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再发力 奋进新时代
——专访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剑侯
2018-07-02
◎本刊记者 耕 荒 张 静
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10月到浙江工作,任职期间多次在省委召开的会议上强调民政工作的重要性。时光荏苒,转眼已过16个年头,浙江省民政系统干部职工始终牢记总书记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敢为人先,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干在实处的改革举措和走在前列的改革成效,用为民爱民的深切情怀和政治品格,发挥引领带动作用,着力推进民政工作的城乡统筹发展和供给侧改革,努力打造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浙江样本”。这对全国民政工作创新发展具有积极借鉴和启示意义,为此本刊专访了浙江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王剑侯。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浙江长期主政,他对民政工作作出过重要指示批示,并有许多深入思考。浙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总书记对浙江民政工作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王剑侯:习近平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参加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就是全省第十五次民政会议。在省委召开的会议上多次强调民政工作重要性,并对社会救助、社区建设、公益慈善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特别是在2005年8月26日,习近平同志亲赴浙江省民政厅调研,在充分肯定浙江民政工作的基础上,对浙江民政工作提出殷切期望。他强调浙江民政工作要按照“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增强责任感,牢固树立为民、爱民、利民、助民、系民的民本思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和冷暖放在心上,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脚踏实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使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困难群众救助和扶贫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注重从政策制度上进行保障,认真落实各项扶贫帮困措施。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并“不断完善农村低保体系”“努力解决应保尽保问题,尽量把低收入农户都纳入到低保体系中来”。除了党委政府,还需要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帮助弱势和困难群众。
慈善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而慈善事业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因此要广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宣传慈善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
社区工作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提高对社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深化社区体制改革,加强社区民主自治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活动,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培育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民政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体现着为民爱民的深深情怀,集聚起了浙江民政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指明了浙江民政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确立了浙江民政事业发展的最高标杆。浙江民政工作以此为根本,不断创新机制,着力推进民政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推进民政工作城乡统筹发展,确保民生服务向困难群众和有需要群众精准提供,全省民政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今后民政工作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党的十九大对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您是如何看待这次国家机构改革对民政职能的调整?
王剑侯:我认为,这次国家机构改革对民政事业恰恰是一次瘦身强体、精准聚焦的发展机遇。开展任何工作,如果不精准、没有聚焦,既做不深,也做不好。就现有民政工作来讲,社会救助、社会组织、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每一块业务都有大量的基础工作要做。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形势,实际上为民政工作未来做得更实、更准、更好营造了有利环境。
对省级民政部门来讲,担负着全省民政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职责,要贯彻机构改革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全面提高履职能力。一要防止重程序、轻创新。省级民政部门在贯彻执行上级决策部署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创造力,增强创造性思维,制定政策文件要努力做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创造性地推进改革,创造性地解决问题,防止按部就班、机械照搬。二要防止重部署、轻落实。抓落实是工作的主旋律。省级民政部门要投入更大的力量、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推动上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不光要出台政策文件,还要跟进各项落实举措。同时,要重视通过第三方评估的方法,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文件开展绩效评估,推动政策举措进入“执行-评估-改进-再评估-再改进”的良性循环。三要防止重表面、轻实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最根本标准。老百姓如果不满意,那就是实效不够。只有老百姓满意了,才说明我们的工作真正见到实效了。制度设计要力求精准、符合基层实际情况。政策不接地气,就会导致难以操作,任务无法完成,或仅流于形式、走过场,老百姓的获得感也会大打折扣。
2017年10月,王剑侯厅长(前左三)调研温州市农村社区建设
记者:浙江民政工作一直致力于改革创新,并且成绩斐然,这些年浙江民政工作的主要亮点是什么?
王剑侯:近年来,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省委“八八战略”和“两个高水平”建设,按照传统工作提升质量、重点工作整体推进、难点工作攻坚突破的思路和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发展理念,深化民政领域改革创新,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优的民政服务,民政事业发展呈现许多新亮点。
浙江的社会救助工作历来走在全国前列。2014年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部社会救助地方性法规——《浙江省社会救助条例》,解决了救助制度“碎片化”问题。2017年12月,新修订的《浙江省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家庭成员范围作了进一步界定,并按照“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对低保申请和认定的相关手续、材料等作了简化,实现困难群众凭一张身份证就可申请低保。全省城乡平均月低保标准分别达到739元和730元,低保标准在全国排在第4位、省区第1位,城乡低保一体化达到93.3%,年内将实现城乡低保同标。
我省是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2017年底,浙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080万人,占总人口的21.77%,老龄化程度居全国第六位。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质量提升,从过去的“从无到有”向“从有到好”转变;加强社会参与,从过去的“政府为主”向“政府与社会并重”转变;加强资源整合,从过去的“生活照料”向“医养护结合”转变;加强能力提升,从过去的“粗放服务”向“精准专业”转变,形成了一套促进事业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确立了一批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指标成果,养老服务整体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社会化养老更是在全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前不久,全国热映的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其中就有浙江桐庐县养老服务入镜,集中代表了我省养老服务业取得的显著成效。
浙江是城乡社区建设起步早、水平高的省份之一,城乡社区建设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前茅,多次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1949年10月23日,杭州以居民投票的方式选举产生居民自治性质的全国第一个居民委员会,为确立中国城市基层管理奠定制度基础。近十年来,浙江密集出台有关政策文件,如今年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专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等,在推进社区服务设施、服务队伍和服务机制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等方面确立了发展优势。
记者:浙江的“放管服”改革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民政系统在这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
王剑侯:2016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推出“最多跑一次”改革。从与群众生产生活关系最紧密的领域和事项做起,在审批制度改革、“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使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一件事最多跑一次就能办成。具体到民政部门来讲,我们积极统筹推进民政系统内外资源整合,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交给的阶段性任务,并努力做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构建网上网下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应该说,我们这项工作推进得很有成效。
实现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让群众享受便利、真正满意,并不容易。“最多跑一次”改革,其实质并非简单意义上的减少一些审批项目、服务态度好一点、办事时间快一点、材料少一点,它关系到的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问题。同时,涉及到的协调难度和工作量也非常大。比如,要求民政厅的所有数据都要向省政府数据管理中心提供,当时很多同志觉得要求太高,一时无法完成。再比如,原来社会救助有50多个信息系统,现在要求整合到1个系统中,无论是技术难度还是工作量都非常大。经过艰苦摸索和推进,目前我们省厅32个事项当中,已有30项实现“最多跑一次”,达到94%,远高于省里80%的要求。
此外,技术保障方面,我们全面开展了民政系统办事事项“八统一”梳理,组建了由省市县三级业务骨干参与的12个课题组,开展集中办公,并邀请阿里巴巴公司专家进行技术对接,按时保质完成了“八统一”梳理工作。
最后,通过合并事项、优化流程、减少提交材料,扩大网上预约与网上办理,打通信息孤岛、在数据共享改革上突破壁垒,梳理形成全省民政系统“最多跑一次”指导目录,统一编制了标准化办事指南,向省数据管理中心归集了民政业务数据。目前已基本完成8个“涉跑”业务信息系统建设,实现“最多跑一次”或“零上门”事项90%以上,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让群众得实惠。其中高频事项演示、数据归集共享等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且,省厅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积极撬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社会组织、民政信息化建设等民政领域的改革创新。例如,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困难群众凭一张身份证,到受理窗口填一张表格即可通办,其他所有事项都可实现政府后台办理。例如,开发民政业务综合平台,通过“政务钉钉”实时推送工作任务信息,及时响应群众诉求。藉此,浙江民政工作在优化制度和流程上再一次精准发力,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记者:浙江民政工作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有些什么主要经验可资借鉴?
王剑侯:做好新时代的民政工作,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必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机制,必须紧扣“依靠谁”,思考立足之基,挖掘民政工作力量源泉,才能把民政工作进一步推向前进。
首先,做好民政工作,加强党委政府领导是前提。民政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是民生工作。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政工作,始终把民政工作作为加强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要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民政资金投入机制,完善以政府财政为主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政事业发展资金筹措机制,大力鼓励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要完善民政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机制,健全资金绩效评价制度,提高资金使用率。要加强对民政资金项目事中监管、事后评效问责,确保资金使用安全规范、项目实施廉洁高效。
其次,做好民政工作,强化社会参与是保障。要以“人人参与”为目标,努力实现浙江民政事业的合作共享。对于民政部门来说,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是民政部门和民政工作的同行者、补位者。利用好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的资源,为民政工作服务、为民政对象服务,是民政部门的近水楼台和天然优势。特别是浙江省民营经济发达,社会力量健全。放眼民政工作的所有领域,无论是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民生领域,还是基层社会治理领域和专项社会事务领域,在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越来越多、服务需求越来越多元、现有人手越来越紧张的背景下,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社会力量是我们现成、能够用得上的重要帮手。
再次,做好民政工作,深化民政改革是关键。在全面实施“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要继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将实践成果转化为制度性成果,加强民政办事事项流程梳理和标准化制度化建设,确保改革任务在基层全面落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要关注基层民政窗口单位改革成效,研究提高民政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社会组织登记、低保办理、老年优待认定便捷化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还要推进民政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探索民政服务平台建设,在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上持续加力,做到与省政务网和“一窗受理”平台的实时对接,构建功能集成、网上网下融合、便民高效、科学精准的民政服务体系和民政管理体制。
最后,做好民政工作,加强民政干部队伍建设是基础。民政工作对象在基层、工作重心在基层、政策落实在基层,做好基层民政工作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基层工作薄弱一直是民政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当前,进一步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已经成为了全国民政系统上上下下的共识。要在加强基层能力建设上下功夫,注重人才培养。制定好民政人才培养的长远规划,加大基层民政干部教育培训力度,坚持职业化引领、专业化驱动,与提升民政信息化水平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
记者:请您就做好新时代浙江民政工作谈谈发展思路。
王剑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高举伟大旗帜,扛起改革担当,认真贯彻省委“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发再出发的决策部署,突出高质量、现代化、竞争力和浙江特色,全力推动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以供给侧改革为方向,有效激发多元力量,提供更好更优的民政服务。在“十三五”时期,浙江将扎实推进民政事业的供给侧改革,不断增强民生服务的供给绩效和群众满意度。比如在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中,全面推行公办养老机构公建民营或转制改企、服务外包,扶持培育一批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强的养老服务集团、品牌,积极探索“互联网+养老”的浙江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良好格局。
二是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全面强化浙江民政工作的有机协同。确保在政府流程再造和标准化制度化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优化流程设计,实施流程再造,提高审批效率,确保民政领域“最多跑一次”事项全覆盖的目标如期完成,打通政府连接民心的最后“一纳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三是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战略,深入推进浙江民政事业的全域均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八八战略”的指引下,依托浙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比较均衡的优势,加大民政事业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推动城乡民政和民生事务标准统一。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着重突出四个“新”,也就是说在进一步转变职能和提高效能上有新气象,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有新作为,在提升养老服务质量上有新成效,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有新举措。
五是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好地在社会建设中发挥骨干作用。确立“三社联动”这一基本抓手,充分发挥乡贤参事会等组织在完善城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协商和社会组织协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推动建立志愿服务动员系统,完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做好志愿服务信息归集工作,实现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联动发展。
六是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推进基层民政能力建设。加大体制内外的探索创新力度,加强基层民政力量配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合理设立基层民政公共服务岗位,从事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等基层民政相关工作。加大基层民政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及时、高效、专业的民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