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学生数学实验效果的优化
2018-06-30刘红娣
刘红娣
[摘 要]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实验的效果。
[关键词]数学实验;效果;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2004501
由于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借助数学实验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那么,教师在数学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如何优化学生数学实验的效果呢?
一、由点到面,合理制定实验目标
合理制定实验目标,有助于学生在正确目标的引领下顺利地完成实验任务。在数学实验目标的制定方面,教师应遵循由点到面的原则,促进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与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把实验目标定为“探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逐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两组对角相等”,结果学生对于实验得出的结论除了“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相等”外,其他方面一无所获,这其实就是由于教师制定的实验目标没有切合学生实际所造成的。教师如能把实验目标确定为“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的话,那么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仅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经验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猜想、假设,而且可以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途径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进行验证,这就是制定不同的实验目标所产生不同的实验效果。因此,合理制定实验目标对学生实验任务的完成尤为重要。上述教学说明,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研究内容的特点合理制定数学实验目标,是学生取得良好实验效果的保证。
二、化整为零,弹性设计实验活动
在合理制定数学实验目标后,为了促进数学实验目标的达成,教师要先对实验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这样就为学生的实验操作留下弹性的探究时空,并且遵循化整为零的原则,使学生的数学实验更加有效。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兴趣,教师问学生:“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有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也有的学生说:“有三条边的图形是三角形。”学生说法不一,于是教师鼓励学生通过数学实验进行探究。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进行用小棒围三角形的实验活动。在学生探究后,为了深化学生对“首尾相连”这个数学名词术语的认识,教师出示右图让学生思考:“这样摆放小棒行不行?为什么?怎样摆放小棒才是正确的?”
这样就给学生预留了弹性探究的实验空间,使学生对三角形概念进行描述时会更加准确、完整。上述教学,为了促进学生数学实验的顺利进行,教师先以问题“你认为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引发学生的思考,接著鼓励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来验证。为了使学生对摆小棒过程中“首尾相连”的认识更加深刻,教师借助直观图形向学生传递“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的数学信息。如此教学,深化了数学实验的本质,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建构过程的感知更加深刻。
三、张弛有度,灵活调控实验进程
有了合理的实验目标和弹性的实验设计,并不意味着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过程是一帆风顺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灵活调控,提升学生数学实验的效果。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以下的数学实验:(1)用若干个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然后猜想长方形边长与面积的关系,并通过数学实验进行验证;(2)用手中的小正方形去确定长方形的面积;(3)出示长方形长与宽的数据,让学生自行推导、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沿着教师指定的路径去研究。在进行第二个数学实验时,有学生指出:“这个‘摆一摆的过程是多余的,因为只要量出长方形的长与宽,就能够确定摆放小正方形的数量是多少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没有在已有的实验环节安排上纠结,而是顺势而为,让学生说说小正方形的摆法,引导学生从小正方形的数量推导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上述教学,在学生进行数学实验前,教师先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进行了预设,在发现学生能够跳过其中一个环节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教师没有囿于已有的教学安排,而是顺势而为、灵活调控,真正达到优化学生数学实验效果的目的。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恰当的方法,真正激发学生进行数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提升数学实验的效果。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