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探讨
2018-07-01白玛多吉
白玛多吉
[摘 要]创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如果说发现问题是获取新知的突破口,那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培养灵活性、独创性的窗口。作为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对问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数学;解决问题;能力
笔者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了跟踪、研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见闻谈几点体会,以便和同行共同探讨。
一、展示问题,让激情在问题生成中流淌
朱喜曾经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如何使学生主动生疑呢?这就需要老师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1.巧布联系生活的问题情境
对数学的认识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数学知识内在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数學学科与外部联系的认识。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力求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如一位教师教学《购房中的数学问题》的课始,要求学生根据有关信息思考:“你认为在购房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数学问题?如果你是点子公司的经理,你如何替老师设计购房方案?”一下子就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欲罢不能——要综合考虑房价、地段、面积、付款方式等因素,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巧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一个好的问题应当有如下特征:有实际意义,即对学生理解、掌握、应用数学知识有很好的作用;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易理解,问题是简明的,情境是学生熟悉的;时机适当;难度适中,不能超过或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提高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材中以封闭的方式呈现的问题,如果做一些变动,就会创设出很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让问题在体验感悟中解决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便没有数学的发展。数学学习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先导。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探索,在探索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观察思考中发现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操作、猜想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观察作为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当向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在实验操作中探究
美国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数学实验对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探索规律、培养空间观念有着重要作用。如学习“圆锥的体积”我为学生准备若干组圆柱和圆锥学具,如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和等底等高,放手让学生做盛水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知道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才能建立起联系,学生很容易的掌握了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拓展变化,让智慧在问题解决中升华
数学应用意识是一种基本观念和态度,它指的是从数学角度思考、解释、转化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一种自觉意识。强调数学应用,不全是回到测量、制图、计算等教学活动,而是培养学生一种应用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方式。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数学教学必须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入数学课题,最后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1.提倡算法多样化,迸发灵感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鼓励算法多样化”。教师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给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使每一位想说的同学有机会去说。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使课堂中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策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同学有成功的经验。
2.鼓励换角度思考,激活思维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时按照常规思路去分析问题,会出现思路“卡壳”现象,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跳出机械的解题模式,凭借直观感觉,换个角度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获得“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