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心理视角解读中国新兴节日文化现象

2018-06-29卢金王蓓向映梅何慧兰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文化心理

卢金 王蓓 向映梅 何慧兰

摘 要: 近年来,一批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如“女生节”、“光棍节”等日趋发展。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文化现象,本文通过对其兴起成因、节日仪式等进行分析,剖析节日背后人们的文化心理,总结新兴节日的优缺点,趋利避害,旨在引导新兴节日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节日文化建设。

关键词: 新兴节日 文化现象 兴起成因 节日仪式 文化心理

节日是我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东方与西方的碰撞,不仅推动着传统节日与时俱进,更产生了许多富有特殊意义的新颖文化,其中包括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文化,典型代表有3.7的女生节、3.14的派节、5.20的“我爱你”、7.7的情人节、8.18的八卦节、10.10的萌节、10.11的萝莉节、11.11的光棍节等。它们既有别于传统节日,又富有中国特色,为中国社会所独有。这些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在中国年轻人的文化生活圈中十分流行,尤以职场青年和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群体。

一种新兴节日的产生,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文将借助广泛的社会调查和相关资料对这些新兴节日产生的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探索社会文化背后人们的文化心理,从文化心理的视角对这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文化现象进行解读。

一、新兴节日之兴起成因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大潮流中,一种事物的兴起与流行离不开两类因素,一种是主观因素人的影响,另一种是客观因素技术的推动。对于探究富有中國特色新兴节日的社会起源问题,我们可以归根于这两类:一是青年群体的热捧鼓吹。“英国的伯明翰学派曾提出青年亚文化现象理论,是指青年人通过人格化和另类的符号对主导文化进行挑战从而建立认同的附属性文化方式”[1]。伯明翰学派认为大部分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是寻求刺激、自治、认同和自由,为自身的存在创造自己的意义符号。这种文化现象的产生正是源于社会结构矛盾、阶级问题及相应的文化矛盾,目的是解决主流文化中仍然存在的阶层矛盾问题。中国新兴节日的产生正是受这种因素的影响,以解决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文化代沟问题,从而决定青年人是庆祝新兴节日的主力军,使新兴文化节日带有青年趣味文化的色彩,如“3.7女生节”,这是专门为年轻女性而兴起的一个节日,旨在呼吁社会大众多多关爱、关心身边的年轻女性。与“3.8妇女节”相比,“3.7女生节”在庆祝方式上面更多地引入了许多年轻的元素,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当今这个不喜爱谈论自己年龄的社会风气下,“女生节”比“妇女节”更容易受到女性的热捧,使得女性在过节过程中能够享受属于自己青春的快乐。

二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中国新兴节日的发展取决于几年来中国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取得兴起之快、传播之猛、效果之佳的成效。2017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大陆网民规模已达到7.31亿人。同时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约占数据89%的人对中国新兴节日有过浅显了解,而且了解途径以网络媒介为主。此外,一些新兴节日借助网络电商的发展达到了全民皆知的境界,如11.11的光棍节。电商们抓住单身男女在光棍节这天产生的寂寞情绪,借网上购物为其提供排遣情绪的途径,在各大社交购物平台大肆推广光棍节。电商们的这一行为不仅向单身男女传递了寂寞情绪,还间接促进了光棍节的传播。

二、新兴节日之节日仪式

任何一种节日仪式就其本身来说,是为了纪念、庆祝或者表达某种情感。无论什么样的节日,都有属于自己特立独行的节日庆祝方式。在中国新兴节日中,如3.7女生节,为女生们举办庆祝活动;3.14派节,举行集会,一起讨论有关π的话题,吃以馅饼(馅饼英文发音pie与π相同)为主的美食;5.20“我爱你”节,网友们在网上进行相互表白;8.18八卦节,网友们在网络论坛进行饶舌等活动;10.11萝莉节,以“快祝你身边的萝莉‘节日快乐”为主题举行活动;11月11日光棍节,举办单身聚会,疯狂购物等。总的来说,这些新兴节日的庆祝活动都表现为节日内容极其丰富,活动对象极其广泛。

我们从这些新兴节日的社会成因和庆祝方式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新兴节日依旧属于一种社会性节日,人们在这类节日中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和社会性现象,并不像西方节日和传统文化一般,将节日与宗教神话相互联系。如3.7女生节、10.11萝莉节的庆祝方式均以关爱和赞美年轻女性为庆祝核心。

从文化内涵来看,中国的新兴节日与中西方传统节日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中国新兴节日中体现出来的节日行为和节日现象,并不是与庆祝个体的生存和生死联系在一起,从而不具有很强的严肃性、神秘性和规范性,带有很强的快餐式文化色彩。但是新兴节日通过上述一些独特的庆祝方式,丰富了人们的节日文化生活,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即使这些节日文化活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极其有限,但其中展现出来的社会文化新潮却大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些新兴节日仪式的生活化使得这种文化现象更具有娱乐性和社会交际功能。年轻人通过在11.11光棍节等新兴节日举办聚会,在宣泄情感、释放生活压力的同时实现交朋友等社会交际功能。

三、年轻群体过节背后的文化心理

一个人的文化心理是其自身精神的真实体现,这种心理与客体接受的文化教育息息相关。反映在客体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等各个方面,庆祝一种节日现象正是这种文化心理推动的结果。随着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不断产生与成长,在体现新时代中国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同时,隐约向我们透露年轻人过这种新兴节日背后的文化心理。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年轻人的这种文化心理有着很明显的特征,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体意识强烈,尤其是女性意识。庆祝新兴节日的群体以青年群体为主,尤其是在职青年和在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个体意识。庆祝活动以个体为主,有着强烈的自发意识,庆祝方式多种多样,不同于中西方的传统节日。其中女生节就是典型代表,随着妇女节得到国内公民的认可,中国妇女的社会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为人所知,但女性意识仍然存在空白。女生节的确定和发展体现出了当前社会对年轻女性的关爱、尊重意识不断增强。

第二,强调个人情感回归,注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和传统节日相比,现代新生节日重视个人价值和述求的表达,具体体现在‘个人情感的回归”[2]。在庆祝节日过程中重视个人情感的流露,贴近生活,相比传统文化具有更强的娱乐性。比如8.18的八卦节,参与者可以在论坛等自由地沟通交流,抒发个人情感;11.11的光棍节,人们通过参加单身聚会和疯狂购物发泄内心对单身的不满或庆祝。

第三,求变创新,强调特征与差异,提倡新颖、独特的风格。在富有中国特色新型节日的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些新兴节日最能体现出中国特色的是节日的产生大多数采用了汉字的谐音创造法,比如5.20“我爱你”节,8.18的八卦节等。在新兴节日的庆祝方式上更是多种多样,极大地展现出了属于中国的“草根智慧”。

四、对新兴节日文化现象未来发展的思考

新兴节日在茁壮成长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由于产生时间晚、传播速度快、文化积淀少等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没有凝固成一套完整的价值文化象征符号系统。相比传统文化,如端午的赛龙舟、除夕的守岁等,新兴节日缺少某种强有力的、独特的价值吸引力,也没有深刻的、本质的、具有世界观性质的文化内涵,带有很强的快餐式文化色彩。另一方面,许多人认为这种草根智慧与商业活动相结合的“造节运动”,节日庆祝中精神食粮的缺乏,我们不必过于关心它的实际价值取向。但既然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着娱乐性和社会交际功能等积极功能,如果能对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化弊为利,那么对社会发展将会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

首先,作为一种年轻人解压的生活通道,我们在庆祝新兴节日的方式上,除了进行聚会和狂欢等低端方式外,还可以为其引入文化内涵。比如引进少数民族唱山歌,吟诗作赋等健康积极的形式,激发年轻人对诗赋创作、音乐创作的自发意识,在增加新兴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使参与者的知识和文化涵养得到提升。

其次,通过政府的干预对节日经济进行调控。目前一些新兴节日的产生往往伴随着商业活动的炒作,如11.11的光棍節最明显。商家通过将电商与光棍节相结合,缔造了电子商务企业的神话,但同时暴露出了诚信问题、退税漏税等极端问题。随着新兴节日的发展、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我们需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努力营造健康消费、科学消费的社会氛围。

最后,规范节日文化,倡导节日文明。“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自由性,在虚拟世界里人们更容易违背道德准则,极大地刺激人们的原始、底层欲望”[3]。因此,我们急需提倡文明上网,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

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潮流中,通过探讨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兴节日的社会成因、仪式特征、文化心理等,趋利避害,形成传统节日与新兴节日良好互动的节日文化格局,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同时,传统节日应借鉴新兴节日的优势,进一步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促使我国传统节日生生不息地稳定发展,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胡疆峰.从“世代模式”到“结构模式”——论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方白玲,方媛.浅析光棍节产生的原因和时代特点[J].科教导刊,2012(8).

[3]张九海,高嘉.网络新兴节日发展评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9(9).

猜你喜欢

文化心理
论路遥笔下人物的别样人生
当代汉语亲属称谓词缀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