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项目财务预警机制研究
2018-06-30冯佳
冯佳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作为重大公益性投资项目,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资金筹措和风险防范,只有建立完善的项目财务预警机制,才能进一步保证项目建设、运营整个过程中现金流的稳定。文章首先介绍了在城市轨道项目中建立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城市轨道项目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风险表现,建立城市轨道项目的分段财务预警机制,为项目参与主体防范项目风险、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轨道;项目风险;财务分析;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U2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8)12-0267-02
1 建立城市轨道项目财务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有其重要的现实需求和理论依据,已经成为促进城市整体发展的趋势选择。在此背景下,建立该类项目的财务预警机制,能够在市场经济调解下全面获取项目建设信息,对项目成本和预期收益有更准确的把握,也对项目风险有更高的防范、控制能力,有利于项目参与主体实现科学决策,进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1.1 有利于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
城市轨道项目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构成要素,也体现了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建立城市轨道项目财务预警机制,能够在项目开展前反复进行论证分析,提高了决策的准确性[1]。首先需要对城市规模、人口密度以及项目需求和项目规划做出实地调研,调研信息直接决定了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其次需要对项目的成本、风险、收益做出专业分析,对项目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分摊分配,从而确定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预警机制的建立,实际是在项目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广泛收集市场信息,为参与主体提供富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1.2 是防范项目风险的有效途径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盈利能力也因公益属性十分有限,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决定了这类项目的风险类型复杂多样,风险水平整体偏高,所以如何做好项目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成为项目参与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能够从项目开发前、项目建设期、项目运营期等3个主要环节入手,基于项目现金流管理对项目的投融资结构和偿债、盈利能力进行科学预测,对工程质量和项目进度进行实时监测。项目参与主体可以根据预警机制反馈的信息对项目作出调整管理,能够及时防范和控制项目风险。
1.3 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城市轨道交通是城市发展、民生建设的重要公益性项目,项目投资也由政府独资逐渐过渡到公私合营,这就使得项目主体构成更加多样化,需要更高水平的管理投入。城市轨道项目财务预警机制,在结合市场经济发展情况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性质参与者的利益追求,根据其出资比例和风险承担的范围明确了各自的权益和责任,使项目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科学分离。项目参与者能够根据自己的权限范围展开对应阶段的独立管理,一方面可以保障项目建设保持预定的进度和质量,另一方面避免了多头管理带来的干扰和麻烦。
2 城市轨道项目的主要财务风险
城市轨道交通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城市基建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对资金投入的要求较高,所以具有明显的财务风险。整体来看,城市轨道项目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项目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现金流供应,具体体现在项目的融资能力、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3个方面,也是决定项目能否投入建设运营的关键性因素,需要结合市场经济状态和国家政策环境综合考量。
2.1 项目建设融资难度较大
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项目的平均造价已经超过5亿元/km,除了先进的交通工具和各种高新技术设备投入以外,动迁、环保等环节不断上涨的费用也大大提高了项目成本。后期的日常运营和维修保养也十分昂贵,所以整个项目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当前该类项目多由政府主导建设,近年来PPP模式的进一步推广也为城市轨道项目注入了新的发展力量。总体来看,无论采用哪种建设模式,项目参与主体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必须首先解决融资问题。除了资金缺口过大以外,经济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大幅波动也增加了项目融资的难度。
2.2 项目建设者的偿债能力有限
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建设、运营资金大多来自银行贷款,数额巨大的本金和高昂的利息费用往往使贷款周期长达20年左右,基本无法通过项目自身的财务水平来实现还本付息,随着轨道交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的偿债压力也在持续增加[2]。除此以外,特殊的经营形式使得项目收益增长缓慢,周期过长,如果没有政府的大力補贴,很多企业只能通过借贷、还贷的不断循环来维持运营,不仅债务压力长期得不到有效缓解,一旦投资环境发生明显震动,很容易造成资金链的断裂,对于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2.3 城市轨道项目的盈利能力不足
城市轨道项目关系到城市的交通布局和民众的生活出行,具有明显的公益性特征,无法像其他项目一样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所以盈利能力明显不足。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轨道项目主要依靠票务收入来维持日常运营,但是票价的制定既无法与运营成本充分对接,也不能最大限度实现市场化操作。尤其在公益事业属性引导下,作为公共交通的重要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必须利用低票价优势来吸引客流、提高利用效率。这种运营发展模式的盈利能力本身就比较薄弱,运营成本的逐年上升也进一步加大了企业收支平衡的难度。
3 城市轨道项目分段财务预警机制设计
城市轨道项目是一个系统性基建工程,从项目前期的论证分析到建设期的过程控制,再到运营期的收益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面临巨大风险。虽然项目的整体风险主要来自现金流控制,但是每个阶段都有典型的差异表现,所以城市轨道项目的财务预警机制不可能实现一劳永逸,应当针对不同的阶段特征,选择契合度更高的指标分段建立。
3.1 项目前期的财务预警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分析主要是对项目进行反复论证,综合考虑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诉求,然后对项目的成本、风险及收益进行合理分配,在此基础上对财务可行性进行评价。财务评价主要围绕融资、费用分摊及财务生存能力3个方面展开。融资方案分析中要考虑融资結构和融资成本问题。费用分摊主要针对大型PPP项目,确定政府和企业的出资比例,提高整体资金利用效率。财务生存能力分析主要是评估项目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不同参与主体在资金投入、风险承担方面的比例不同,所以也决定了有不同的收益分配表现。在这一阶段应当选择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融资结构等财务预警指标。
3.2 项目建设期的财务预警
项目建设期没有任何收益流入,相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工程建设,所以这一阶段的现金流风险较大,容易受到项目质量、施工进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资金短缺,应当选择挣值法对项目费用和进度做出管理控制[3]。挣值法中,计划工作量的预算费用、已完成工作量的预算成本以及已完成工作量的实际成本这些基本参数的设定要经过反复推论,在此基础上对费用偏差、进度偏差、费用绩效指数、进度绩效指数这4个重要指标进行核算考察,从而反映项目的成本和进度情况,以便项目主体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对项目做出适应性调整。
3.3 项目运营期的财务预警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进入运营期以后,必然会产生利益的流入和债务的偿还,所以项目主体的现金流风险也大多与盈利和偿债问题有关。该阶段还是选择以财务评价方法为主的财务预警方式,以企业清偿能力和盈利能力作为主要预警指标。当然,这一阶段的现金流不再是前期的预测值,而是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流量。需要注意的是,项目主体的偿债能力应当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一方面为提高项目主体偿债能力的准确性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合理避税提供依据,对于项目的顺利偿债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明显的积极意义。
4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在推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各种财务问题和财务风险,项目参与主体应当积极迎接挑战,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机制,明确各自的风险范围和管理权限,通过切实有效的过程控制和防范机制来把控项目费用、降低项目成本,努力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为现金流供应提供保障,从而通过城市轨道项目的顺利推进实现城市公共交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吴琳.基建工程项目财务风险预警及应急预案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5):235.
[2]于娜莎.基于现金流视角的PPP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财务预警指标体系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0.
[3]陈贤军.城市轨道交通境外运营项目财务风险管控——深圳地铁埃塞项目管理实践[J].财务与会计,2017(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