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开学第一课”的实践探索
2018-06-29张珩
张珩
摘 要: “开学第一课”的有效实施对教学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实际中,某些“开学第一课”却陷入了误区,针对这些误区,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对“开学第一课”进行探索,以期总结出较为有效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高中政治 开学第一课 实施策略
自2008 年起,每个新学年伊始,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都会联合推出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提升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应该承接和延续“开学第一课”的教育主题,让其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延伸和扩展。因此,根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每学期伊始上好各门学科的“开学第一课”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新课的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对于政治教师而言,上好“开学第一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政治课堂充满向往,又能帮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形成感性认识,掌握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作有效的铺垫。在当前高中政治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开学第一课”陷入了某些误区,存在以下几种值得反思的课型:第一种,“洗脑强化型”:教师向学生反复强调学好政治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规范学习习惯,如:怎样听课、怎样记笔记、怎样做作业等。第二种,“简单讲授型”:教师让学生浏览教材,翻阅目录,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明确本教材包含几个单元、几课、几框、几目,然后教师逐一介绍。第三种,“纯粹活动型”:即忽视知识的传授,纯粹为“活动”而活动,由此认为政治课就能摆脱枯燥无味的境地。上述第一种课型重在说教,会让学生心生厌烦,排斥对政治课的学习;第二种和第三种课型都没有正确处理好学科与活动的关系,要么偏重于学科知识的讲授,要么偏重于活动的开展。综上所述,这几种课型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是不利的,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加以改进。
那么,如何才能上好高中政治的“开学第一课”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总结出了如下实施策略。
一、课前感知,体验先行
有位哲人曾说:“告诉我的,我会忘记;做给我看的,我会记住;让我参与的,我就会完全理解。”可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体验、探究”中能有效地获得知识,提高素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力求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因此,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组织实施相关社会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政治生活》的“開学第一课”为例,教师首先组织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走进社区,体验基层民主管理。可以慰问孤寡老人和社区老党员,可以给社区居民写福字、送春联、办年货等。活动形式可以多样,有问卷调查、走访、义工服务、制作VCR介绍社区等。然后,在“开学第一课”中,教师结合学生活动开展教学,采取“我参与,我快乐——社会实践活动分享会”的形式,由各小组学生代表分别走上讲台,向全班同学展示参与社区调查和社区服务的情况,让学生用自身参与社会活动的经历领会基层民主管理的意义。紧接着教师以此为切口引入话题讨论:什么是政治?政治活动有何特点?引导学生结合参与的社区实践活动谈收获、谈意义,最后为如何学好《政治生活》出谋划策。这样的“开学第一课”,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支撑,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多角度理解了政治,从而感受到了政治就在我们身边。
二、课堂交流,观点分享
萧伯纳曾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多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和思想上的碰撞,这样既有助于深入理解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对于刚升入高二的学生而言,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学习《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知识,理论性强,比较抽象,难以领会。如何才能使哲学学习通俗易懂呢?为此,笔者曾尝试过一次“洗课”,把设置在教材中第一单元最后的综合探究“走近哲学,问辩人生”往前挪到“开学第一课”,进行创新设计,让学生首先对哲学拥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课前,笔者利用暑期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向学生推荐了一些哲学方面的书籍,如《中国哲学简史》、《一本书读懂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大师的智慧》、《哲学大师点人生》、《图说哲学》……要求学生从所读的书籍中收集蕴涵哲理的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选取对自身启发较深的一到两则事例在“开学第一课”中进行交流。
在“开学第一课”中,学生讲述了诸如画蛇添足、庖丁解牛、拔苗助长等寓言故事,列举了许多至理名言,如: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卢梭的“人人生而自由平等”;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等等。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人生充满着哲理,接下来围绕“生活是什么”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对生活的看法。最后,师生共同对话中西方哲学家对人生的阐释,例如:中国的儒家崇尚道德;道家崇尚自然;墨家崇尚功利;法家崇尚规则。西方哲学家在不同的时期对人生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古希腊崇尚理性;中世纪崇尚灵魂;文艺复兴崇尚肉欲;近代崇尚自由;现代崇尚人文关怀。从中西方哲学家对待人生的不同看法中,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哲学眼光和理性的哲学思维看待世界、看待人生、看待自我。
三、课后反思,拓展提升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名言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自我反思的重要性。自我反思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开学第一课”结束后,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自我反思,拓展对知识的理解。以上述《生活与哲学》的“开学第一课”为例,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假如你的一个朋友对你说:‘生活的意义不过就是尽量争取属于你的东西。对于这种观点,你会怎么看?你会试图告诉他,这种生活观是自私的吗?你将怎样做?”这种带有思辨性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热情,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进一步深入理解哲学,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开学第一课”的有效实施,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学习积极性更高,从而主动自觉地获取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的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的程度,即孩子自己会学,学了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光纸上谈兵是没有用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思考:“通过第一课的学习,你对本教材有何新的认识?今后打算如何开展学习?”在日后的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分享学习体会。也可以在“开学第一课”结束后发放学习反思卡,让学生及时记录,认真反思,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在今后教学中根据学情进行调整,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学第一课”的有效实施将对教学全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其意义和价值所在,基于学生立场,把握教材知识,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开学第一课”既精彩又有效,彰显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美]Ellen Weber.怎样评价学生才有效——促进学习的多元化评价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黄永军,远光.哲学大师点人生[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朱志平.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