认为,该基坑地质条件复杂,控制值应取80%,因此安全允许值为42 mm;相对于侧壁Ⅰ,最大水平位移为24 mm,可判断出该支护方案下,基坑间的土体处于不安全状态。由图6桩身水平位移曲线也可判断出,该方案下,桩身最大水平位移值为49 mm,位置发生在距桩顶11 m位置处。同时,侧壁Ⅱ和侧壁Ⅲ处的围护桩水平位移曲线呈对称状态,说明两桩之间土体几乎呈散落状态,侧压力系数等同。

图6方案1水平位移云图

3.2.2 方案2稳定性分析

图7为方案2下模型水平位移云图,该模型下基坑壁Ⅰ与方案1变形相似,最大变形值同样为24 mm;此时两基坑之间的土体的变形规律差异性较大,在横梁连接的加固作用下,基坑顶部土体位移受到限制,变形值较小;根据图9桩身水平位移可知,桩顶部水平位移值降低至8 mm,但桩身中部和下部受到中间土体的压力,且未有效的限制措施,导致水平位移较大,其数值为38 mm。该方案下,基坑仍处于较危险状态。

图7方案2水平位移云图

3.2.3 改进方案2稳定性分析

图8为横梁+对拉锚索加固方案下基坑水平位移发展规律位移云图,由图8可以看出,方案3下,基坑壁Ⅱ只在加固结构之间出现微小水平变形,其最大数值为16 mm,且基坑壁Ⅲ水平位移也较小。可见,在桩身增加对拉锚索,可有效限制两桩之间的土体变形,提高基坑稳定性,在技术层面,该方案可行。

3.2.4 各方案下支护桩变形规律

两基坑间的支护桩水平位移值直接反应坑壁的稳定状态,如图9所示,为3种方案下基坑壁Ⅰ、Ⅱ下桩的水平位移曲线。由图9可以看出,方案1中围护桩顶部出现较大水平位移,且由上至下逐渐减少,顶部最大位移值为49 mm;方案2中,桩顶之间设置横梁,限制了桩顶部位移,在距离桩顶13 m位置处,水平位移最大,最大值为38 mm,即横梁可降低桩身部分危险状态,但对于深部土体位移无明显限制效果;方案3中,桩身水平位移明显减少,在顶部横梁及腰部对拉锚索的加固下,桩身整体水平位移均降低,在第一道和第二道对拉锚索之间的桩身位移最大,数值仅为16 mm。

图8 方案3水平位移云图

图9各方案桩身水平位移规律

4 结 论

通过对相邻深基坑支护方案下围护桩水平变形分析,研究了各方案下基坑稳定性,得到以下结论和建议。

(1) 基坑只采用围护桩,桩间无加固措施且无对称的支护下,基坑侧壁土体水平位移较大,基坑安全稳定性差,易造成断桩和基坑坍塌等危险。

(2) 两基坑桩顶部设置横连梁,可限制桩顶部土体水平位移,但桩中部受到侧土压力仍发生较大变形,基坑安全系数低。

(3) 桩顶部及腰部均设置为连接结构,可有效限制两基坑间土体变形,将侧土压力均匀传递至围护结构,该方案基坑安全性较高,围护桩水平变形最小。目前该基坑处于施工阶段,后期应采集监测数据,以验证方案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王安明,张淋柄.基坑桩锚支护变形监测与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5,13(6):25-29,117.

[2] 朱彦鹏,杨校辉,周 勇,等.兰州地铁车站深基坑支护选型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6,14(1):55-59.

[3] 齐振宇.基坑不同支护结构的数值模拟分析[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15(1):199-203.

[4] 左 方.基坑开挖对邻近既有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7,15(2):105-110.

[5] 宋玉香,张亚辉,刘 勇.基于压力拱理论的围岩压力计算研究[J].防灾减灾学报,2017,33(2):45-51.

[6] 张亚辉,宋玉香,郭唯伟,等.地铁车站对临近场地地震反应谱影响分析[J].防灾减灾学报,2017,33(3):43-48.

[7] 周志广.沈阳地铁开挖引发地面沉降的BP神经网络反分析[J].防灾减灾学报,2014,30(4):8-12.

[8] 徐 伟,夏乔网,徐鹏飞,等.软土地基临江特大型相邻深基坑同期施工监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3,32(S1):2676-2683.

[9] 孟伟波,郑钰涛,陈有亮.不同开挖方式对软土区深基坑连续墙变形的影响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7,18(3):216-220.

[10] 翟杰群,贾 坚,谢小林.隔离桩在深基坑开挖保护相邻建筑中的应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0,6(1):162-166.

[11] 阮含婷,赵剑豪,黄伟达,等.相邻深基坑共同开挖设计分析[J].岩土工程学报,2010,32(S1):146-150.

[12] 陈 萍,王卫东,丁建峰.相邻超大深基坑同步开挖的设计与实践[J].岩土工程学报,2013,35(S2):555-558.

[13] 史海莹,葛朝林,刘 征,等.相邻深基坑同步开挖的相互影响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5,11(S1):183-188.

[14] 陈 晨.不同偏压高度对基坑围护结构的影响分析[J].公路工程,2011,36(1):116-118,133.

[15] 徐 烨,冯仁麟,吴跃华.地铁车站偏载深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分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2,15(9):43-48.

[16] 梁师俊,朱海东,赵 波.城市隧道小间距相邻深基坑施工监测分析[J].施工技术,2016,45(1):103-108.

[17]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锚索深基坑土体
顶管工程土体沉降计算的分析与探讨
赵庄煤业13102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基于FLAC3D的深基坑开挖模拟分析
一种新型扩体锚索在软土地区复杂深基坑中的应用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采动影响下浅埋输气管道与土体耦合作用机理
不同锚索参数对预应力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浅述
深基坑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