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中应建立五种理念

2018-06-29王菊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构建高效课堂

王菊梅

摘 要: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课堂教学的胜利、高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新理念,建立新理念,运用新理念,只有更新自身的理念并接受先进的理念才有可能用理念来指导实践,才能为“减负增效”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高效课堂 构建 五种理念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渗入每位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学习新理念,建立新理念,运用新理念,才能积极投身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之中,为“减负增效”做出应有的努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先更新自身的理念并接受先进的理念才有可能用理念来指导实践。本人在学习、领悟、实践中认为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中首先要建立六种理念。

一、改變观念,适应课改的理念

在传统教学观念向现代教学观念转变方面,走进新课程,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教学是师生共同相处,共同探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首先考虑怎样指导学生学习、制定适应的学习目标任务,并确定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已知、需求出发提出改变,使教育教学从教师的权威说教向学生的主动求知的转变。第三,教师要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从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和学习的伙伴;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从学生的控制者转变为合作者;从传统的教书匠转变为终身学习者和研究者。要主动改变观念积极适应课改理念,切忌课堂教学“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二、准确定位,以生为本的理念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结合实践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高效课堂应以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为主题,课堂是一种学习主体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学习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那么学生理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教师占主导地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习要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新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与教师共享讲台,把讲台当作师生互动的平台。 只有立足学生实际,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达到这一最终目标。

三、提高效率,学会学习的理念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上完一节课后,我们每个人都应问问自己“我教给了学生什么?”,问问学生“你们学会了什么?”其实,无论语文教学被注入什么样新的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在短短一堂课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主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精心设计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二是变“学会”为“会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三是教师要创设学生敢于质疑的氛围。

四、用好教材,创新课堂的理念

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对教材的使用由原来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及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来。在具体操作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运用教材、挖掘教材从而用教材教的。一是巧用教材。我在使用教材时就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补充,从而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教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二是活用教材。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中,常采用多种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提供活动材料,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是深化教材。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那我们就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只有当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知识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五、互动交流,激活课堂的理念

互动课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互动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学的过程是互动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学生来说,互动意味着主体的体现,个性化的发展与创造性的解放。在互动课堂上,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要让学生敢想敢说不受约束地去探究思考,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争辩中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要想激活课堂,教师就要编好“剧本”,当好“演员”。教师要从“导演”的视角把文本改变为“剧本”,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课文改编成剧本,让场景具体起来,人物鲜活起来。只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那么课堂气氛也就活了。

“家校合作”对班主任与问题学生及家长之间重建信任之意义分析

王 羽 1 梅建芳2

(1.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2.浙江省宁海县桑洲中学 浙江宁海 315600)

摘 要:当前,家庭和学校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还不到位,仍然被传统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所左右。这直接影响了教师、学校、家长一直揪心的“问题学生”的教育成效。因此,转变旧的家校合作观念,尝试新的家校合作途径,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从分析问题学生的教育现状,通过家校合力的应用,进而影响学校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家校合作” 问题学生 家长

随着对教育的逐步深入研究,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所谓“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教师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1]

一、转变传统观念,明确职责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上,存在这样的误区:(1)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教育是学校应该解决的问题。(2)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问题上,学校一直以来处于强势的位置,学生在校所有的一切由学校说了算,学校认为学生的教育理应是由学校做主,家长无权干涉学生的学校教育。针对这样的现状,教育工作者要更新教育观念,主动出击,畅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积极采纳和处理家长的意见,尊重家长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利用家长会、家校联系卡、家访、电访、校信通等方式,一方面报告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学生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的情况,征求、采纳家长意见,回答家长关心的问题,使家长理解学校所面临的困难和所需解决的问题,以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通报学校工作动态,提出需要家长给积极配合的建议主张,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合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互联网上开辟学习、教育论坛,引发家长、社会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和讨论,能够及时地、全方位、多层面地了解家长信息,激励家长参与教育。另外,寄宿制学校或有留守儿童的学校,还可以开通“网上家长学校、手机家长学校”等网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二、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家长教育,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

传统的家校合作交流,渠道单一,内容单调,缺少互动,效果欠佳。家校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平等的、单向的,这一状况既影响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也阻碍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体化的进程。家校之间坦率而又真诚的交流是良好家校合作关系的基础。学校有必要把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学校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及时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在了解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对学校教育的理解和配合。同样,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后,也迫切想把他们关心的问题、心中的所想所忧与学校沟通。沟通意味着心与心的交流。因为沟通是建立在双方心灵、思想交流的基础上的,如果这座桥梁没有搭建在双方的心上,沟通便是无效的。心灵的交流需要的是最质朴、诚挚的语言,对对方的深切理解、同感和善意的聆听。教师需要针对现实情况,艺术地与家长磋商、沟通。在对待学生教育问题上,家长和学校有不同的理解,双方需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协商加以解决,找到对策,而非将学生教育的败笔归为对方的过错,双方的沟通成为发泄怒火的方式与手段。众所周知,家长对教育理论的掌握情况,对学校教育的认识和理解,影响到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學校及教育行政部门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唤醒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主体意识,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力。就学校而言,学校应该以校为本,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家长教育,培训家长。除了创办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对家长进行系统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灵活多样地运用学校资源,对家长进行适时的培训,使家长具备参与、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能力。[2]

三、整合协调,调动社会各界关注家长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

家长资源的开发是一项涉及面非常广泛的多元社会化,开放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家长要能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社区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必不可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制定有利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政策措施,为家长有效地参与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政策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建立家校合作评价体系,将学校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的绩效纳入评价之中,把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情况和表现作为争先创优的参考指标之一,调动学校主动承担教育责任。让家长真正走进学校的教育,让教育影响家庭, 促进结合。为了让班主任与家长更好地沟通,班主任工作能够更好地推进,学校可以提供一些沟通交流的平台,让班主任和家长能够及时沟通。现今网络科技非常发达,很多学校推出了自己的交流互动平台,这种平台只属于学校内部交流沟通使用,教师会及时将学习内容以及作业上传到平台上去,学生家长可以看到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并实时与教师以及其他家长沟通。相比微信、QQ、微博等公众平台,内部平台更加安全、可靠,更加专业,并且一些功能也可以实现定制,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教育要求增加一些除了交流沟通之外的功能,比如说可以增加学生日常表现显示功能,将学生平时的课堂回答问题情况以及小练习成绩等记录到平台中去,家长可以随时查看,这种就属于比较专业有特色的平台。学校应该多研究、利用以及改进这种平台软件,让软件的每个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结语

总之,家校合作教育对于家庭和学校不仅是一种目标,更是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与家长应该逐渐培养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生的参与,更需要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家校合作关系随着各方沟通的深入而逐渐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芝珩.浅谈初中班主任的育人方式及优化方案[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

[2]师妍.论初中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8).

猜你喜欢

构建高效课堂
动车组检修基地与动车检修分析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新课改下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