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隐性课程在培养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

2018-06-30毛玉凤

学周刊 2018年19期
关键词:隐性课程创新型人才

毛玉凤

摘 要:高等教育的目标就在于为国家培养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这是因为创新型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保障。在高等教育中隐性课程与正式课程是相对立的,正式课程是教学大纲并分为小的单元或主题。广大教师应对隐性课程与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探讨隐性课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在变革考试制度、改革教学方式及建立创新文化氛围的作用,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隐性课程;交换价值;创新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19-001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9.005

一、隐性课程的含义

隐性在课程[1]是指在学校、班级的环境里,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的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隐性课程的价值在于它无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规范、情感等。特别是在高等教育中,隐性课程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二、隐性课程与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研究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同时具备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2]商品之间是合适的、有用的、必要的且是等值的情况下,交换行为才会发生。大学文凭被认为是一种稀缺的可以获得的商品,只有少数部分人才能拥有它,它是大学生在社会中谋得好的地位或职业的最重要保障。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有用性,大学学习的实用价值是对于学生或学生群体来讲是好的、有用的,且提供给他们学习范围是通过他们的经历来解决一些有价值的社会问题从而满足个体或社会的需要。

(一)隐性课程与交换价值之间的机制

在一个人的学习、研究中的期待主要有两个方面,最为首要的是对所学理论、课题内容及学科感兴趣,其次是为未来职业做准备,在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们可以说学校学习中的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在学生的期待模式中达到平衡。随着学习过程的进行,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平衡被各种外来的原因所干扰或打破,最终是交换价值占优势。当学生开始学习知识的实用价值就会逐渐减少存在于头脑中的交换价值,这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适应过程。

学生只能选择退出或适应,在学习目的来看是有实质上的区别的。适应和退出只是一种形式,学生在知识的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学习经历中形成不同的学习态度。因此,区分了四种不同的学习态度:第一,理论导向的学术研究。学生或多或少的经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不同,对他们来说,学习意味着进入事物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问题,更广泛意义上来说是成为学者,他们的学习目的和学校所期待的目的是相同的。第二,职业导向的实用主义态度。学生经历了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巨大差异,他们的学习主要是为了训练某种技能,他们获得文凭的目的是交换价值的核心——改变专业视角。第三,课程取向的知识学习态度。学生没有或者很少体验到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区别,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个必须遵循的项目,并且他们在满足这个项目需求的情况下成功完成项目,学生学习的前景和意义被忽略了,只流于学习的形式。这种行为不仅源于对个人学业成绩的追求,而且源于合法化他们在大学的一种形式。学生不能感受到或从来没有感受到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区别,对他们而言,学业成就被认为是他们克服失败的恐惧和发展个性及素质而获得的。第四,经验整合的实践取向的学习态度。学生深刻体验到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差异,他们把一个阶段在一个方向的学习作为一个发展阶段,这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很明显,这些学生更喜欢实用价值。相对于交换价值而言,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源于: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或者实践来解决个人或社会的问题。个人理论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结合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关键。努力寻求学校学习和个人经验的目的是给学习一个具体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学生必须在学习中看到个人,通过学习影响自己的发展及个人或社会问题的解决。

学生的学习态度在转变着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之间的关系,交换价值的存在毋庸置疑,而对实用价值的适用需要一个过程。正是大多数学生追求的是交换价值(毕业文凭与学位证书),所以离隐性课程的要求渐行渐远,导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极其匮乏。

(二)隱性课程对实用价值的影响

隐性课程作为一个非正式潜在需求的有机整体,它在大学的活跃程度仅次于正式的显性课程的需求。大部分描写显性课程的论文主要侧重于学生应对和处理隐性课程的方式,并且主要集中于“我怎样通过受教育获得老师最多的知识,怎么通过最小的努力得到最好的结果”。这些主要强调了交换价值的技术层面的问题。

本文更强调学生的实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学生更倾向于辩护和解释自己的答案,而不仅仅是复制所学知识,并且强调在同非专业人讨论社会问题时避免使用抽象的概念和专业术语。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本身并把知识运用到个人或社会问题时比通过学校的学业成绩测试更为重要。对于学生而言,通过专业术语和抽象概念的使用、放弃自己观点和发展教师观点来增加他们通过考试的可能性并不是他们的主观愿望。在教育中,强调学生交换价值和实用价值融合的学习态度,在学校学习中正式的课程参与到交换价值的评定中,而实用价值的学习却没有明确的评定标准。不过,从广泛意义上来说,实用价值的知识在大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学校非正式的隐性需求必定会与正式的显性需求的高等教育冲突,虽然非正式的隐性需求得到大家的广泛讨论,但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具体明确的评价标准并不被大家所认可。学校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并不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对学生参加学业成绩测试是毋庸置疑的。对于要求明确的制定和解释评价细则是对隐性课程的重大冲击。这也是隐性课程不能进入正式课程的原因所在。

在学生经验融合中强调学生实用价值的学习,比如说能独立的阐述和解决问题、严肃的态度分析问题及明确问题的范围和意义等。一方面来说,技能学习能够通过正式课程或学习科目获得;另一方面,一个人把技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经验融合的学习态度。正式的学习将会对融合的学习态度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且这些可以通过课程组织来实现。

三、培养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建议

(一)变革考试制度,探索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采取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成绩构成,期末考试以“笔试”“试卷”为主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例构成因学校而已,单一的评价标准不能测量出学生的真正发展,更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个性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求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养,即需要将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的人。

隐性课程的考评机制应该融入到教学评价中去,创新考试考核机制,探索学生操作技能、表现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比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流程中的表现由幼儿园教师进行考评。

(二)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教学中,课堂上教师单线向学生传递知识,教师的目的是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高校学生有其身心发展的独特性和特殊性,独特的受教育阶段和从学校向社会的过度的特殊性。因此,面对学生群体的特点,教师应改变教学思想、探索教育方式、促进教学改革,从学生的真正需要出发,为学生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助力。

此外,在隐性课程下,教师应注重与学生多边的交流。教师与学生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应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创立一个和谐的环境,建立自由的交流氛围。

(三)树立创新意识,建立创新的文化氛围

高校创新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3]。精神层面上,学校建立和完善创新表彰和奖励制度,给予有创新精神的团体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环境层面上,创造创新的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動的去实践和探索;制度层面上,多维度、多角度、多方面的评价创新型人才,完善创新型人才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隐形课程的价值在于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的,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途径,以学生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为手段,以此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陈旭远.试论潜在课程的概念和结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4(1):3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3] 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90.

[责任编辑 张翼翔]

猜你喜欢

隐性课程创新型人才
校企合作开发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优势与机制研究
论小学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
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及改革策略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