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思考

2018-06-30王月莲

文教资料 2018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幼儿教育生活化

王月莲

摘 要: 课程内容源于社会文化,应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为儿童选择和组织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内容。文化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内容具有鲜明的特点,应在遵循该特点的前提下,增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适宜性。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课程内容 文化适宜性 生活化

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而為学生选择和设计的学习内容,它是学习的对象和载体。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媒介,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从一定意义上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课程内容问题[1]。课程内容源于社会文化,并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应在尊重不同文化的基础上为儿童选择适宜的课程。

一、文化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特点

1.继承性与开放性并存

文化是课程的母体,幼儿园课程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定位就是其根基性,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把继承优秀的国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等作为己任”[2]。幼儿园应从小培养儿童的文化自觉意识,把幼儿培养成永远的中国人。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多元文化背景拓宽了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视野,但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出现了盲从跟风和机械模仿的误区,最典型的表现是西方化和城市化,以此将使幼儿教育丧失自我的文化品性。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不仅把幼儿培养成永远的中国人,而且把幼儿培养成优秀的世界公民。因此,课程内容既要传承自身传统文化,又要不断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但绝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应该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幼儿园课程。

2.生活性与发展性并存

文化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内容是关注儿童文化的,以儿童为本,尊重和理解儿童,促进幼儿完整和谐地发展。

生活是幼儿一切经验的获得来源。幼儿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思维是感性且直观的,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就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周围的实际生活。因此,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就越有效。幼儿园课程的生活性还意味着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并不是严格的学科知识的再现,幼儿的兴趣是确定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虽然适合于幼儿学习的课程内容是来源于生活的,具有浅显性,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考虑课程内容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文化适宜的课程内容不仅适合幼儿学习,还要兼顾幼儿的年龄差异和个体差异,满足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需要。同时,在选择和确定内容时,要考虑各领域内容安排的平衡性,而不要不适当地偏重某一领域,这样才有助于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另外,教学活动内容要适应儿童当下的发展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尽量关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3.科学性

文化适宜的课程内容应在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前提下,结合国家、地方、幼儿园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的选择和组织,这样编制的课程才能得以实践。然而,在盲目跟风的取向下,一些幼儿园并没有考虑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教师资源,盲目机械地照搬各种先进的课程内容,实际上幼儿园并不具备开展这些课程的先决条件。如此不仅不能实现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反而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文化适宜的课程内容必须考虑科学性,结合园所条件和文化过滤和筛选课程内容,还应以生活的逻辑科学组织趣味化的活动。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建立适宜的幼儿园课程关键在于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宜,即要符合社会、地方、园所文化,贴近幼儿生活,满足幼儿的需要。

二、增强幼儿园课程内容文化适宜性的有效途径

在对文化适宜性幼儿园课程内容特点进行探讨的基础上,为增强课程内容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需要从本土化、生活化和多主体化三个层面着手。

1.注重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

文化适宜的课程内容具有继承性和开放性,在当前幼儿园课程偏西方化情结下,尤其需要在开放思维下开发利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幼儿园课程要保持文化自觉。

(1)注重开发利用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孕育了我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教育的起始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此阶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儿童从小学习主流文化,培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而且有利于带动家长和社区人员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潮流中,从而普及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对传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程内容要发挥促进幼儿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历史文化包括传统戏曲、古诗词、经典诵读、传统节日文化、革命传统等,幼儿园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一定要慎重。尽力避免差别对待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其次,以主题的形式组织编排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注意课程的整合性。例如,传统节日文化具体包括节日传说、节日饮食、节日歌谣、节日活动、节日习俗等,选择适宜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不仅需要考虑与之相对应的课程目标,而且需要考虑传统节日文化的特点、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园的实际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难度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力求从幼儿的需要与兴趣出发,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在特定时间段内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一系列活动。

(2)注重开发地方文化充实园本课程内容。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丰富。地方文化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过程中形成,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但整体而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依托生活的故土,伴随着地方文化的滋养而成长,其个性品质的形成和社会化过程必将会受到中国文化特别是其所处地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3]。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充分发挥地方文化资源的优势,不仅可以增强园本课程的文化适宜性,而且可以激发幼儿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增强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例如,我国南方很多地区盛产竹子,幼儿园可以依托竹子开发适宜于幼儿的游戏;北方地区四季分明,尤其是冬天多下雪,幼儿园可以开发有关冰雪常识、冰雕等综合活动;民族地区幼儿园可以增设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园本课程,以蒙古族为例,草原、歌舞、服饰、饮食、游戏等都可以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纳入课程内容。

2.课程内容实现生活化

“关注儿童生活和学习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回归儿童的生活是文化适宜性课程的价值追求”[4]。《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文化适宜性的幼儿园课程应把视角转向儿童本身,让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人。

首先,课程内容应来源于与幼儿相关的生活事件。课程内容要从儿童自身生活的环境出发,从幼儿的生活中寻找适合的内容。主题式活动应将幼儿自身相关的经验和与幼儿密切相关的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纳入课程内容的选择。其一,可以选取以时令季节为主的内容,让幼儿接触大自然,让他们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建构丰富的知识。城市幼儿可以通过春游、写生、冬令营、夏令营的形式进行,摘草毒、摘葡萄、挖红薯、拾树叶、堆雪人等活动都是孩子的最爱。农村幼儿在这方面更加得天独厚,蓝天、白云、小溪、各种果实、农作物都是理想的教学内容;其二,可以选取幼儿身边有意义的事件为教学内容,包括新闻大事、地方性的重大活动、园所的大型活动等;第三,可以选取园所周边社会资源为内容。充分利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家长资源、人文资源,把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其次,选择适合幼儿观察与操作的课程内容。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需要在活动中直接感知、亲自操作和亲身体验,而更多的活动即是生活本身,幼儿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因此,课程设计者需要侧重选择能通过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实施的课程内容,把一些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还原为实践探索的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

3.多主体参与选择课程内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5]教师、家长与幼儿之间形成良性关系体现在多方面,其中从课程内容选择的角度来说三者都是主体,只是具体参与程度不同、表现不同而已。然而,当前课程内容的选择存在一些弊端,如部分课程以教师选择为主,幼儿不感兴趣和参与程度不高,部分课程内容缺乏生成性。

第一,关注幼儿兴趣点提取和生成课程内容。适宜的幼儿园课程是以师幼互动为主体的,主要来源于教师对幼儿发展状态的了解和关注。首先,多观察幼儿。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常常会自发游戏和自由聊天,教师应耐心倾听幼儿所聊的话题,记录下幼儿最常谈论的话题,及时做好文本资料的梳理分析,便于后期在幼儿的兴趣中寻找课程资源。这样就能打破教师单方面设计,幼儿间接地参与设计,获得最适宜幼儿的课程内容。其次,选择富有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课程内容。如果课程内容以主题式活动的形式呈现,教师就需要对幼儿的话题进行筛选,选择开放式的话题,促进幼儿发挥创造性。最后,注重课程内容的生成,边选择、边实施,随着幼儿兴趣的更改和转移,增加教师没有预设到的内容。

第二,调动家长深度参与。家长是幼儿发展的教育者,也是文化的拥有者,家长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配合者,而且是与幼儿园共同教育的合作者,应从外围走向中心,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有权参与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尤其是随着“90后”成为家长,家长普遍文化素养提高,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与课程决策能力,吸收家长有目的、有组织地参与到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可以实现学校课程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增强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文化适宜性。

寻求家长参与课程的方式多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观察和评价幼儿发展水平、学习特点和兴趣点,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二为教师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家长是幼儿园了解幼儿的主要信息来源;三为家长与教师合作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鼓励家长义务助教充实课程内容。由于家长缺乏有关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会更多地从自己的教育经验等角度认识幼儿园课程。因此,在选择文化适宜性的课程内容中,教师应发挥好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家长参与中加深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和理解。

总体而言,幼儿园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程,不同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园所文化、儿童文化下必然会呈现多样的个性化的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的课程内容的构建更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教育理念、文化知识素养及课程内容选择反思的能力,这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艰难路程。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85.

[2]左瑞勇,杨晓萍.在文化哲学视域下重新审视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J].学前教育研究,2010(9).

[3]段靖.地域文化視野下西部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应性研究教育现代化[J].2017(7).

[4]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5]晏红.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形式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67-69.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科规划项目《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项目批准号2016NDB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幼儿教育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