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的话语嬗变

2018-06-30李元昭孙信茹

新闻论坛 2018年2期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云南

李元昭 孙信茹

【内容提要】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本文对云南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进行了总体考察,从镜像表征、知行误读和话语重构3个层面进行了关联性分析。文章认为,提升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是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区域形象和促进社会沟通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云南 电视民生新闻 话语特征

2002年,江苏台的《南京零距离》开播,开启了当代电视民生新闻元年,也昭示着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一大转向。此后,全国各地各级电视台掀起了开办民生新闻节目的空前热潮,并迅速完成了对传统电视新闻话语的整体性颠覆。时至今日,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依然是最具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电视节目类型。

在电视民生新闻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中,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各地各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了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并逐步成为当地最具传播力和发展性的电视节目,如云南电视台的《都市条形码》、昆明电视台的《街头巷尾》、曲靖电视台的《新闻777》、玉溪电视台的《关注》、西双版纳电视台的《新闻赶摆场》等,甚至县一级电视台也出现了开办民生新闻节目的成功尝试,如隶属昆明市的安宁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就开办了《安宁万象》,成为当地自办节目中的品牌新闻节目。此外,还有一个令人关注的现象是,一些电视台在民生新闻节目逐步成熟的基础上,开始衍生出形式多样的系列民生新闻类节目,最典型的是云南电视台由《都市条形码》衍生出《新闻望远近》《大口马牙》《新闻联合播》《封面》《世说欣语》等多档新闻节目,形成了民生新闻节目群的发展格局。本文意在对云南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进行总体性观察,并力图对其呈现的特征、存在的問题及发展走向进行关联性分析。

一、电视民生新闻的镜像表征

近些年,伴随着民生新闻的蓬勃发展,对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也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但正如民生新闻自身在实践中的丰富表现一样,目前对于“民生新闻”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共识。大致而言,主要的解释有:一是把其等同为“平民新闻”,进而认为“公民新闻”正是民生新闻的新突破和集中表现;二是把其视为一种“新类型新闻”,与传统划分的门类新闻等同,只是报道内容的拓展与创新,甚或认为其就是社会新闻的变种;三是把其看作是一种新闻价值取向,是民本意识在新闻操作中的具体显现;四是从整体性探究出发,把其视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

由于视角的差异和思考维度的不同,无论是把“民生新闻”视为一种基于题材划分的新的新闻体裁,还是把其视为一种社会文明进程中的新闻价值取向,抑或是一种中国化的新闻传播范式,都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此,我们不必拘泥于学理上的争辩,而是可以从其现实运作出发,从其整体的类属考察出发,来探讨其存在的共性特征和问题。这对于深化民生新闻的认识和探寻其发展之道是极有益处的。从电视民生新闻的操作实践来看,云南电视民生新闻总体上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报道理念的核心是民本意识。报道理念是新闻节目的风向标,是指导节目构成的媒介信念和价值取向。从云南省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定位和报道选题看,都贯穿了鲜明的民本意识。如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的定位是“新闻为人民服务,新闻从昆明说起”,曲靖电视台《新闻777》的口号是“新闻服务大众”。百姓的利益和需求成为构架民生新闻节目的立足点,并由此造就了与传统的“新闻联播式新闻”巨大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在民生新闻节目的整体设计中,都把百姓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民本意识在民生新闻节目中贯穿始终。

(二)报道内容的主线是民生话题。在具体的选题中,云南电视民生新闻都把新闻聚焦于百姓的日常生活,实现了“百姓身边事,事事是新闻”的镜像表达。如云南电视台的民生新闻节目群基本上都是以昆明市民生活为报道选题的,而那些传统的“硬新闻”、宣传型新闻则鲜见于民生新闻节目当中。如果把《都市条形码》和《云南新闻》的报道内容作一比较的话,前者就像是民间的“街谈巷议”,后者则像是官方的“新闻发布会”。显然,对普通百姓而言,民间化的话题选择,无疑是更具亲近感的。

(三)报道视野的焦点是平民视角。民生新闻多采用的是“置身低处”的报道视点,让市民百姓成为新闻的主角,甚至成为新闻生产的主动参与者。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中的小栏目《都市看客》就完全发布普通市民自己捕捉、拍摄到的新闻,进行了“人人都是新闻发布者”的生动尝试。同时,在某种情形下,新闻发布者也常常会成为市民百姓的化身,如昆明电视台方言新闻《我挨你说》的主持人在镜头中呈现的都是典型的昆明普通市民形象。

(四)报道方式的中轴是民间话语。报道方式的民间性就是采取市民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营造老百姓最熟悉的传播环境来实现新闻传播的贴近性,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民间话语还体现在报道语言的民间化,它使得媒介图景如同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如方言新闻节目《大口马牙》中的主持人风格就是要尽可能缩小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达到“传受合一”的效果。民间话语的追求,使得传统的“播新闻”变成“说新闻”,甚至出现“演新闻”“唱新闻”的新鲜之举。

(五)报道区域的原点是本乡本土。目前,云南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都呈现出鲜明的地方性特征,其报道核心圈基本上都是中心城市的主城区。比如《都市条形码》的传播区域覆盖全省,但新闻报道的核心区依然是昆明市,在昆明市中又以主城区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地。这样的报道区域设置一方面是媒体资源合理分配的结果,另一方面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使新闻的乡土性能成为培育稳定受众群的重要方式。

显然,上述特征在民生新闻运作中是完整的统一体。在这一统一体中,民本意识是其价值中枢,并由此牵动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云南省各级各地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成功实践,使得新闻报道能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最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的人和事,在反映百姓欲望、情感、意志的同时,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这一成功的实践,也书写了云南电视新闻发展的重要一页。

二、电视民生新闻的知行误读

从目前云南省的情况看,尽管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成为最具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新闻类型,但其实际运作中所蕴含的危机也在逐渐显现。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知”和“行”两个层面,即对电视民生新闻的理念认识和实际操作都存在“误读”的现象。这种“误读”的存在将极大制约云南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空间。

首先是新闻理念的狭隘化。在认识层面上,民生新闻往往被简单等同为“百姓日常生活”,使得传统的时政要闻等常常被“排斥”。也就是说,很多节目过于强调新闻与百姓日常生活的直接相关性,而忽略了重大新闻与百姓生活的间接相关性。由于不能很好地找到重大新闻与百姓日常生活的有效结合点,就使得民生新闻常常变成“琐闻”“轶闻”,民生新闻的穿透力和影响力大大削弱。

其次是新闻来源的单一化。新闻本土化或者说地方化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策略,因为它充分挖掘了新聞的接近性价值要素。但是,随着电视民生新闻走向成熟,新闻来源过分依重于本地的狭小范围,这极大地限制了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容易造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者“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尴尬境地。就新闻本体而论,也不可把民生新闻简单地等同于地方性或本土性的新闻。

再次是新闻内容的宽泛化。由于对民生新闻的内涵和外延开发不够,很多民生新闻节目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新闻泛化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在新闻当中,时常出现冗长拖沓的“注水式新闻”和新闻价值不高的“伪新闻”;或者把一些非新闻性信息或者冗余信息掺杂于节目当中,造成很多垃圾时间。这都极大地影响民生新闻节目的信息量和新闻品质。

此外,新闻取向的变形化也是一个常见病。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新闻的力量被软化、钝化,新闻背后的意义和价值被浮躁和表面所掩盖;二是出现了他娱性、自娱性新闻,“玩新闻”“耍新闻”的情况并不鲜见。新闻价值取向上的迎合和媚俗,将“新闻软化”片面地理解为“娱乐化和低俗化”,将极大地损害民生新闻的形象,也包括媒体自身的形象。

最后是新闻参与的表面化。很多民生新闻节目都力图通过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网络等形式来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节目的互动性,但实际效果都不够理想,甚至出现目前观众缺乏参与热情的“冷场”局面。比如有的节目中设置的民意调查环节,参与人数呈现不断萎缩的情况,可谓“呼者踊跃,应者寥寥”。可见,仅靠建立互动的常规性通道是不够的,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增强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培育受众的参与热情。

民生新闻如果只是满足于贴近百姓日常生活,满足于形式上的花样翻新,而不注重对民生新闻品格的塑造和价值的提升,那么,民生新闻节目将“行之不远,行之不久”。另一方面,新闻节目具有的“环境守望”功能,也将会因此而弱化、消解。因此,云南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发展应及早走出“新鲜期”,转向“拓展深化期”。

三、电视民生新闻的话语重构

从全国范围看,电视民生新闻在经历了快速“膨胀”之后,其发展势头明显“减速”,其带来的“阅读疲劳”逐渐显现。因此,云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要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真正成为地方电视台的名牌节目,就必须重新审视民生新闻,锐意求变。

云南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变革,当以丰富民生新闻内涵,塑造民生新闻品格为内核,通过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打造节目风格和延伸民生新闻外延,使其产生“裂变”和“聚合”效应,进而重构崭新的民生新闻话语空间。

从新闻话语层面分析,确立“大民生”理念是为第一要务。所谓“大民生”理念,就是强调民生新闻报道应有多重视角,既反映与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小事”,又关注与百姓切身利益有间接关联性的“大事”;既报道百姓身边发生的事情,也讲述百姓乐于知晓的其他新闻;既告诉百姓发生了什么,又积极揭示为什么发生。这其中,对国家宏观政策、新规等“大事”的报道应当成为民生新闻的新亮点。对“大事”的报道要善于与百姓日常生活结合,做到“大事化小”“大题小做”。比如国家出台新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就可以结合当地房地产市场特点和居民购房需求等具体实例进行解读。这样就能使民生新闻既关注市井,又着眼全局,能大大增加新闻的附加值。

其次是要充分释放新闻的力量。新闻是社会的图画,也是建构社会的重要力量。民生新闻因其民本特质,更应当成为促进社会文明的强大推进器。民生新闻节目不能仅仅满足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而应当以此为载体,告诉“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背后的意义”。在具体操作中,可以走深度报道解析的路子,可以通过画龙点睛式的短论给受众以思考的空间,也可以通过参与式、讨论式报道让真理越辩越明。如此,民生新闻节目才能摆脱简单化的“就事说事”的束缚,迈向新闻主流。

第三,要不断丰富新闻的表现力。民生新闻的民间话语特色,是对传统新闻采制、播报方式的重大变革。在这方面,民生新闻可谓“筚路蓝缕,别开新风”,但新闻须有度,否则就可能出现本末倒置的状况。说新闻、演新闻、方言播新闻等形式都有其特色,但同样也得“行之有道”。民生新闻节目要特别注意的是处理好“俗”与“雅”的关系。强调新闻的民间性,并不是要新闻的表现形式越通俗越好;强调新闻的品质,并不是要让新闻“板起面孔说话”。应该努力寻找到“俗”和“雅”的最佳结合点,使之既有地方特色、贴近百姓生活,又能凸显新闻的文化品位。

最后,要注重新闻资源的开发。把民生新闻简单等同于本地新闻,极易给民生新闻节目带来新闻视角窄化、新闻资源匮乏、新闻信息量过小、同质性新闻过多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加强新闻资源的开发利用。大致而言,一个渠道是与本地其他类型媒介广泛合作,实现新闻资源共享互补;另一个渠道是充分利用其他媒体资源,实现新闻资源的整合利用。比如,昆明市的民生新闻节目就可以与当地报社、电台、新闻网站,与其他城市媒体建立新闻资源合作关系,保证新闻的供应量。

从节目管理层面看,则应该找准民生新闻节目发展的三个“着力点”。其一是深化节目品牌塑造与经营。通过品牌塑造和经营提升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保证节目生命力的必然选择。目前,云南省各地创办的民生新闻节目在当地都已具有较好的品牌基础,有的已是当地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利用这一良好基础,不断深化节目品牌塑造和经营,势必成为节目管理的基本目标。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媒介平台、公关活动等手段继续巩固和完善品牌形象,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利用品牌优势,挖掘品牌的附加值,实现节目的多层级效益。其二是完善互动传播模式。重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主体地位,是当今大众传媒的显著特征;而建立互动传播模式,就是要实现传受两个主体的和谐共振。云南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基本都建立了互动传播的渠道网络,但对渠道的利用开发还显不足。其中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实现从渠道建设到渠道经营的转向。这种转向主要体现在,要通过渠道搭建的互动平台实现精准的受众管理,强化受众的参与性;要通过渠道实现节目时间的延伸,即实现“节目之外有节目”;要努力把渠道网络优化为受众“发声的管道”。其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年轻人挑大梁、担重任,是云南省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特色,也是保持节目活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方面。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年轻人有朝气但缺乏“底气”,专业素质不过硬。这已成为影响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应通过建立长效与短效相结合的“充电”机制、建设节目内部的学习型团队、完善人才激励计划等形式不断提高年轻记者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节目的“话语质量”和专业水准。

四、结语

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繁荣,无疑是云南电视业蓬勃发展的形象注脚。随着传媒生态的快速变化,趋向定型和成熟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必然进入新的整合期。对于发展中的云南电视民生新闻的总体观察与领悟,除却学理上的意义,更具实践上的价值。因为,提升云南电视民生新闻的品质,将使其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区域形象、促进社会沟通的重要方面。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新闻社会史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ZD201608】

作者简介:李元昭,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师;孙信茹,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电视民生新闻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云南潦浒柴烧陶煴
云南行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少数民族地区电视民生类新闻采访策略分析
媒介融合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电视民生新闻的优势、问题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