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豪侠与仗义
2018-06-30林如心
摘 要: 马勒穆特·基德是杰克·伦敦短篇小说《为赶路的人干杯》中的主人公,透过修辞的叙事视角,读者解读了基德热情与善良、豪侠与正义的主题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了其不向权贵示弱及对正义的坚持,更好地理解了作者通过叙事所要揭示的主题。
关键词: 杰克·伦敦 《为赶路的人干杯》 修辞叙事 勒穆特·基德 主题因素
引言
《为赶路的人干杯》是杰克·伦敦的重要短篇小说之一,主要讲述了叙事的主人公、淘金人马勒穆特·基德在圣诞之夜成功搭救从赌场上抢了四万元并换成支票准备逃回家乡的杰克·韦斯顿戴尔的故事。透过修辞的叙事视角对《为赶路的人干杯》中的特定文本现象做出反应,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解读。
一、理论概述
美国当今修辞性叙事理论家詹姆斯·费伦(James Phelan)提出从修辞的角度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修辞是作者代理、文本现象、读者反应之间的协同作用”①。
费伦提出分析人物的模式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其中之一即是“含有三个组成因素的人物:模仿的(作为人的人物);主题的(作为观念的人物);综合的(作为艺术建构的人物)”②。对叙事做出反应的众多层次,包含“对文本的——尤其是人物的——模仿、主题和综合因素做出反应”③。根据费伦,主题因素即“人物之代理或观念功能;概言之,叙事文本中关注主张、意识形态立场和教导读者真理等方面的因素”④。本文主要从主题因素——这一人物最重要的方面对《为赶路的人干杯》的主人公基德进行解读,并且在最后更好地理解作者通过叙事所要表达的主题。
修辞的读者—反应批评认为:“文本建构了读者,反过来,读者也建构了文本。”⑤“也就是说,在作者通过文本建构读者反应的同时,读者反应也建构了文本(更确切地说,是建构了读者眼中的文本)。”⑥本文的解读即是:在杰克·伦敦通过主人公基德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因素建构读者反应的同时,读者也建构了心目中的基德。
费伦借鉴了拉比诺维茨的读者观,后者强调读者在阅读时同时采取他所提到的四种立场⑦。实际上,参与本文解读的也同时有理想的叙事读者(“叙述者希望为之写作”的读者,这种读者认为叙述者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可靠的⑧)、叙事读者(“叙述者为之写作的想象的读者”,叙述者把一组信仰和一个知识整体投射在这种读者身上⑨)、作者的读者(“假设的理想读者,作者就是为这种读者构思作品的,包括对这种读者的知识和信仰的假设”⑩)及实际的读者(“特性各异的你和我,我们的由社会构成的身份”{11});而且,这四种读者的解读基本是重合的,因为一方面,在叙事中,杰克·伦敦把自己的价值观融合在了叙述者的身上,另一方面,在解读中,我们作为实际读者的价值观和杰克·伦敦的价值观基本上也是一致的,这些可在下文的解读中体现出来。
二、基德的主题因素解读
基德是从南方来北疆的淘金人中的代表人物、叙事的主人公,对他的主题因素的解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热情与善良
基德的热情与善良主要体现在他与大伙儿的关系上。他邀请来北疆淘金的大伙儿一起庆祝圣诞节:兑酒、讲述洛钦瓦的故事、唱祝酒歌,“营地的人和远处赶来的人”{12}“围在桌子边说边唱歌,讲过去的冒险故事。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异乡人互相举杯敬酒,其乐融融”{13},正是因为基德的热情款待,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热情欢乐的画面。
另外,在以下叙述中,我们也读出了基德的善良:他站起身,手里拿着酒杯,看了看上面被足有三英寸厚冰霜蒙着的油纸窗户,由衷地说“祝今夜赶路的人身体健康;愿他的干粮充足;愿他的狗腿脚轻快;再祝愿他的火柴根根都能划出火苗”{14}。
(二)豪侠与仗义
总体上,基德对韦斯顿戴尔的搭救体现了他的豪侠与仗义。
具体地说,首先是基德对朋友的信任。他听西特卡·查理谈起过韦斯顿戴尔,查理对韦斯顿戴尔评价很高。当韦斯顿戴尔出现时,基德从他刻下劳苦印迹的脸庞读出了正直、诚恳和坦率;从他如狮子般威猛的外表读出了他敦厚的性情。读者清楚,一方面,基德相信查理所讲的韦斯顿戴尔的故事,另一方面,当见到韦斯顿戴尔其人时,基德很欣赏他。
接着是基德的慷慨热心。当困顿至极的韦斯顿戴尔出现时,基德便忙着煮咖啡、煎咸猪肉和鹿肉。接着基德安顿他躺下休息。在韦斯顿戴尔休息、其他人继续纵情狂欢时,他“戴上手套和海狸皮帽子走出了木屋,到地窖里找了些東西”{15}。当韦斯顿戴尔走出木屋准备再次赶路时,他“看到狗已经套好,一切准备妥当,只等他上路了”{16}。最后基德催促韦斯顿戴尔快点赶回海那边和媳妇孩子团聚时,他“摘下帽子,掏出了自己的钱包”{17}。不言而喻,基德不仅感动了韦斯顿戴尔,而且感动了读者。
再者,透过叙事,修辞的读者也读出了基德的丰富的经验和阅历。他把韦斯顿戴尔送到大路上,不停地叮嘱他:狗吃了雪橇上的一百磅鲑鱼子跑的路能顶上吃了150磅鱼;在佩利买不到狗粮;到达五指河之前,一丁点粮食也搞不到;要当心三十里河上的冰窟窿;千万别错过画舫湖上的近路。分手前,基德还叮嘱他:狗一倒下就割断绳索,别不舍得;到五指河就能买到狗,小鲑鱼河和胡塔林科也能买到。基德还叮嘱他“千万别湿着脚赶路”,“赶路的时候鞋里的温度总得保持在25度以上,要是达不到,可以停下来生上火烤烤,顺便换双袜子”{18}。最关键的是,基德的丰富经验还体现在当他预感到事情有些不对头时,提前15分钟就把客人叫醒了,这刚好体现了他的豪侠仗义:他早已把韦斯顿戴尔的境遇放在了心里,并竭尽全力帮助他最终尽快逃出警察的追赶。
另外,叙事的这部分也体现了基德对弟兄的尊重。当韦斯顿戴尔惊讶于基德为何知道他的情况时,基德只是平静地说:“我什么也不知道,况且,我也不想知道。可你追赶的狗和雪橇,从来也没属于你吧。西特卡·查理……和我提起过你……我也很欣赏你。”{19}基德只是一心想着帮助来北疆三年来只留下好名声的韦斯顿戴尔最终尽快赶回海那边的家,至于其他的,已经显得不重要了。
(三)不向权贵示弱
如果说善良、豪侠与仗义是基德在叙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品德的话,那么不向权贵示弱及对正义的坚持则是其品德的进一步深化。
毫无疑问,叙事中的骑警是权力的象征。权力与这群来自南方、努力通过自己的辛劳积累财富的淘金人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对于与基德而言,更是如此。
“你能借给我五条狗吗?”警官转向马勒穆特·基德问。
可基德摇了摇头。
“我以康斯坦丁警长的名义给你签一张五千元的支票——这儿,东西我都带着呢——我有权根据情况开支票。”
等待他的仍是无言的拒绝;
“那我要以女王的名义征用你的狗。”
基德听后微微一笑,显然对他的话不屑一顾,他又看了看自己武备精良的武器{20}。
这里,基德并没有言语,他只是“摇了摇头”、“微微一笑”、“看了看自己武备精良的武器”,这是一系列无声的“语言”。相比之下,警官所说的每一句话、即他的每一次声音读者却清晰可辨,因为他的每一句话几乎都融合着他说话的风格、语气和价值观(根据费伦的修辞叙事理论,声音是“说话者的风格、语气和价值的综合”{21})。在上文简短的对话中,警官先是询问,接着利用权力对基德进行诱惑,最后是试图用至高的权力让基德屈服;他向基德步步逼进、用从最初的询问很快转至逐步强硬的语气告诉基德,同时也告诉读者:在基德面前,他就是权力。只是,此处基德无声的“语言”却让警官权力的声音回天无术,极大的讽刺之余,读者读出了基德坚毅、不怕权贵的品格。
当意识到回天无术时,警官把懊丧转向了对赶狗人的凶狠谩骂;其中年长的混血儿“黝黑的脸气得发紫”,“有板有眼地讽刺了警官几句,诅咒说他要他的两条腿都跑断”{22}。修辞的读者完全清楚,正是基德,即使是社会地位低下、没有任何权力可言的赶狗人,都强有力地反衬了权力的无能为力。
另外,在北美严冷的冬夜赶路,不但拉着雪橇的狗支撑不住,而且警官也有可能葬身雪中。这一点,也是对权力的无声讽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权力显得无济于事,即使是象征着权力的警官也有可能连性命都不保;反而是在基德面前、在这群来自南方并且终日与寒冷和死亡打交道的淘金人面前,权力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显得无所适从。
总之,在基德和骑警的关系中,透过声音等的鲜明叙事技巧,读者更好地理解了基德不向权贵示弱等方面的主题因素。
(四)对正义的坚持
基德对正义的坚持是他不可被忽视的一个方面,这一点,需要读者更深一层地解读基德与他内心世界之间的关系。
诚然,基德信任朋友西特卡·查理,相信他所讲的关于韦斯顿戴尔的故事;当见到韦斯顿戴尔其人时,基德很欣赏他,这是使基德对韦斯顿戴尔的搭救成为必然的两个原因。但是,纵观整个叙事,无不体现了淘金人的质朴与敦厚、北疆独特的道德准则,特别是诚实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因此,在决定搭救韦斯顿戴尔之前,他与内心应该是进行过一番斗争的,毕竟,韦斯顿戴尔“从哈里·麦克伦赌场抢了四万元,又到太平洋公司的商行换成了一张在西雅图兑换的支票”{23};他是一个准备逃回家乡和妻儿团聚而又被警察追捕的“抢劫犯”。总之,韦斯顿戴尔已经违背了淘金人心目中的道德准则。但是,不管怎样,下面叙事中的几处叙述让我们清楚看到:在搭救韦斯顿戴尔和帮助警察之间,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他最终选择了对正义的坚持。
一开始,他在向大伙儿介绍韦斯顿戴尔时说:“来这儿三年啦,没剩下什么,就是名声好,像牛马一样能干。运气差得很。”{24}基德的介绍让大伙儿很容易从心里去接受韦斯顿戴尔。
当警察说韦斯顿戴尔从赌场抢了四万元时,“每个人都克制住自己惊异的神色,因为马勒穆特·基德在暗示他们”{25};尽管警察带来的消息让普林斯痛心,“但面对着同伴们坦诚殷切的脸,他只是前言不搭后语地说了说路上的情况”{26};当神父特别强调韦斯顿戴尔在一刻钟前就离开,而且他和他的狗都已经休息了四个小时的时候,警察对能否追赶上“抢劫犯”就几乎绝望了。心里的极度失望削弱了警察追捕的“意志”,这对韦斯顿戴尔来说显然是很重要的。这一切,源自基德对韦斯顿戴尔的态度和基德在大伙儿心目中的位置。
最精彩的莫过于如上所述的基德对警察无言的拒绝,不仅体现了基德不向权贵示弱,而且体现了他对正义的坚持。
最后,在于基德如何平复大伙儿被韦斯顿戴尔激怒而后又责备基德的心理。一方面,大伙儿感到受了欺骗,北疆的道德准则遭到了破坏,于是,他们大骂韦斯顿戴尔是“该死的无赖”、“大骗子”、“真不是个好东西”、“原来是个贼”{27}。
另一方面,他们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基德,“明知道这家伙干了坏事,还帮他的忙”{28}。不得不说,正如基德所言,大家终究都是赶过路的人,“明白其中的滋味。不能落井下石”{29};另外,基德让大伙儿看到韦斯顿戴尔对朋友的信任:他把自己所有的钱、四万块交给乔·卡斯特雷尔,让他买进自治地的股票,可是卡斯特雷尔辜负了朋友的信任,他跑去赌场,把全部的钱都输光了;基德也让大伙儿看到了韦斯顿戴尔的善良,因为他自己留下来照顾得了坏血病的搭档。
可以说,基德对正义的坚持源自韦斯顿戴尔的正直、善良与刚强,源自他对朋友的信任,这些同是基德等淘金人具有的美德;艰难的社会环境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淘金人不辞劳苦的品格和坚韧不拔的性格。正因为如此,不仅基德更有大伙儿在经历考验以后再次选择了信任及对正义的坚持,而且最后由衷地祝愿韦斯顿戴尔能够最终成功逃回家园。
结语
无论是基德的善良与热情、豪侠与仗义,还是他不向权贵示弱、对正义的坚持,无不体现了他是淘金人的代表、江湖好汉式的英雄人物。在解读基德的主题因素时,修辭的读者得以更好地理解了叙事的主题:一方面,淘金人对生命和生活的热爱、对亲人和朋友的挚爱,在患难与共中建立起来的弟兄般的情谊是他们在与生存的抗争中获胜的最终武器,也是他们与权力抗衡的强有力武器,另一方面,叙事极大地讽刺和质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积累和道德文明,有力地挑战了资本主义的权力社会{30}。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⑩{11}{21}[美]詹姆斯·费伦,著.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序5,4,64,174,147,111,111,111,111,111,174.
⑥申丹.多维 进程 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J]. 国外文学,2002(2).
{12}{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27}{28}{29}刘筠,顾笑言,撰.为赶路的人干杯——杰克·伦敦短篇小说(评注本)[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11,211,211,213,213,213,213,213,214,214,214,213,214,214,214,214,215.
{30}林如心.解读《为赶路的人干杯》进程中的不稳定性的叙事特色[J].作家,2013(5).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费伦,著.陈永国,译.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申丹.多维 进程 互动——评詹姆斯·费伦的后经典修辞性叙事理论[J].国外文学,2002(2).
[3]刘筠,顾笑言,撰.为赶路的人干杯——杰克·伦敦短篇小说(评注本)[M].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4]林如心.解读《为赶路的人干杯》进程中的不稳定性的叙事特色[J].作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