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别自我意识”的高扬
2018-06-30张雨欣
张雨欣
摘 要: 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其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文本,选择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论,阐发自我意识哲学,并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的阐述说明“个别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马克思 黑格尔 个别自我意识 原子偏斜
一
马克思青年时期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选择的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以下简称“博士论文”)。那么,青年马克思为什么选择这两位自然哲学家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呢?事实上,每一位哲学家都是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环境之中的,都有独特的看待世界的视角,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并了解其思想起源必须先从他生活的时代背景谈起。
首先,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德国正处于基督教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双重统治之下,人民面临着为自由而斗争的情况。当时的哲学家们力图通过以哲学为武器,对现实世界加以批判和斗争改变外部现实,从而达到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的目的。由此,在马克思那里,“个别自我意识”就成了体现其哲学思想发展的“精神的负荷者”。那么,马克思为什么唯独倾向于晚期希腊时期的伊壁鸠鲁哲学呢?古希腊晚期,马其顿统治的严酷现实扼杀了一切代表精神个性的东西,使人们陷入悲惨的生活处境之中,这就使得个人如何摆脱痛苦从而得到自由成为当时哲学家们面临的主要课题。由此可见,马克思和伊壁鸠鲁所处的时代背景的相似性就成了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特别倾向于伊壁鸠鲁的原因之一。
其次,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还有着现实的学术背景,那就是发挥了黑格爾思想中的自我意识因素的“青年黑格尔派”对其的影响。当时作为“青年黑格尔派”一员的马克思认为,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希腊哲学的发展和黑格尔以后的青年黑格尔运动有着某种历史的相似性。可以说,亚里士多德以后的这些体系是希腊哲学发展的完成,因而是“理解希腊哲学真正的历史的钥匙”①。马克思认为,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反映了完整的“自我意识”,其后形成的不同流派则从不同角度反映“自我意识”的不同方面。在此,马克思显然更加倾向于伊壁鸠鲁的“不动心”。马克思与伊壁鸠鲁的个人旨趣的相似性是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中选择了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
最后,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献词中曾写道“献给特里尔的路德维希·冯·维斯特华伦先生”②,作为燕妮的父亲,马克思的岳父,路德维希·冯·维斯特华伦对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是伊壁鸠鲁的忠实追随者,可以说,这也是影响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倾向于伊壁鸠鲁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马克思在1857年12月21日给婓·拉萨尔的信中回忆:“在古代哲学中,较晚的哲学家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亚学派,怀疑论者,我曾经专门研究过,与其说是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是出于政治的兴趣。”③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马克思之所以赞扬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说,是因为他在这其中看到了每个人偏离强权统治秩序而获得自由的可能性,事实上原子的相互排斥就是象征着公正的契约和友谊的新秩序。综而述之,这是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倾向于伊壁鸠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通过对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说的分析展示其独特的哲学视野,这一点突出地体现在了其对“个别自我意识”的高扬之中。事实上,关于“自我意识”,黑格尔认为其是从直观性和对象性意识中发展而来的,此种意识的对象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对于意识存在的对象。也就是说,“意识本身就是意识对象,任何一种对象性意识同时是一种反思性意识”④。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将普遍性的绝对精神与个别的自我意识分离开来,由此,“个别的自我意识”成了普遍性精神得以实现自身的历史性手段,也就具有了历史性。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选择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关系进行自己的博士论文研究主题显然是要与固有的偏见进行抗争,在此马克思曾写道:“就某一些细节来说,我又不得不做一些看起来好像是咬文嚼字的琐事。”⑤这正是因为关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关系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这一历史的古老,只有用“显微镜”才能发现二者之间“极其细微”的差别。可以说,马克思依靠批判精神通过“个别自我意识”哲学的角度对黑格尔哲学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正如他在1837年写给父亲的信中提到的:“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段,我不喜欢它那离奇古怪的调子。我想再度潜入大海……要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之下。”⑥此时的马克思已经接触了“青年黑格尔派”,作为黑格尔哲学核心内容的“自我意识”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充分发挥之后,已经开始使得“个别自我意识”逐渐代替了“普遍绝对精神”的意义。
三
马克思指出:“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不是特殊的,偶然出现在伊壁鸠鲁的物理学中的规定,相反,偏斜所体现的规律贯穿于整个伊壁鸠鲁的哲学。”原子不仅通过偏离直线否定同他物的关系,还需要建立肯定性的关系——排斥,在对排斥的理解上,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是有明显差别的。德谟克利特认为:“在排斥中只注意到物质方面,即分裂,变化,而没有注意到观念方面,按观念方面来说,在排斥中一切同他物的关系都被否定了,而运动被设定为自我规定。”
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是自由的希腊精神的体现,充分肯定世界发展的合理性,怀着对知识的无限渴望,永远不满足于已经获得的知识,把对新知识的不断追求当成最大的享受和乐趣,德谟克利特曾说过如果自己能够发现一个新的因果关系,那往往比自己得到波斯王位还要兴奋。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是马其顿统治时期的产物,马其顿统治的严酷现实,使人们开始被迫逃往自己的内心生活,以便从中寻找到安宁与满足。对于伊壁鸠鲁,马克思充分肯定的是他克服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而阐发了人对现实世界的能动原则,在探讨意识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上建立了哲学的新起点,但是伊壁鸠鲁否定了自然界的独立存在及其发展的合理性,从而把哲学的兴趣完全引向主体本身,遁入了内心生活,脱离了外部世界,这是马克思一再批评的。由此,马克思探讨了原子概念在现实世界的实现问题,指出了伊壁鸠鲁把原子的个别主观形式作为绝对原则,还具有反对天体崇拜等虚假观念的意义,但是却不能实现“定在中的自由”。马克思主张通过哲学实践改变现实世界,表现出了他对每个人自由的政治的诉求。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们受到基督教和封建统治的双重压迫,马克思是要用哲学作为自己的武器的,可以看到马克思在深刻论述了原子的自由观念后,将这个论述转移到了我们人的身上,“直接存在的个别性”。只有当它通过外物发生关系,而这个外物就是它本身時,才按照它的概念得到实现,即使这个它物是以直接存在的形式同它对立的。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他与之发生关系的它物不是一个不同于他的存在,相反,这个它物本身即使还不是精神,也是一个个别的人时,这个人就不再是自然的产物,但是要使作为人的人成为他自己的唯一现实的客体,他就必须在自身中打破他的相对定在,即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原子偏斜理论应用到人本身的自由时。对于人类来说,只有摆脱与物质的关系,同时只同自己发生关系,才能实现最终的自由,即实现人类的解放。只有我们摆脱了对于他物的依赖,我们才是我们自己,我们才能是我们自己。马克思写作“博士论文”时是青年黑格尔派博士俱乐部的一员,当时的马克思虽然还是唯心主义者,但在“博士论文”中包含了日后马克思的很多重要观点,虽然当时仅仅是萌芽状态,但是它们代表了马克思的原初思想渊源。
事实上,马克思“博士论文”的任务主要在于使人及人的“个别自我意识”能够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不再生活于对神灵的恐惧之中,进而能够使人具有真正的主体性意识并获得内心真正的宁静。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写道:“行为的目的就是从痛苦和慌乱中抽象出来,脱离出来,即获得心灵的宁静,所以善就是逃避恶,而快乐就是脱离痛苦。”⑦原子的偏离就是意味着个人偏离和否定外在的统治秩序,原子的相互排斥则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相互协调的新秩序。事实上,马克思的真正目的还是“人”,即体现哲学发展的“精神负荷者”——“个别自我意识”。
注释:
①②⑤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89,187,196,214.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27.
④鲁路.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4.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
基金项目:2016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之‘普罗米修斯情结”(项目号:L16DZX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