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2018-06-29吴艳青
吴艳青
摘 要:作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小学生作文教学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写作文感到无从下笔,甚至厌倦作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在,我以培养学生自主作文为主,鼓励学生去细心观察探索,大胆思维,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生动流畅的把自己积累的生活素材写出来,表情达意。
关键词:观察目的 观察顺序 观察重点 观察能力
俗语说:处处留心皆文章。罗曼·罗兰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孩子们做一个有心的人、细心的人,时时留意,处处关心,就能不断发现,不断提高。学会观察,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观察并不是像镜子那样,机械的反照,而是一个有意义的知觉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中年段习作的要求之一“留心周围事物”,就是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观察是任何一个写作的人都必备的素养和功力。因为在没有精细独到的观察下,是无法在写作中有所成就的。尤其是小学生,如果缺乏一双观察的眼睛,没有观察的意识,不注意积累观察来的素材,就不会写出好文章来。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呢?通过这些年来的作文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观察要有目的
不少学生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做而不记”,就像过眼烟云。这样,需要教师在组织观察活动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要求、内容及重点。比如参观公园,可事先要求学生观察某区某物的特点:人工湖上的景物、游人、场面;观察某种动物,可重点观察它的毛色、姿态、声音、动作等,明确固定观察内容,避免观察的随意性。
二、观察要有顺序
观察一定要按顺序,否则,记叙的内容会颠三倒四。当然,不同的事物观察顺序不同。比如:景物,我们大多按方位顺序观察;人物,一般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观察;记事的,可以把事件的整个过程分几个步骤进行观察;游记,可按地点的转换或景点的变换来观察;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或按其生长的顺序去观察;植物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去观察,或按枝、干、叶、花、果的顺序来观察等等。如:第一册《语文园地七》中的第三题,是一幅观图写话题。在观察图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要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环境到人物。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初步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方法。在学生掌握观察方法的同时,清楚的把握了画面的全部内容。结合课文《长城》,教给学生由远及近、从上到下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观察要调动多种器官参加
观察并不仅仅是眼睛的事,要充分调动眼、耳、口、鼻、手、脑各种器官一齐参战,去获得大量的生活材料。比如我让三年级学生写一篇作文《桔子》,就利用一节课引导学生观察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桔子,引导学生先用眼睛观察桔子黄澄澄的颜色,圆滚滚的形状,桔子顶上细长的、绿油油的叶子。然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桔子光滑的外皮。接着把桔子凑到每个学生鼻子前闻一闻,学生都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再小心地剥开桔子皮(桔子皮不要掉,从上往下剥),让学生观察拨开的桔子,用脑想一想像什么,有的学生说剥开的桔子就像莲花宝座,有的同学说橘子瓣聚在一起就像一个小南瓜,又像小朋友聚在一起说悄悄话。再把桔子瓣分给同学尝一尝,学生都说甜中带酸、酸中有甜,好吃极了。最后说一说桔子的用途,不仅好吃,橘子皮还可以泡茶等。获得这么多的一手材料,学生写作文内容自然充实,再不觉得无话可说了。
四、观察要抓住事物特点和重点
“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事物之间是千差万别的,只有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点,才会写什么像什么。我常用提示特点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比如我曾这样提示鸟类和昆虫飞行的姿势和动作:蜜蜂“嗡嗡”飞,蜻蜓款款飞,蝴蝶翩翩飞,大雁排着“一”字队形飞……这样,学生就不会画虎像猫了。例如结合课文《燕子》,让学生学会从外形到动作的观察方法;结合课文《桂林山水》,教给学生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方法;結合《黄河象》的插图,教给学生用比较法来进行观察的方法。在观察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加强边观察边指导。另外,观察事物要有重点,抓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部位去写,不能面面俱到的记流水账一样。比如:在写命题作文《我的老师》时,我要求学生对老师进行仔细地观察,重点的观察老师的每一根白发、每一道皱纹,每一个信赖的眼神,每一个鼓励的微笑,每一个赞扬的手势等等,这些外貌、肖像、表情,肢体语言都要仔细地观察,留意的捕捉,才能描绘的真实,写得细致入微。从而把老师的形象真实、准确的跃然在纸上。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但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认识社会的兴趣和积累课外生活知识,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写作文时“言之有物”,提高写作水平。 因而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善于提炼,教给学生系统、完整的观察方法。学生依照此法进行观察得来的材料,必然全面、准确,写出来的作文自然就会条理清楚,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