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十年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成效与反思
2018-06-29岳烽
内容摘要:近十年来,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已逐步从最初纯粹的理论探究发展到理论思辨与量化研究的深度融合;研究视域日渐深细多样、研究成果日趋本土化。但是,也存在研究结果表浅且实用性低等问题。因此,今后研究需注意强化研究对象自身因素的分析,突出研究結果的差异性,重视学生特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开发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选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眼于纵向追踪研究和系统研究。
关键词:教学效能感 影响因素 反思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2007年以来刊登在“中国知网”有关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以不同的视角为基点,归纳研究近况,发掘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研究内容分析
1.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
(1)自身因素
第一,大多数研究认为人口统计变量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因素是学历与教龄[1]。这说明广博的专业知识、熟练地教学技能、灵活地应对能力以及丰富地实践经验等都会使教师拥有能够战胜种种阻力去提升学习能力的信念。其次,研究发现随着教龄的增长教学效能感显露由低—升高—降低的发展趋势[2]。这说明教学效能感与教龄是负相关关系。也有研究发现女教师教学效能感高于男教师[3]。第二,教师认知能力是影响教学效能感因素之一。罗筱端等人认为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4]。教师的认知能力是实行高效教学活动的关键能力,如果教师存在对教育、教学、学生以及教学归因等方面的认知偏差必定会对教师教学效能感酿成不良影响。第三,人格特质因素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McCrae和Costa(1997)大五人格模型中提出五种人格具有彼此独立的稳定行为模式,说明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拥有特殊的心理倾向,会影响教师的认知能力从而对教学效能感产生相应的作用。
(2)外部环境因素
第一,研究者们一致赞成社会因素对教学效能感具有显著影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反映人们具有期望得到他人高度重视的需要。教师从社会层面受到尊重、支持、认可满足了他们尊重的需要,所以对教学效能感产生了作用。第二,研究者们一致赞同辛涛等人的研究结果,认为制度的完整性、学校支持系统、学校风气、教师关系、师生关系等外部因素会影响教学效能感[5]。柴江着重从中国特有文化之家族主义的视角解读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两个场域[6]。为人们开辟了新的研究视角,突出教学效能感研究成果本土化趋势,使人们意识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氛围和组织成员心理特征会对教学效能感产生显著影响。
2.不同学科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国内近十年有关学科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体育、信息技术、英语学科教师为研究对象,研究方向以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和培养策略等方面为首。但我国具体学科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却相对浅显,很多研究结果仅反映了事物的外部关联和表面特征,忽视对事物内部根本性质的探究。研究课程领域单一,范围狭窄;欠缺对教学效能感概念、结构以及具体学科差异性等方面的深度认知,忽视教师教学效能感认知性、具体性、情境性。
3.不同学段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李洪波认为发展条件、学校风气、人际关系和学校物质环境是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影响因素[3]。李义安等人发现小学名师教学效能感高于中学名师,并且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和中小学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两方面得到解释[7]。教师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一种职业具有其共同性,然而因为各学段教师所处的学校类别、教育对象、教学任务等方面大相径庭,所以各学段教师教学效能感存在明显地差异,说明不同学段教师教学效能感具有其特殊性,但国内对这方面研究涉及甚少。
4.不同地域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
李子江等人发现西藏地区中学教师与内地及其它边疆地区中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8]。陈纯槿发现上海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让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的效能感最高,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的效能感最低;影响教学效能感最主要因素是教师专业协作、融洽度、建构主义理念和师生关系。
5.教师教学效能感职能研究
汪旭晖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对教学行为成败的归因、教师的心理调节能力、学生的自我效能及学业成绩。王洪席认为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行为自觉性、努力度和坚持性以及情绪适应与心理调节。古永司等人认为教学效能感在学校组织创新气氛和教师教学创新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总的来说,教学效能感通过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积极影响致使教师坚信自己有能力实现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其次,个体行为在信念的激励下,教师会坚信只要努力工作、坚持不懈和认真教学就可以使学生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6.教师教学效能感培养策略研究
(1)宏观层面
熊亚红认为要改善社会大环境明确教师的社会作用和社会价值,切实提高教师的职业声望[2]。根据激励保健理论得出,某些因素之所以能激发积极地工作态度是因为它们潜在地满足了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2)中间层面
众人周知学校是教师群体工作、学习和活动的首要场所,所以教师会受到学校的组织结构、文化与氛围、权力与政治及领导方式等方面的影响。因而从学校层面入手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也是必不可少的。童秀英提出建立激励性的教师管理机制并且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工程,以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
(3)微观层面
齐军提出教师通过反思个人生活史、融入积极的从教环境以及理性地看待榜样教师的示范、指导作用三个方面提高教学效能感。由于教学效能感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所以研究者们在培养策略的制定中必须以个体的心理和行为规律为研究基点,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肯定教师群体的主观能动性。
二.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1.强化研究对象自身因素的分析,突出研究结果的差异性
当前,我国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較成熟,但其结论却相对混乱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论,并且影响因素的范围包罗万象,缺乏细化研究。另一方面,教学效能感的情景性决定了在进行效能评价过程中,要考虑教学任务与教学情境,以及评估教师与任务要求相关的优势和不足;其次,要对酿成教学障碍和束缚的关键要素与对增进效能感的有效要素的评价进行权衡。但国内近十年的研究中,教学效能与具体情景建立较密切的深度探究相当匮乏,致使研究结果判若鸿沟。所以,在未来研究中教学效能感应与具体情境紧密联系,突出研究结果的差异性。
2.重视学生特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作用
国内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在学生特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作用方面的研究相对欠缺。教学是师生双方互相参与的实践活动,而学生作为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们的学习习惯、态度、兴趣、成绩甚至家庭教育理念等因素势必会对教师教学效能感造成影响。所以,仅从教师群体角度来考察教学效能感,忽视学生特质对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的研究结果是片面的。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需重视对学生特征变量的深入考察,从而反观教学效能感,凸显研究结果的完整性。
3.开发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
有关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测量向来是该研究领域颇具争执的地方。我国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测量工具以辛涛等人在1995年编订的测量表为主,但没有一个量表能涵盖并适合教师教学效能感研究的所有任务领域。当前测量工具只能反映一个整体近况,无法测量教师在具体情景中对教学效能感能力做出真实的判别,所以需设计出既遵循教学效能感领域特殊性原则,又能直接针对具体研究领域的测量工具。
4.选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眼于纵向追踪研究。
国内教学效能感研究方法侧重量化研究,尽管部分学者开展了质化研究,但仍无法改变数据采集过简、缺乏针对性、探讨不够深入等现实。教学效能感具有具体性、情景性、动态性以及多面性等特征,它会以潜藏的方式隐匿于教师的信念、行为、语言等方面,致使这种体验不会轻易以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仅依靠量化研究难以进行精细化的研究。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着眼于纵向追踪研究。
5.从系统论出发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的动态性说明它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而教学效能感的多面性决定了其是涉及到众多变量的因素,且各变量之间是互相影响、彼此限制、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以往教师效能感的研究是把因素分解成若干个部分,再以部分的性质说明复杂事物,虽然各种切割后的因素面面俱到,但不能真实阐明教学效能感的整体性,未能满足教学效能感的动态性和多面性。因而,研究者们需确立系统性、整体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问题,深化研究结果,提高研究结果的实用性,使研究结果更好的服务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嵬.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内涵、现状及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06):96-99.
[2]熊亚红,鱼芳青.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高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64-66.
[3]李洪波.大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感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2):92-94.
[4]罗筱端,彭豪祥.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认知偏差与其解决对策的研究[J].教育导刊,2010,(08):37-40.
[5]辛涛,申继亮,林崇德.教师自我效能感与学校因素关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4
[6]柴江.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两个场域——家族取向式学校与教师的家族式心理[J].上海教育科研,2012,(03):16-19.
[7]李义安,高志芳.中小学名师与普通教师教学效能感与人格特征的对比研究[J].教育探索,2010,(01):112-113.
[8]李子江,段享贤.西藏地区中学教师教学效能感特点的调查研究——以拉萨市中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1):51-55.
(作者介绍:岳烽,青海师范大学2016级教育学原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