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化学实验绽放异彩

2018-07-01胡良钊

湖南教育·C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溶性溶液现象

胡良钊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们过度重视化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其中涉及的实验只是一带而过。这就使得学生很难产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热情,不利于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化学实验提升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

一、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能带来奇妙的实验现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容易完成的课堂实验,通过不可预测的实验现象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學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意识。

例如,教师可以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葡萄糖溶液,然后滴入几滴0.1%的亚甲基蓝,最后倒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这时,教师振荡烧杯,溶液就会变蓝,静置一段时间,溶液变回无色,再次振荡时又会变蓝。教师用趣味实验作为课前导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众所周知,课本中的许多化学定义都是十分精炼且具有概括性的。学好化学离不开这些概念,只有理解了概念、明白了内涵,才能在运用这些化学知识时得心应手。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观察、发现那些反应现象,从而推导出化学概念的来源,促进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除了镁燃烧和加热碱式碳酸铜两个实验外,还可以补充对比实验,即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两个小实验。教师边演示边提问: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分别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这看似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现象时发现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的纸变成灰黑色的灰,灰不是纸。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中,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中,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对比实验中,学生明确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内涵,掌握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们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发展各种能力的基础。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怎样操作与观察,还应引导学生把观察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引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则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中步步深入,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例如,不溶性的碱不能由它所对应的碱性氧化物和水直接反应得到,必须用其碱性氧化物和酸先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然后加入可溶性的碱生成不溶性的碱。要掌握好这一知识,教师可以先出示相关素材:有三位学生制取不溶性的氢氧化铜时,先在黑色的氧化铜中加入稀硫酸,微热,待氧化铜全部溶解后再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结果三位同学看到了不同的现象:一位看到蓝色絮状沉淀,一位看到了黑色沉淀,一位没有看到沉淀。哪个实验的结果是成功的呢?其他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基础。(作者单位:临澧县刻木山中学)

猜你喜欢

溶性溶液现象
肠溶性软胶囊的研究进展
蔬菜泡太久可能更脏 3至5分钟就够了
凝胶法二氧化硅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研究
凝胶法二氧化硅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溶出度的研究
第四章光现象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