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惠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探析

2018-06-29林耿林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德育技能

林耿林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惠州职业教育近年来发展现状和特色,凸显惠州职业教育所取得的骄人成绩,通过指出惠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德育 技能

近年来,惠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以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工程技术学校、惠州技师学院为龙头的惠州“职教航母”无论在办学规模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德育模式创新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不仅走出了属于自己特色品牌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更为惠州其他30多所中职学校的发展树立了标杆,指明了发展方向,这种以“品牌立校”办学思路更为惠州职业教育乃至惠州教育的蓬勃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为服务地方经济、展示惠州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的职教办学特色做出了积极的应有的突出贡献。

一、惠州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据2016年统计数据表明,惠州现有中职学校35所,其中公办10所,民办24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省示范中等中职学校两所,国家级重点中等中职学校5所,省重点中等中职学校3所,在校生约82000人,占据惠州高中阶段教育半壁江山,惠州市委市政府对惠州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及惠州百姓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特别是2017年惠州工程职业学院的设立,更是填补了粤东地区没有一所理工类高职院的空白,有力地填充了惠州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惠州职业教育的发展呈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惠州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

2015年4月14日至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率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我市就贯彻实施《职业教育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充分肯定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认为惠州的职业教育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

(一)规模大,打造“职教航母”。

近年来,惠州已成功将惠州商业学校、惠州外贸学校、惠州旅游学校整合为以“人文校园、生态校园、信息校园、职业校园”为理念的南方最美中职学校的中职学校——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将惠州农业学校、惠州工业科技学校整合成惠州工程技术学校整合成“农强、工优、精商”为特色的粤东理工科第一品牌。惠州中职学校有别于其他省份的中职学校,从政府重视度到学生人数多,建校规格高,资金投入大等方面均受到省内外同行的啧啧称赞。

(二)模式新,深耕德育沃土。

中职学校除了培养学生技能之外,如何育人、育好人成为业界长期探讨的重点和难题。多年来,惠州职业教育在德育模式创新上以“教科书”般的形式在全国推广,商贸旅游学校校长邓庆宁博士更是全国职教大家为业界所认可,其推崇的“十德”被教育部列为德育工作范例向全国推广、“六维师资”等模式更是成为全国德育模式创新的亮点,为中职学校教师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惠州工程技术学校校长钟均宏牵头研发的“6S”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和“校企融合、家校融合、知行合一”的“三合德育”模式,力争把学校、企业、家庭和社会深度融合、尝试在教学、管理、企业等方面既立足产教研结合,又营造出全员共管的模式,以齐抓共管、多方评价的方式把中职生培养成全面的、高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该模式成为广东省2016年优秀德育课题,并多次在省市各类研讨会上作汇报交流,吸引众多同行前来取经效仿。

(三)势头足,提升办学层次。

目前,惠州中职学校不仅呈现出量大、质优等特色,更是在办学层次上早已上到新的台阶。近年来,已有三所公办中职学校乘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升格或以其为基础重新建设新的高等职业学院,并在办学定位上做好精准、明确。

如原惠州卫生学校目前早在2012年已升格为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和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的基础上成功新设立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和惠州工程职业学院,逐步构建成2+10+N高等教育发展格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惠州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惠州职业教育在“品牌立校”上虽然取得不俗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发展、形成障碍,让我市职业教育行得不够稳、走得不够远的突出问题,需要继续完善。

(一)职业教育社会认同感仍然不够强。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至今,特别是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质量越来越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召开时,对职业教育做出重要指示:“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部分中职学校办学多数随波逐流、特色不足。

目前,惠州中职学校存在强者更强、弱者亦弱的局面,强校品牌特色已经确立并不断推陈出新,弱校不思进取又得过且过,导致各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良莠不齐。我们深知,中职生生性好动,是一个教育管理应不断创新方可制约和引导的受教育群体,在学校接受技能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会直接影响中职学校学生的品行和能力,更会影响他们的前途和未来。

(三)高素质技能人才较为薄弱,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生就业质量差。

近年来,惠州为鼓励公办学校教师提升教师学历,制定学历提升方案,针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分别给予不同的补助标准,此举有利于鼓励教师提升高层次学历的积极性。但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引进仍然不足,特别是中职学校的“能工巧匠”更是少之又少。

(四)缺乏一所专门的“幼兒师范”中职学校。

目前,省内办得较好的幼儿师范学校由“江门幼师、湛江幼师”,湛江幼师目前已升格为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相比较而言,惠州几所大型的中职学校虽然专业门类多,涉及面广,同时也争取到了学前教育专业设置和招生权利,但是相比较其他兄弟市而言,我市在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方面确实处在劣势,无法彰显我市职业教育大市的地位。

四、惠州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一)多渠道、多种形式建立职业教育推广机制。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学宣传推广方式,有利于增强惠州百姓及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目前,随着政府主导的职业教育活动周的开展,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式和独特魅力深入人心,家长们纷纷动员孩子参观、咨询,期待着职业教育给予自己的家庭教育打开另一片天地。

鉴于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我市应拓宽渠道“浇灌”职业教育思想,把百姓对职业教育“枯萎”的思想培育起来,全方位展示职业教育风采。如印发“写给惠州市民的一封信”,加大力度在电视台、电台、报刊插播统一制定的职教宣传广告;加大力度在各重点领域多见职教宣传广告;举办以政府或者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职业教育访万家”等活动,营造浓郁的职业教育发展氛围,助力职业教育招生、办学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以有力的举措激发群力、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为不断解决中职学校教师职业倦怠、学生未来理想教育僵化、家校共融力度不够的局面。虽然前有政策激励,但面对目前中职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度略显无力。建议从制度上加大体现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如制定专门激励中职学校教师的政策,为提高中职学校教师担任班主任的积极性提供制度保障;制定以“沟通”、“协调”为基础的中职学校与家长共融机制,从制度上约束家长参与学生管理,从根本上摒弃中职学校教师“保姆”的角色,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目前国家取消了大部分职业资格证书,中职学校学生在所处的学级能考的职业资格证已经很少,有些专业的学生根本没有可靠的证书,这无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建议重新考虑部分专业的考证需求。因此,应加强学生未来理想教育,让学生学习有盼头,生活有目标,展现一名青年学生的青春绚烂。

(三)继续推进品牌德育模式创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要充分认识到中职学校对学生健全人格打造的重要性,敢于创建有别于传统,嵌入多样化活动载体的德育模式,让学生在多彩活动中学做人,在轻松的活动中体验人生。因此,惠州中职学校要多花心思在德育模式创新上,不拘泥于条条框框的校规校纪的宣传背诵,更需侧重于创建浓郁和谐的育人氛围。如工程技术学校“三合德育”模式自创建以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活动参与率前所未见;活动规模盛况空前,如该校飞扬艺术团多次勇夺省市舞蹈大赛、社团展演一等奖,该校技能节、社团艺术节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同时,应针对性地开展中职学校法制教育,开展职业教育法制宣传周,邀请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司法机关相关人员到校授课,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

(四)“招贤纳士”,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近年来,惠州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方案,大批量引进高学历如博士等人才,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制度支撑。在职业教育方面,商贸学校引进了数控模具等能工巧匠,工程技术学校引进了服务学校现代农业科研学科建设的农学博士。高端人才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品牌的打造、引领学校学科建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但是针对性方面仍感不足,特别是社会经验丰富、技能造诣深厚的高级技能人才仍然不够,无法满足各学校的发展。

可以牵头专门引进高级技能人才,通过各种丰厚优越的物质和精神条件,把一些“能工巧匠”引进惠州各中职学校,有力地带动惠州中职学校学科发展,真正把“工匠精神”揚起来,学校以中职学校为起点,永远传承下去,让志愿成为“大国工匠”的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从中职学校技能人才的“摇篮”中蜕变、成长。

(五)提升就业质量,切实推动校企共融。

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呈现出量大质低的局面,大批量的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或者为谋生走向一些“流水线”的岗位,就业能力和教育效果无法充分体现。

目前,惠州虽然在订单培养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子,如惠州市四季绿农产品有限公司与工程技术学校有着多年的校企合作经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四季绿公司会安排技术、管理人员到工程技术学校讲课,在这种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该校许多学生毕业后直接到四季绿公司工作,而且工作表现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上半年,工程技术学校与深圳(德国)骏马集团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

当然,类似于这样的订单培养形式并不多见,这源于校企之间的共融互通不够,无法实现校企间的深度契合。因此,如深入探究大面积推广订单培养模式,并在各个中职学校推广应用,该模式将改变以往中职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尴尬状况。

总之,在惠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下,惠州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已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相信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惠州的职业教育品牌定会不断被擦亮,各种新的机制和创新模式必将继续被兄弟院校学习效仿,惠州的职业教育定能为“世界手机之都”提供更多优质技能人才,更好地为惠州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让惠州的职业学校成为孕育“大国工匠”的基地。

参考文献:

[1]田兴,郑蔼娴.广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五合”战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4).

[2]马广水,徐红,王倩倩.“互联网+”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4).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德育技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