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学生的数学能力
2018-07-01李扬
李扬
[摘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新发现,把新感受、新现象记录下来。将数学知识的素材由课本知识拓展到课外,就像数学的海洋会越来越宽广不断探索,不断学习。
[关键词]学生;教师;能力;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要以初中数学教材为中介,以教学课标为依据,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原理,培养他们探索挑战数学难题的能力,形成健康的良好的心理品质。现在仍有不少初中数学教师喜欢自己一手操办课堂,完全由教师自己安排教学程序,他们为初中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過程,也就是说,教师一手操作教学过程,就会使初中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在平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与教材相配套的应用知识,培养学生自觉能动地学习课外知识的能力,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新发现,把新感受、新现象记录下来。将数学日记的素材由课本知识拓展到课外,就像树的枝丫会越来越多,就能引发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地采用应用性广、操作性强的练习,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作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地位必须得到重视。而教师是初中数学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长期以来,不少教师都采取加快教学进度,压缩新课课时的做法,以此腾出更长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学习时间变短后,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抑制,导致学生知识静化。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就要推进分层教学,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升能力。学习新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记录与教材相配套的应用知识。有了课前的“预热”,课堂上的数学信息就显得生活化、多样化,就能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运用数学模式解决、解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教师提前告诉学生下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让他们注意收集生活中的具体实例,采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将生活中的实例写到数学日记中,并应用到学习内容中。
其中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主要通过建模来完成,建模是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观念。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模型后,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模型去解决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有意识地采用应用性广、操作性强的练习,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学生重在素材的搜集、整理,教师除了在这些方面进行指导外,还应重视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如开展“精美日记本评比”、“数学信息发布会”等活动,调动学生记的情感因素,以促使学生持之以恒地精神。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通过数学笔记,教师可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通过写数学笔记,学生可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