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将至》电影意象探析
2018-06-29胡瑾
胡瑾
摘 要: 本文选取影片《暴雪将至》中的工厂、筒子楼、大雨、暴雪等多重意象并对之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揭示影片的思想含义。指出电影《暴雪将至》的多重意象表现了人性的多义与复杂,同时展现出了个人与环境之间微妙的关系,进而揭示了影片导演董越对当时个体的生存处境与个体命运的关注。
关键词: 意象 时代 含义
电影《暴雪将至》是新锐导演董越的处女作,上映之初影片就受到了较多的争议,很多人认为影片晦涩难懂。笔者认为,只有深入地解读影片中的种种意象,才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影片。
“意象”这一词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首先出现在文学作品之中。在文学作品中,意象指为表现思想情感而创造的文学形象。在电影作品中,意象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既具有自身个别而外在的形象性,又具备普遍内在和形而上的抽象性,具备主观性的情感。在电影作品中形象是基础,创作者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诉诸某个形象就形成了意象。本文通过对意象的解读和深度挖掘,剖析影片的基调和创作者用意。
一、场域意象
《暴雪将至》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南方的一个工业小城。这座小城中有工厂,有筒子楼还有“小香港”。工厂和筒子楼是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的产物,是工人上班和生活的地方。“小香港”是影片中几个工厂的交汇地点,一条著名的生活街。通过对工厂和筒子楼还有“小香港”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场域意象的分析,可以从客观的环境角度分析人物的社会关系,从而对影片的内涵进行解读。
(一)工厂、筒子楼
工厂和筒子楼是当时特有的产物,在20世纪90年代一座工厂除了最重要的生产能力之外,还有生活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讲,进入工厂意味着生活得到了保障,地位和阶层都有所提高。筒子楼是一排排宿舍楼,是工人下班后生活的地方。通过对工厂和筒子楼这两个意象的分析,可以了解影片描述的时代背景,从而探究剧中悲剧产生的原因和人物的选择。
影片《暴雪将至》讲述的是1997年国企工厂的改革,改革意味着要裁掉很多吃穿住行被工厂包办的工人,工人下岗生活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导致了集体焦虑,也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杀人犯通过杀人宣泄自己的焦虑与欲望。剧中的老余是一个工厂保卫科的小干部,他积极配合警方调查想要能破格成为警察而真正进入体制内。然而工厂保卫科是个带来不了任何经济利益的部门,老余终究还是逃不了下岗的命运。生活和经济得不到基本的保障,徒弟和燕子的死亡,这些都让老余几乎绝望。于是老余抓来自己认为的凶手,尽情地宣泄着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失手杀了人导致了悲剧结局。关于筒子楼,剧中有一幕让笔者印象深刻。在工人居住的筒子楼内,下岗后的丈夫因为家庭琐事与妻子发生口角,暴怒之下杀死了妻子。连绵不断的雨加上杀人案件,让剧中的警察老张直呼“这是怎么了”?失去希望就会干出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二)“小香港”
影片中的“小香港”是工人们下班后少有的休闲娱乐场所,因为其非常繁华而被当地工人称为“小香港”。对“小香港”这一意象的解读得先从香港说起。1997年之前香港还没有回归祖国,在很多内地人心目中香港就是梦想的化身,去香港也就意味着梦想的开始。从某种程度来讲,影片中的“小香港”就是工人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剧中的燕子像很多人一样对香港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她想赶快攒钱和老余一起去香港,仿佛她整个生活的希望就在于此。后来老余在“小香港”租了个美发店铺用来利用燕子做自己办案的诱饵正是抓住了燕子的这一心理。
二、情境意象
电影美术注重通过真实的空间环境和富有民族文化情感特征的造型景物与电影叙事、人物情感相结合,通过电影影像获得“情景交融”的情景意象,以达到一种由“物意”到“心象”的境界。东京电影节选片人矢田部吉彦认为影片《暴雪将至》是一部非常具有跃动感的黑色电影,是一部属于中国的新黑色电影。笔者认为影片的黑色主要源于影片将黑色窒息的空间环境和对人性复杂的呈现相结合。黑色窒息的空间环境在于影片中连绵不断的雨还有两场雪,淅淅沥沥的小雨和暴雨贯穿整部影片,使得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冷。
(一)雨
淅淅沥沥的小雨与暴雨相交的自然环境使得人们异常烦躁与焦虑。收音机播放的天气预报和工厂的大喇叭无时无刻地提醒着工人们的处境。影片中最具有情绪渲染力的一场雨戏就是老余追逐嫌疑犯的过程,在追逐的过程中伴随着暴雨的倾盆而下,老余肆意地宣泄着暴力与欲望。值得强调的是在剧中雨量大小的不同也有一定的寓意,通常大雨伴随着的是人物不安和紧张的心理。在“小香港”街道上的小雨则是较为写实的,雨下个不停,烘托出人物内心的阴郁与烦闷。
(二)雪
在影片《暴雪将至》中,导演赋予了雪多层涵义。首先,雪指的是真实的天气,故事就是在即将下暴雪的冬天展开的。其次,雪指的是一种浪潮,一种风潮。最后,也是导演想表达的重点即雪模糊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这要从电影中仅有的两场雪景说起。第一场雪景是在1997年厂里的表彰大会上,老余作为优秀工人代表上台发言,在发言过程中由于设备出现了故障,棉花从天而降造成了“雪景”,在“雪景”中快要步入新世纪的老余发誓要活出精彩。然而在2008年老余重新回到工厂在和老工人聊天的过程中,却被告知1997年自己作为保卫科的工人根本就没有获得表彰。这让老余产生了怀疑,然而事情已经过去11年了,他无法判断过去的事情的真伪,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怀疑的态度。从这个角度讲,1997年的这场“雪景”充满了魔幻色彩,雪其实模糊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导演董越是这样阐述的:“你以往经历的一切都没发生过,但是这件事情又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去证实它,为了营造戏剧化的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怀疑,让当事人怀疑或者让观众怀疑。”第二场雪景是在2008年老余准备开始新的人生路程。天空中突然飘起了雪,公交车熄火导致无法发动,众人待在车上默默地端望着窗外的雪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下一站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何处。
三、色彩意象
电影的意象美学是对电影故事本身的延伸与深化,赋予了电影作品蕴含哲理和深意的灵魂。在电影《暴雪将至》中,色彩这一意象的表现功能经常被人们忽视。在影片中最常见的就是黑色和灰色色调,只有几处有一丝暖色,老余杀嫌犯时微弱的阳光和燕子身上穿的暖色毛衣。
(一)灰黑色调
整部电影统一的冷灰黑色调,彰显了作者个人化的视听语言,体现出了本片的质感。值得一提的是下雨天工人身上穿的雨衣都是黑色雨衣且款式相同,这一点呈现出工人们的同质化。他们穿着同样的工服,用着一样的黑色雨衣。集体主义和同质化逐渐瓦解,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崭露头角。喇叭里说的是关于他们命运的政策,他们听不懂。
(二)暖色
影片中少有的几处暖色,导演董越都做了精心的处理。大片的暖色出现在燕子的身上,是燕子所穿的毛衣。一方面,燕子作为女性,暖色毛衣可以体现出她的柔美与性感。另一方面,暖色是陽光,是充满希望的。燕子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虽然在小城里从事性服务工作,但是仍然对未来充满向往与憧憬。影片中还有一处暖色阳光出现在老余杀死嫌犯的现场。在多数影片中杀人现场应当是灰暗的甚至恐怖的,但是导演出其不意地选择出现一丝暖色。老余杀嫌犯的这场戏是发生在1997年的最后一件事情,老余杀嫌犯的过程是暴力释放欲望达成的过程。在最后一场戏中出现暖色意味着老余这个人物给自己的交代,同时意味着事件的结束和时间的终结。
通过对影片《暴雪将至》种种意象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小人物的心理与挣扎。作为新人导演董越的处女作是有特点的,但仍然存在着缺陷,比如前后叙事的逻辑断裂,以及叙事的阴暗基调。影片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导演应在今后的创作中反思、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安海,孙文宪.文学理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7).
[2]游飞.电影的形象与意象[J].现代传播,2010(06).
[3]宫林.论电影美术之“意象”与“造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5).
[4]郭茹.浅析电影意象美学[J].艺术科技,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