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2018-06-30李荣于洪娟
李荣 于洪娟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已影响着一些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消费行为,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背离传统俭约美德。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者,思想道德教育必须回应这一挑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主义 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空前丰盛,人们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的同时,消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虽然大多数高校学生经济未独立,但受消费政策和大众传媒的影响,某些学生出现消费主义的倾向,过度消费、攀比消费。如何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改变这种情形,值得当前思政教育工作者探究。
一、消费主义思潮对某些大学生的影响
(一)扭曲了消费观,背离了制欲养德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网络购物平台给人们的消费提供了便利,大学生是网络购物的主要群体。某些大学生在大众媒体营造的各种“虚假需求”中,购买了一些不实用的商品或者同类型的商品,时尚消费、攀比消费时有发生,甚至为了消费而消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传统节俭美德成为过时的口号。
(二)人的多种社会需求被简化成唯一的物质性需求。
外在的诱惑加上内在的消费欲望膨胀使部分学生出现了“寅吃卯粮”的现象。这样的消费行为,使他们在频繁的消费过程中形成消费即价值的错觉。长此以往,对于价值观还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容易将人的多种消费需求合并为唯一的物质需求。譬如,选修课程不再以兴趣喜好为主要原则,而是以该课程在毕业后在就业中带来多少实际利益为主;对成功人士的评价不再以品行和对社会贡献大小为主要原则,而是以人消费水平作为判断依据。
(三)将人的价值等同于消费水平。
某些大学生的消费取向,从商品的使用价值转向对物的占有和享受,消费物质商品与彰显人的身份和地位逐渐等同。譬如在婚恋观上,有21%的女生认为,嫁个好老公,就不用辛苦奋斗了。12.3%的女生认为,嫁个好老公,可以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1]。美好的爱情在消费主义影响下,凭空增加了工作收入、家庭背景等方面的物质筹码,这是值得深思的。
二、某些大学生消费主义思想的根源
(一)消费政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等经济因素,让消费主义传入我国。消费政策从提倡适度消费到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再到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居民消费,经济在政策的调整下获得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消费理念从过去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转变成为追求更多更好的物质生活。部分大学生误认为,传统俭德是过时、落后的。首先,传统俭德产生于生产力落后的封建小农经济,它不是通过积极发展生产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通过抑制消费解决需求与生产之间的矛盾。其次,将传统文化俭德中的制欲养德、节欲等错误理解成禁欲,即俭约是对人的自然欲望禁止和扼杀。因此,时尚消费、攀比消费蔓延到大学校园,并受到一些学生的青睐。
(二)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
为了追求所谓的幸福,人们需要获取消费资本,需要不断地赚钱、消费、再赚钱、再消费……在反复赚钱消费的过程中,人们体会到金钱的魔力,对金钱的追求变成对金钱的膜拜,拜金现象凸显。部分大学生在消费浪潮的推动下,将消费作为时尚,将广告宣传的通俗文化视为时尚文化,这导致他们在购买商品时不再以使用价值作为选购标准,而是以商品的品牌、价格作为消费取向。
(三)一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
除了外在的各种诱因外,主要是一些大学生消费心理发生了变化。部分大学生模仿有经济实力同学的消费模式,开启了消费的大门,希望通过消费增强满足感和认同感,彰显自己在学生群体里的过人之处。这不仅让消费主义有了可乘之机,还带来了社会物质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抵制消费主义,树立适度消费观
(一)继承发扬俭约美德,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消费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拉动、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经济发展需要消费,但不是过度消费,更不是浪费。部分学生认为传统俭德的局限性已十分明显,不适用于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实不然,首先,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效率最优化,消费方面的节俭有利于让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入生产活动,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此而言,节俭之德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其次,传统文化的俭德与欧洲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是不同的,它的主张是:“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2]
由此可见,俭是适度的,不是吝啬的、绝对的。
因此,我们应当引导大学生认清传统俭德的局限性,发扬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面,杜绝浪费,实现俭德的创造性转化。
(二)针对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误区,加强理论引导。
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能从理论上阐释消费主义的本质及危害,对纠正大学生错误消费理念缺乏实效性。因此,“思政课程”急需完成向“课程思政”的转化。一方面要通過思政课,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传统美德,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科学认识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副产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同时,学校也应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各种评优评奖活动的重要条件,以促进学生重视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注重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通过其他课程教育融入消费伦理,让学生自觉地适度消费。
(三)通过实践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消费主义。
消费观的培养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实践的引导。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如通过参观贫困山区,让学生体会生活的不易;通过参观企业生产、污染排放,体会过度消费带来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等。其次,通过建立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制欲养德的美德,宣传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费观,占领思想阵地,营造良好的校园风气。再次,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勤工俭学,让学生在工作中体会工作的艰辛,减少不必要的消费,让科学的消费观入脑入心。
综上所述,消费应以人的基本生存为尺度,以经济增长速度和个人收入的增加适度提升消费水平,它不是盲目的、时尚的、奢侈的,更不是人的价值和地位的体现。正确的消费观,既要根据个人实际经济状况和需求,选择商品和服务,还要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霞.李子嘉.论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2]吕耀怀.“俭”的道德价值—中国传统德性分析之二[J].孔子研究,2003(3).
2017年甘肃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课题研究项目一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和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CSXYL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