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修身路线与方法对高职生的借鉴意义

2018-06-29郭立年文小兵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路线大学

郭立年 文小兵

摘 要: 部分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修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缺乏修身的知识,不知如何修身。《大学》是儒学“入德之门”,其修身思想,尤其是修身的路线与方法对高职大学生修身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大学》 修身路线 路线 修身方法

《大学》是大人之学,其核心是修身,旨在教导王公贵族子弟秉持成己成人成物的价值取向,培养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成就政治领袖应具备的优良素质。其修身思想对高职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具有借鉴意义。

一、《大学》修身的目标和路线

1.修身目标:三纲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理想在于彰显光明的德行(明德,欧阳祯人教授认为是天生的“灵虚不昧”的良知良能),在于亲近、爱护百姓,教化其成为新民,在于实现完美的目标。明德是修己成己之事,亲民是安人成物之事;修己成己是安人成物的基础和前提,安人成物是修己成己的目标与理想,也是修己成己的延伸和验证;止于至善是修己安人即内圣外王人格的理想价值及最终实现。修己安人的人格理想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的不懈追求,也体现了实现自我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的统一,因而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人格基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是修身的总目标,而八条目则是实现总目标的步骤和次序即路线。

2.修身路线:八条目

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己的过程,是实现自身道德完善的过程,与明明德相对应;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安人的过程,与亲民相对应。修身是八条目的中枢环节。明明德和亲民的完美境界是止于至善。傅佩荣教授认为[1]:格物是分辨与己有关的人和事;致知是获得德行之知、善恶之知,形成明确的善、恶的概念;诚意是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用善核实自己的意念,做到不自欺;正心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使其不受情绪的影响,对的就准备做,错的就放弃;修身既包括内修于心又包括外修于行,做到知行合一;齐家是规范好自己的家庭,做到孝、弟、慈,然后推广到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修身的过程,是王阳明所谓“在事上磨”,在实践中砥砺德行。

二、《大学》修身的原则和方法

1.《大学》修身原则

(1)自主性原则

正如孔子所说的“为仁由己”一样,修身修己完全是自主的事情,不能由他人代替。那么人为什么要修身?修身的动力从哪里来?欧阳祯人认为[2]:格物就是通过巫术来算命,从而知道天人之际的自己、他人,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势,进而知道吉凶祸福;致知就是要知道天命,“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明白了这个人之为人的大本大源问题,也就解决了修身的必要性和动力问题。

(2)持续性原则

修身是人一生的事情,只有不断为善去恶,去除外物对明德的遮蔽,彰显美好德行,才能不断趋向至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修身必须日日为之,浅尝辄止只能半途而废。“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论语·宪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成就理想人格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必须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3)内外兼修原则

从八条目看,格物、致知一般认为属于认知的层面,了解人之为人的责任与使命;诚意、正心属于反思的层面,是“内求诸己”,不断检查、修正不善的意念和心思;修身则既包括内求又包括外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以外修为主,是自律践履的层面。内修和外修是本与末的关系:内修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否则就没有多大意义;没有内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没有基础和依托。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内外兼修。

2.《大学》修身方法

(1)博学笃志

志不立而事不成。《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康有为说:“不鉴古今中外,则不知何者为宜……不遍考诸子各教,是非得失,则不知圣教。盖物多连贯而成者,不博览群书,不能明一义。”(《孟子微》卷六《贵耻第十四》)坚定的志向往往建立对理想目标的追求上;没有博学笃志,修身就会后劲乏力、难以为继。

(2)慎独

慎独就是独处时要特别谨慎。它是一种道德德行,具有真诚性、自觉性和实践性,主要靠自己在生活中养成。首先要做到诚其意,毋自欺,心存道德敬畏,这是实现慎独的心理基础和根本;其次要有高度的道德自律,自觉以善的标准和道德规范核实、落实自己的意念和反思调整自己的心思,固执择善而从,这是实现慎独的保障;另外,慎独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称之为有效。慎独是德行修养的关键,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离不开慎独的功夫。

(3)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虽然在《大学》中是居上位者衡度言行规矩的方法,意即以己之心度人,换位思考,起表率作用,但是在今日处理职场乃至日常人际关系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絜矩之道是外王之道,是由修身达到治国平天下的重要途径,但其本质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

三、《大学》对高职大学生修身的借鉴意义

1.修身为本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修身的认识

部分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不高,与他们对修身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读高职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以便将来找到更好的工作,至于道德修养则是次要的,甚至根本不重要的事情。由此可见,当务之急是提高他们对修身的认识。

《大学》云:“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修身是人之根本。如果这个根本混乱了,要治理好家庭、国家、天下那是不可能的。如果对根本不在乎,却对末节很重视,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十八大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这些思想能让高职大学生意识到修身是人之为人的责任,是時代赋予的使命,是读大学的根本目的,从而修正将道德修养放在无关紧要地位的错误观念。

“德者,才之帅也”。品德是才干的统帅,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没有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专业技能的培养就缺少动力支撑,难以达到精益求精的境界。良好的道德修养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提高情商、逆商和幸福指数的关键因素,是综合素质的核心。有关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录用高职毕业生时最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必须使高职大学生明白,只有提高道德修养,才能学好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实现生命的社会价值和人生幸福。

2.《大学》修身路线、原则与方法可资大学生借鉴

部分高职大学生道德素养不高,与他们掌握的修身知识不够有很大关系。他们没有明晰的修身路线,不知晓修身的原则与方法。因此,应引导他们借鉴《大学》的修身之道指导自己的修身实践。

一是明确清晰修身路线。《大学》修身路线,简单地说,就是由内修成己到外修安人成物,或者说从认知到反思到实践。格物致知的目的是获得理智德行,可以通过老师传授伦理道德、法律知识,学生主动学习国学经典等途径实现;诚意、正心的目的是获得道德德行,主要靠学生用道德规范检查意念和心思、反思自身言行等途径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高职大学生来说,就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修身,在历练中提高道德素养。

二是掌握修身的原则与方法。高职大学生对科学的修身方法知之甚少,且主动性和持续性不够。因此,要以“三纲领”为目标,引导他们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之中,用立志培养修身的主动性和持之以恒的顽强毅力;要引导他们掌握修身方法并付诸实践,一方面鼓励其通过写日记等形式加强自我修炼,另一方面适时采用主题研讨会等形式,让他们畅谈慎独的感受,与同学分享“自慊”、内心无憾的体会,强化修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尤其要针对其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在教学实习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中,有意识地运用絜矩之道处理职场关系,逐步养成自觉修身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傅佩荣.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5-15.

[2]欧阳祯人.论《大学》《中庸》的天人关系[J].中国文化研究,2015(春):12-20.

猜你喜欢

路线大学
《大学》征稿简则
《大学》
美食新路线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最优路线
『原路返回』找路线
午睡里也有大学问
画路线
找路线
找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