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教数学
2018-06-30冯停
冯停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教师用心去发现数学学科的特点,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理活动,用心去进行数学教学,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
[关键词]用心;教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5-0037-02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两者扮演不同的角色,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中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而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有意注意时间短,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心教学,使学生愿意学数学、主动学数学,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教数学
小学生大都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比什么都重要。”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一般说来,学习动机越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越好。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出示345、492、801、768、1920、6721等数后,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提出要求:“看看谁能比老师更快地找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当教师的速度比学生用计算器计算还快时,学生产生了“这里有什么奥秘”“有什么规律可循”等疑问,随之产生急于解开这个谜底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学生的好动心教数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只能维持20分钟左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好动的心理,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设计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实践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心理满足,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画一画,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剪拼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比一比。在这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强烈,注意力高度集中且思维活跃,体验到了自主探究知识的快乐。
三、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教数学
小学生大都自信又好斗,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抗”的活动中,不断深入探究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六年级总复习中的计算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这些知识,所以再次面对这些重复机械的计算当然会感到枯燥乏味。于是教师先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计算比赛,然后提出比赛的规则,最后评比总成绩,给优胜组及优胜的学生予以奖励。这种利用学生好胜心理设计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利用教师的爱心教数学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指出“教师应关爱学生”,所以教师应关心、爱护、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同时,教师不讽刺、不挖苦、不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而要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的安全,关心学生的健康,维护学生的权益。
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孔子曰:“亲其师,信其道。”现代教育家夏丏尊也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责任心、爱心、宽容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最深的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例如,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个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当陶行知先生回到办公室时,这个男生已经等在那里了。陶行知先生掏出一颗糖给这个男生,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对男生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这个男生听后,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行知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这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生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于是,陶行知先生又掏出一颗糖,说:“你已经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这里,陶行知先生的爱不仅感化了这个男生,而且让这个男生明白了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教育水到渠成。
五、利用教师的细心教数学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新的观点,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或困难。因此,教师更需要细心、耐心地对待学生,这样才可能发现更多的生成资源,收获意外的惊喜。
例如,教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中的一道题(如下图)时,在学生理解“照这样看下去”(即3天看39页或平均每天看13页)的意思后,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过一会儿,全班只有生1没做好。教师问:“你怎么还没做好?”生1说:“我不会算。”可教师知道这个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差,不禁想:“他怎么不会算呢?等一会儿让他板书计算过程,看看他到底是哪里不会算。”于是在生2汇报算式13×7后,教师让生1说计算过程时,他说“会算”。教师猜想生1肯定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便提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生3说道:“老师,我列式为39×2+13。”这是根据题中的已知信息,巧妙地将一星期分为2个3天和1天,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因为刚才发现生1没算好,所以教师更加确定他列出了不同的算式,只是这个算式的算法目前还没学。教师再问:“还有不同的算法吗?”生1说出了算式:“119÷7。”……试想,如果不是教师平时细心观察,发现学生不是计算能力不行,在这里可能一带而过,就不会有这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出现了。看来,细心的教师能够发现意外的生成,演绎精彩纷呈的课堂。
(1)妙想前3天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2)妙想借的故事书共119页。照这样看下去,她一个星期能看完吗?
六、利用教师的耐心教数学
教育是慢的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学会等待,用足够的耐心去唤醒学生,等待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
例如,教学“年 月 日”时,教师课前通过了解学情得知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他们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对年、月、日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师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并设计开放性的教学环节:“拿出年历卡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看谁知道的知识多。”有的学生发现一年有12个月;有的学生发现有些月份是28天,有些月份是29天,有些月份是30天,有些月份是31天;还有的学生说知道有平年和闰年之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分别有多少天”等问题进行探究。最后,教师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年、月、日的知识。如果课始,教师就直接把年、月、日的知识告诉学生,这样虽然节省了教学时间,但效果远远比不上学生自己花时间进行探究。也许过不了一天,学生就将教师直接告诉的知识忘记得一干二净,这样节省时间的教学又有何意义?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进行教学,耐心等待花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只要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用心去发现数学学科的特点,用心去感受学生的心理活动,用心去进行数学教学,相信会有更多的收获,使學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