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的出路

2018-06-29官卫星舒海燕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师范综合性

官卫星 舒海燕

摘 要: 2015年,国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制度,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师范教育面临挑战,也使地方师范院校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应从师范性、综合性、地方性等三个方面考虑应对策略。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国考 地方师范院校 出路

2015年,國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证全国统考制度,师范生和非师范生都必须参加教师资格证国考,通过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师范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使地方师范院校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之路。笔者认为,在当前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应立足发展现状,从师范性、综合性、地方性等三个方面考虑应对策略。

一、师范性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依旧是师范院校的立足之本,也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本质属性。地方高师院校必须把教师教育作为最鲜明的办学特色,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凸显师范性。具体如下:

(一)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如何设置关系到地方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作为地方师范院校,课程设置应突出“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因为教育类课程是师范院校特色之所在,也是培养师范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因而,地方师范院校应结合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要求,按照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四大模块,重新构建高师课程体系。一是按照少而精、博而通的原则,整合学科专业课程,压缩其学时,用以增加教育类课程的总学时数。二是夯实通识教育课程,增开素质类课程,构建德育类课程、工具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三位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新模式。三是增加教育专业课程,增加诸如教学名师教学设计品读课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工作艺术等课程。四是强化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可采取教育见习、顶岗实习、教育调查、教学观摩、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等多种形式,以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培养模式应凸显师范性

为强化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师范性”之特色。下面笔者以我校为例谈谈如何改革培养模式,凸显师范性。

我校是一所专科院校,对师范类专业学生非常好地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前面“2”年:优化基础课程,淡化专业课程,增设教师教育类课程,强化教育实践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并改进教学方法,加大学生实践机会。我校教师改变了传统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用合作教学、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实践机会,真正促进学生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发展。

2.第一个“0.5”:实行“一、二、三”培养模式。一是培训。安排3个月的教育实践类课程,围绕着备课、上课、说课“三课”技能在校内进行教学技能培训,完成教育实习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通过教学技能培训,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一写(编写教案)、二说(说课)、三讲(讲课)、四考(教师招考)”。另一方面促进教师参与小学教学研究与校本教材开发,加强内涵建设。二是考核。对学生进行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说课、模拟上课四项教学技能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参加后面的集中教育实习。三是实习。考核结束后,进行一个月的集中教育实习,完成“三个一”:(1)上好一堂汇报课;(2)组织一堂主题班会课;(3)撰写一份调查报告。

3.第二个“0.5”: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突出了岗位的“全程性”,体现了技能的“锻炼性”,实现了服务的“双向性”。很好地提升了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推动了高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对接。同时,我校教务处设有顶岗实习网络管理系统,并通过这一系统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管理与指导,有效地促进了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

(三)课外活动应拓展师范性

要强化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教育实习等综合训练,特别是需要“课外”大量时间的训练与丰富的活动的参与和锻炼。因而,地方师范院校应该围绕“师范性”进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一是常规训练活动。如 “每日一练”活动(指三字一话)、晨读时间的“主题会话”活动等。二是技能竞赛活动。为了强化学生训练,地方师范院校可开展学生技能展示与竞赛活动,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发展。三是师范特色的主题活动。地方师范院校可以有计划、分阶段地安排一些主题活动,既要让学生走出去——定期下中小学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中小学课堂的真实氛围,了解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又要能够请进来——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来校讲学,使学生能够学到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及时吸收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前沿理论。

二、综合性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发展策略,走一条综合性、多元化的发展之路,是解决地方师范院校出路的有效途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办学目标的综合性。办学目标的综合性体现在学校办学目标和教师教育办学目标的综合性。地方师范院校的办学目标要从以往培养单一的基础教育师资到培养基础教育师资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办学目标的改革要从过去单一的职前教育,向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方向发展。二是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地方师范院校应改革相对单一的学科体系,形成以基础学科为依托,以应用学科为重点,以教育学科为特色的多学科综合性协调发展的格局。在学科建设中,地方师范院校要结合自身综合性发展模式,围绕重点学科,通过与其他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融合与集成,倾力打造富有竞争力的学科群,推动学校的综合性发展。在专业建设上,还需要强化其交叉性和综合性,我们可以在师范类专业基础上开设非师范类专业,如在地理和历史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旅游专业;在生物专业的基础上发展生物工程、生命科学等专业;在化学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材料化学、应用化学等专业;在中文专业的基础上开设秘书专业、新闻专业、对外汉语专业等,这些非师范类专业的开设既拓宽了学校生存的空间,增强了办学活力,又推动了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三是课程体系的综合性。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途径,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地方师范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趋势就是“综合性”,要求课程设置必须适应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一体化趋势,又要考虑课程综合性改革的现实需要,通过协调好课程内容与社会需要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课程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实现课程的“综合性”。四是培养模式的综合性。随着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地方师范院校单一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需要构建一种综合性、多元化的培养模式,这也是地方师范院校综合性改革的发展趋势。如前面所述的我校“2+0.5+0.5”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既体现了“师范性”,又凸显了“综合性”,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地方性

在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要想解决自己面临的困境,就必须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对于地方师范院校来说,要形成特色和优势,就必须围绕“地方性”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因为“地方性”是其突出的特性之一。

奥斯汀大学校长福克纳曾说:“大学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帮助所在地区解决社会问题是大学不容推卸的责任。大学必须研究当地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方面,这些情况既紧迫又容易察觉,把握好脉方能更贴切地为地方服务。”服务于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应该是地方师范院校的主要职能,也是其获得生存基础、增强办学活力、实现自我价值的保证。地方师范院校必须改变无视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单一封闭的办学模式,依据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办学方向,规划学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

学科与专业建设最能体现一所学校的“地方性”。地方师范院校在学科与专业建设方面,要牢固树立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思想,以地方人才培养、经济社会发展為出发点,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特征及社会文化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学科建设,确定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充分体现“地方性”。学科与专业有了“地方性”,地方师范院校才会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地方师范大学分属区域管辖,在办学特色的培育与发展过程中需依靠区域经济,并参与到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高校应通过人才培养和知识的传递,打破自身的封闭状态,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地方师范院校只有与所在区域发展紧密联系,在促进区域发展的同时带动自身的发展。地方师范院校在构建学科体系时应注意办学特色的发展性,保持学科与专业和区域紧密联系,设置体现区域特色的专业,提升专业的比较优势。如安庆师范大学立足安庆,充分挖掘当地黄梅戏这一文化资源,开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本科专业黄梅戏,满足了当地文化的需求,带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刚.地方高校特色访谈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2]郜锦强.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3]李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贺祖斌.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在转型中的困惑和对策[J].教师教育研究,2009(9).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师范综合性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模糊PID在离合器综合性能实验台中的应用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浅析师范院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应用转型期师范院校大学生的心理调适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