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李泽厚《美的历程》

2018-06-29王芸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4期

王芸婷

内容摘要:一代美学大师李泽厚用他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从洪荒时代直至清末中华民族美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图腾、礼器逐渐发展到文字、绘画直至后来的文学领域,一种美的意识与形态贯穿始终。如此,美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作是人性积淀的过程。本文意在通过中国古典文艺这样“有意味的形式”分析,得到一种美的客观规律。

关键词:《美的历程》 人性积淀 有意味的形式

一.内容概述

作者的创作可以通过时间轴来分析,即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全书共分十章,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展现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下的变化,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的分析与说明。以下分为“起、承、转、合”进行具体分析。

(一)“起”——史前时期

阶段分为远古氏族时代和殷商时代,虽然久远,却是华夏民族美的起源,对于整个美的发展历程也有其特定的贡献。

中国最早期的远古文化也许可以以女娲、伏羲为代表,他们的形象均是“人面蛇身”,人面蛇身是众多远古氏族的图腾,龙飞凤舞图腾也许就代表了中国的史前文明,它与狂热的巫术礼仪活动合二为一,与氏族、部落的兴衰命运直接相关,这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活动,从考古学上看,新石器时代彩陶盆纹饰随着时代变迁,图腾形象逐渐简化和抽象为几何图案,而到了青铜的巅峰时期是从殷商后期至周成康昭穆之世,这一时期的青铜饕餮是奴隶制时代精神和艺术符号的象征,殷商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是甲骨文,也是一种具有突破历史意义的创新。

(二)“承”——先秦与楚汉时期

作为“承”的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难得思想开放的时代,每个时期的时代精神都十分明显,各种学术观点涌现。儒家学说正是此刻创立并一直统治国人的思想,长达几千年。

先秦指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巫术宗教观念开始解体,儒道互补成为了两千年来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儒学是种精神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堪比宗教对某些国家的影响,孔子也因之成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奠基人,此后,孟子、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学,它的本质是把情感、观念、仪式消溶在以亲子血缘为基础的世俗生活中,重视社会性和伦理性,或称为实践理性,而远离了纯粹理性和神学。

孔子的实践理性精神在北方大行其道,而同时期的南方,文化上则保留了远古而浪漫的神话-巫术,并且通过《楚辞》流传下来,成为汉赋的文化渊源之一。汉代艺术,无论是画像石、俑还是雕刻,总是以粗线条和夸张的形态表现出力量、运动与速度,让人感到一种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三)“转”——唐代时期

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与恢宏的时代,以至于一千多年过去了人们依旧思念它。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书法、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因为政治经济的发达与繁荣,加之国内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与丝绸之路的开辟带来的西域文化,都使得唐朝成为空前的古今中外的大交流与大融合的时期。因而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也是无所畏惧无所顾忌地引进和吸取,无所束缚无所留恋地创造与革新,打破框框,突破传统。丰满而具有青春活力的热情与想象,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憧憬与执着。唐代涌现出无限伟大的诗人与精妙绝伦的诗句,直到今天它们仍旧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无价瑰宝。

(四)“合”——明中叶以后

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事功、行动,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现了精神、思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心境、意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社会风情。

总而言之,小说、戏曲、版画构成了明代中叶以来文艺的真正基础,不过世俗的市民文艺要真正成为一种浪漫文艺,从而跟士大夫的正统古典文艺相对抗,却还需要某种哲学精神的转化。

二.理论与方法

1)以现实因素为基础的美学规律研究

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规律依附于作品而存在,尽管我们知道文艺作品离不开其所处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但往往在研究过程中容易感性深入,而难以理性分析。也就是说,容易以专业角度分析作品“技”的方面,而忽视了整体研究,《美的历程》恰好弥补了其中的不足。

该书用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作为语境介绍艺术作品,用通感的方式让读者清楚同样一种文化、观念在文学作品和美术作品中不同的表达,用艺术解释艺术固然可以,用文学解释艺术提供另一种思路理解艺术作品。作者在介绍魏晋文艺作品时,写道:“埋没了一百多年的王充《论衡》被重新重视和流行……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着重探究。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争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純文艺产生了。”这段话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逻辑性地得出魏晋风度形成的语境,使读者理解魏晋文艺作品就更加直观。

2)以整体观念为主线的美学规律研究

如书中所说,唐诗宋词并非一个时间概念,而是具有唐宋特质的诗词才称得上是唐诗宋词,这种整体的概念贯穿全书,因此,整书的章节也不完全按时间来划分,而是在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基础上增加了“佛陀世容”“韵外之致”.拿“佛陀世容”来说,佛教艺术一方面体现了不同时期绘画的特点以及宗教艺术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另一方面反映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中国文化的过程,这两点都成为“佛陀世容”独立成一章的可靠依据,这种整体划分就是作者美学研究整体观的体现。

3)由审美积淀论所想到的

远古图腾多是由描绘具体对象转化为抽象符号,这就是审美积淀论所阐述的具体形象经过沉淀、去繁就简,寓于抽象符号中,可见绘画中的抽象语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提炼的过程。简洁与简单是截然不同的,毕加索的抽象画也符合审美积淀论的解释,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也应如此,要经历去繁就简,否则会流于空洞的形式和庸俗。

三.拓展讨论

《美的历程》是一部中国文化史,横跨了文学、书法、建筑、雕塑、绘画等多个领域,商周时期的青铜,汉代的工艺和汉赋,六朝的雕塑和骈文,唐代的诗歌和书法,宋元的绘画和词曲,明清的戏曲和小说……因之,那些曾走访过的名胜古迹,和在博物馆里隔着玻璃感受过的文物,以及脑海中零零散散的古诗词和文人骚客都被这本书串到了一起,并且这种串联让人十分惊讶地发现,似乎所有艺术的源头都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的图腾和巫术礼仪,从最原初的基因开始,不断进化和衍变,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与之相应的艺术形式,当然还可以继续往下探究图腾和巫术礼仪的起源,也许艺术终究来源于民间,不过却需要某种精神上的提炼和一定的市场需求才能催生出“艺术作品”。

从这本书里亦可以粗略看出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从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到汉朝的“独尊儒术”,魏晋时期佛学流入中国,随着中晚唐时期门阀的衰落士大夫的兴起,儒家的世俗精神重新受到重视,到宋代继而发展为程朱理学,明时在儒家正统之外,讲究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心学开始兴起……总的来说,孔孟之道是主流,道家、佛家都只是穿插其中起到陪衬作用,大多数时候中国的哲学精神或者说理性精神体现为一种深深的世俗主义,于是我模模糊糊地感到中国哲学好像始终无法达到某种极致,私认为哲学的极致是要能够严肃认真而系统地回答生死、人生意义这样的问题。

四.评价与比较

《美的历程》是一本大师之作,语言尤其流畅优美,不过私认为有两点小小的缺憾:其一是对历史的分析不够客观,尤其是明末清初那段,相比于黄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观而言,有点片面和主观;其二是对佛教的刻画有失公允,佛教是无神论的,是理性、思辨却又贴于生活的。

回到书名,什么是美?如果说科学之美是自然之美,它的极致是宇宙终极之美,那么艺术的美,便是自然的投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虽然艺术有分门别类,每个类别亦有其独特的技艺和审美标准,但其共通的地方在于跟人的心理结构相互呼应,越是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美越是有某种普遍性,这样的美越是能跨越时空而存在。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1

[2]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M].三联出版社,1983

[3]卜工.历史选择中国模式[M].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