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云楼顾文彬艺文社交初探
2018-06-30陶莉
陶莉
摘 要: 顾文彬继承其父顾大澜收藏书画的爱好,与子顾承开创了顾氏家族书画收藏、古籍收藏、耕读传家之文化传承脉络。顾文彬、顾承父子构筑过云楼和怡园,以一楼一园为平台,与书画藏家、名士硕儒书画赏鉴交往、诗文切磋唱和,使得过云楼书画收藏“甲江南”,怡园社交活动盛况一时,并逐渐形成了晚清吴地艺文社交群体真率会,导引当时艺文社交之风。
关键词: 顾文彬 书画鉴藏 艺文社交 真率会 诗文创作
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1811—1889),字蔚如,晚号艮盦老人。著有《过云楼诗》《眉绿楼诗》《眉绿楼词》《过云楼书画录》《跨凤吹笙读谱》《百衲琴言》《过云楼书画记》《过云楼集帖》《宧游鸿雪》《过云楼日记》等。顾文彬继承其父顾大澜收藏书画的爱好,与子顾承开创了顾氏家族书画收藏、古籍收藏、耕读传家之文化传承脉络。顾文彬、顾承父子构筑过云楼和怡园,以一楼一园为平台,与书画藏家、名士硕儒书画赏鉴交往、诗文切磋唱和,使得过云楼书画收藏“甲江南”,怡園社交活动盛况一时,并逐渐形成晚清吴地艺文社交群体真率会,导引当时文化社交之风。以顾文彬为代表的顾氏家族由官宦重臣为主的社交圈向书画名家等文化社交圈的演变可一窥其家族传承的文化风气和“孙辈于举业之暇,讲究书画乃切要之图,万勿蹉跎过去也”之家传祖训。
一、顾文彬的仕宦交际有益其书画收藏
顾文彬先后为官24年,历任北京、湖北、上海、浙江等地,广泛的官宦游历生涯为其书画鉴赏和收藏提供了便利,积聚了丰富的藏品资源。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官刑部主事,升员外郎。咸丰四年(1854)任福建司郎中,咸丰五年(1855)任湖北汉阳知府,咸丰七年(1857)转任武昌盐法道,后任湖广总督官文的幕府。咸丰十年(1860)丁忧去职,避居沪上租界。居沪期间,顾文彬奉命操办团练,与冯桂芬、吴云和地方士绅代表潘曾玮等力倡组织“中外会防局”。同治四年(1865)主管苏州正谊书院,与冯桂芬、潘曾玮分办三善堂事。同治六年(1867)奉旨加布政使衔。同治九年(1870)补浙江宁绍台道。光绪元年(1875)辞官回乡。其收藏活动在苏州和浙江两地最频繁,且藏品精良。
同治初年,顾文彬避居上海时期收藏不多,原苏州刘蓉峰家藏《赵文敏墨竹轴》“得之春申江上”,原“海上巨室”所藏的《董香光书画袖珍册》“亟以重直购归”。自同治九年赴京候补期间至光绪元年卸任浙江之职的五年内,其收藏的数量激增,一方面与庚申之变后的私家收藏重心南移有关,另一方面离不开其社交圈的广泛,这在其《过云楼日记》中记载翔实。仅同治九年三月至五月期间,“岁次庚午三月十一日,往晤金保三,见沈石田《花石立鹤》轴、陈白阳《芙蓉墨石》轴、赵松雪青绿山水轴、吴小仙《渔乐图》卷、倪文贞字卷《律师六首赠范贤公》者,顾湘舟旧藏;另有花卉卷,乃赝品新配者。晤徐顺之,见董、张两文敏字册,甚精,戴醇士山水卷,赠余家刻八种。”[1]“四月十二日,巳刻,访心泉和尚,见其藏书画各件。一夏珪纸本山水卷,有俞紫芝、黄大痴、柯丹邱、文衡山跋;一恽香山纸本水墨山水册;一恽香山青绿山水册;一王西庐山水册,先画七页,后补三页,有王员照跋;一恽南田山水册,诒晋斋藏本;一恽南田花鸟册;一恽南田扇面画;一黄瘿瓢画册;一蒋南沙绢本花卉册。皆真迹,其中一南田山水册为最佳。有陶九成绢本山水册,乃伪迹,盖旧画添款者。”[2]“(五月)廿五日,往晤心泉和尚,见其所藏王振鹏《竞渡图》卷,绢本;石谷水墨山水卷,纸本,似未竟之稿,有自题数行;新罗鸟兽花卉册十四页。在松竹斋携归丁云鹏临郭河阳细笔水墨山水卷,有范允临跋。(此处有眉批:丁云鹏卷未买,毕竟可惜,否则恰好与宋石门《白岳图》成对,皆另开生面,有奇趣也。后在德宝斋见王小厓之子质丁云鹏水墨山水册,用笔极工细静穆,全仿宋元,有观止之叹。)至德宝斋,还其傅寿毛字卷,以六金买其文休承绢本水墨山水轴,又以八金买印谱百种。”[3]据《过云楼日记》所载,顾文彬在浙东任上与同僚秦缃业、嗣敬叔等交往密切,通过秦缃业收得《唐子畏风木图卷》,“癸酉秋监试杭州,张氏裔孙忽持索售,……亟属其戚秦澹如观察为余和会,以重直得之”[4]。秦缃业所藏的《王麓台仿宋元山水十幅册》“未几由澹如归余”。顾文彬亦收得嗣敬叔所藏《钱叔宝求志园图卷》《王叔明怡亲堂图卷》,“余官浙时,从抚部嗣君敬叔同年得之”[5]。顾文彬在任上时还与浙江本土的收藏家多有交集,从韩泰华处收得《王孟端山水卷》,从陈良斋处收得《顾文敏小楷书黄庭经卷》《祝枝山九愍诗卷》,从徐用仪处收《赵仲穆行书洛神赋册》等。
二、顾文彬与苏州本土收藏家亦密切交往
顾文彬与苏州本地的藏家交往甚多,如吴云、俞樾、李鸿裔、沈秉成等。顾文彬与吴云不仅有书画古籍鉴藏的共同嗜好,还是密切的姻亲关系,吴云赠《朱文公周易系辞本义手稿卷》为顾承寿。吴云擅长金石碑帖的鉴藏,文彬“往往得是帖,以示老友吴平斋姻家”,二人曾共同赏鉴《俞紫芝临定武褉帖并诗卷》《米题唐模兰亭卷》等,甚至藏品互换。如《傅青主书画卷》“于平斋两罍轩中见之,炙色形面。平斋靳曰:‘是希代珍,须以君家宋拓大字《麻姑碑》易。恐其悔,亟如所请”。顾承“以汉铜官私印四十钮易”吴云所藏之《魏文靖文向帖卷》。顾文彬还与曲园主人俞樾、苏邻主人李鸿裔、耦园主人沈秉成、潘曾玮等名儒鉴藏往来,光绪四年所得《王麓台湖湘山水图卷》,延请“归安沈仲复观察夫妇题咏”,所藏《王石谷水竹幽居图卷》“往以夸示老友潘季玉”,潘氏“亦出示所藏石谷仿天游、云西二段相抗”。文彬与苏州本土的藏家程心伯、徐颂阁、沈楫甫、汪佑生等多有交往,从程心伯处收得《欧香馆写生册》《苏文忠与谢民师札卷》;从徐颂阁处藏得《东林五君子书札册》《李龙眠醉休图卷》,从沈楫甫处收得《杨龙友王烟客恽道生张尔唯四家山水合卷》《仇十洲摹冷起敬蓬莱仙奕图卷》《仇十洲瑶台清舞图卷》等。顾文彬、顾承父子共同集聚藏品,择其精品撰成《过云楼书画记》,著录246件各类卷、轴、册的法书名迹,其中法书类4卷58件,画迹类6卷188件。明清两代作品最多,书法包括从唐收录至晚明,画迹作品从唐至清初康熙年间。
三、以真率会為核心的顾文彬艺文社交圈
顾文彬在书画鉴藏、诗词创作、造园艺术等方面的精进得益于他所营建的艺文社交圈。同治四年(1865),虞山画家胡岫云为顾文彬、何绍基、冯桂芬、潘遵祁、吴云、潘曾玮等各作画像一幅,再合绘一图。光绪初年,吴云在苏州举办真率会,诗词酬唱、金石古玩鉴赏,主要七位成员被称为“吴中七老”,顾文彬是七老之一。光绪五年(1880),顾文彬、吴云、潘遵祁、蒋德馨等七人请画师作《吴中七老图》并请当地文人题咏。顾文彬作《为吴云题西圃雅集图》诗四首和《为吴云题真率会图》记述真率会盛况。顾文彬和顾承构筑怡园时,聘请任阜长绘制草图并规划建园,苏州著名画家顾沄、王石芗和嘉定程庭鹭、范云泉等也都参与过怡园的营建。正是顾文彬与造诣深厚的文人墨客、书画名家的社交来往促使众多名家参与怡园的构筑,使得怡园“甲吴下”。正如刘敦桢在《苏州古典园林·怡园》一文中所说:“力求吸收苏州各园的长处,如旱船、复廊、悬镜、假山、石室等,有集锦式的特点,庭院处理也较精练。”[6]周瘦鹃在《苏州园林甲江南·怡园》一文中写道:“怡园占地不多,而结构精巧,厅堂亭榭,位置得当,并能吸收其他园林的长处,加以融会贯通。”[7]怡园建成后,吴毂祥为顾文彬绘制《怡园主人图》,俞樾游园后作《怡园记》,赞颂其构园之精妙。潘遵祁、李鸿裔等文士皆撰专文盛赞:“吾苏之园,国初以来不可胜记,类皆因前人之旧而新之,未有凭空结撰如怡园者”(顾文彬《眉绿楼词序》),“苏家饮马桥头水,君往水西我往东;一样沧浪草亭子,愧无三迭好屏风”(李鸿裔《题顾子山方伯怡园图》)。怡园与听枫园、鹤园、曲园相邻近,地理位置的优势也促进了顾文彬与俞樾、吴云和洪鹭汀等名士们的诗文唱和、书画交流。顾文彬与冯桂芬数次比邻而居,互相钦佩,十分熟稔。同治十二年(1873)文彬位于苏州铁瓶巷的宅地扩建,过云楼同时修建,“艮庵”“可自怡斋”两匾请冯桂芬、俞樾题写,冯桂芬“或真草隶篆,听其所为”。后冯桂芬病故,文彬哀痛不已,寄送挽联,并于其日记中抒写悲叹。顾文彬辞官回苏后,他的社交活动主要是与当地士绅、文人雅士切磋诗文、相互鉴赏藏品,形成具有固定规模的真率会,成员多至成百上千,核心成员相对固定。正如杜文澜在《憩园词话·卷三》中所言:“丙子丁丑间,吴中文燕,多在顾子山观察之怡园。”[8]
四、顾文彬的文艺社交与诗文创作
顾文彬“贴经而外,词学最遂”[9],著有《眉绿楼词》八卷。顾文彬在京任上就曾举行诗社来拓展其文艺社交,道光、咸丰年间,与张金镛、金鹤清、严辰、冯小亭等举办消寒唱和,创作颇多。光绪五年(1879),怡园大体建造完备,同年顾文彬完成《怡园词》的创作。在词集《眉绿楼词》的编订过程中,顾文彬的多位好友参与审定删改。光绪四年,《怡园杂咏词》初稿完成,顾文彬就请李鸿裔、潘遵祁点定。光绪五年,李鸿裔为《怡园词》作序,后更名为《跨鹤吹笙谱》,单独出版,后编入《眉绿楼词》。顾文彬晚年整理出版的词集《眉绿楼词》共收录1173首词作,题材内容广泛,主要有酬赠词、纪游词、言情词、咏物词、园林词等,共分为八卷,分别是《今雨吟》《小横吹剩谱》《鸾花醉吟》《蟭巢碎语》《百衲琴言》《灵岩樵唱》《跨鹤吹笙谱》和《蝶板新声》。在词体风格上,其词或平铺直叙,率真自然;或意象堆叠,深婉绵邈;或比兴寄托,清空骚雅;或对比烘托,悲凉激越,风格别具特色[10]。
顾文彬一生两次出仕、两次辞官,自嘉庆十六年(1841)在京任刑部主事至咸丰三年(1853),咸丰四年至咸丰十年,在福建、陕西、湖北等地辗转仕途。为官期间为人正直,殚精竭虑。咸丰十年至同治九年间,顾文彬审时度势,帮办江南团练,与潘曾玮、冯桂芬等谋设会防局,首创乞师制度。后任正谊书院董事,爱民如子,主办育婴堂。同治九年,授官宁绍台道,未满五载辞官归隐,潜心书画鉴藏和诗词创作。顾文彬为官时尽责尽力,公允清正,为人慷慨有雅量,亦精于诗文创作。光绪元年辞官后至光绪十五年是顾文彬、顾承父子与苏州当地文人墨客、书画名家交往最频繁,鉴藏和创作活动最密集,成果最丰盛的阶段。顾文彬依托其二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与诸多书画名家的广泛社交为过云楼的书画收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怡园和过云楼建成后,顾氏的文化社交凝聚了当时的苏州名士群体,汇集成苏州高端艺文活动的阵营,尤其是顾麟士开晚清苏州现代意义书画家社团先例的“怡园画集”。顾文彬、顾承与诸多书画家交流频繁、互相唱和,进益文采,成为顾文彬、顾承艺文交流和书画技艺提升的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2][3]苏州市档案局(馆)、苏州市过云楼文化研究会编.过云楼日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5:12,19,28.
[4]“唐子畏风木图卷”.[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卷八画类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104.
[5][清]顾文彬.“王叔明怡亲堂图卷”.过云楼书画记卷八画类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66.
[6]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9:68.
[7]范伯群主编.周瘦鹃文集(上)[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5:578.
[8]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2927.
[9][清]闵尔昌.碑传集补[M].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93册.台北:台湾文海出版社,1966:1016.
[10]张燕.顾文彬及其《眉绿楼词》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1.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文化传承视阈下的过云楼书画收藏研究》(项目编号:2015SJD569)研究成果,苏州市职业大学“青蓝工程”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