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教材中审丑风格文本浅析

2018-06-29冯霜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育

冯霜

摘 要: “美育”包括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两个维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需要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审丑风格文本,运用文本细读法、多元解读法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审丑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本质、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审美能力,从而健全学生人格,成为一个具有“真善美”的全面发展的人。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材 美育 审丑教育 审丑文本

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首次系统阐述“美育”之价值与功用。后在1912年,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提出著名的“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强调“美育”。王国维和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理论为“美育”在中国教育界的探索与发展奠基。而今,新课标提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可见,“美育”一直以来备受中国教育界的关注。

纵观近30年,大多数人认为“美育”仅限于审美教育,忽略另一重要维度——审丑教育。在一定程度也与我国“丑学”发展较慢有关。20世纪80年代以后,“丑学”和审丑价值才逐渐在美学界得到关注与认可,进而在教育界引起人们的注意,大多数论文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

此外,随着审丑风格文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增多,许多学者与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审丑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在后喻文化时代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审丑教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审丑风格文本在语文教材中的地位

审丑教育,杨云萍从审美教育的反向进行定义,认为“审丑教育就是通过揭示艺术、社会、自然、人类自身中丑的元素,刺激人的心灵,培养包容与批判性的情感倾向的教育”。

笔者认为“审丑教育”是通过审丑进行美的一种教育,是一种间接的审美教育。也就是通过让学生对自然、生活、艺术中的丑形象、丑事物的审视、鉴赏与判断,塑造学生完全人格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与广义的审美应该包括审丑一样,广义上的美育包含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两个维度。因为审丑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对丑的批判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丑教育,一定脱离不了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丑风格文本。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去除一些政治色彩浓重的选文和一味粉饰现实的伪浪漫主义作品,增加了经典名著的分量,增添了部分现代主义文艺作品,并保留了大量批判现实主义作品。虽然在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上做了一定的增删工作,但是审丑风格文本在教材中所占比例还是较大的。

以高中语文人教版为例,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偏向审丑的选文有18篇,分别为第一册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第二册的《氓》、《采薇》,第三册的《祝福》、《登高》、《马嵬》(其二),第四册的《窦娥冤》、《雷雨》(节选)、《哈姆雷特》(节选)、《苏武传》、《雨霖铃》、《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第五册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所占比率超过高中必修教材选文的四分之一。

此外,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关于推荐学生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作品是具有审丑倾向的,如曹雪芹的《红楼梦》,通过对四大家族兴衰史的叙写,揭露黑暗的社会、丑陋的人性及存在之虚无的悲剧。再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通过描写一群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揭露了当时腐败的社会风气。此外,还有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雨果的《悲惨世界》,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鲁迅的《呐喊》、《彷徨》等,教师均可借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审丑教育。

通过以上对于高中语文审丑风格文本的分析和例举,我们可以看到审丑风格文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是比较重要的。即使经历过多次增删,仍旧有相当一部分审丑倾向的文本被保留在中学教材中,典型的如鲁迅系列作品,虽经多次质疑,但其文章仍被留存。因此,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此类文本时,解读是否合理,讲授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二、審丑风格文本的意义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其中在“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完全之人格的关键所在。

显然,要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审美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那么无疑是不够的,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审美疲劳,教师需在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感、心理结构等特点的基础上,借助审丑风格文本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审丑教育,予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自觉地带着更新鲜敏锐的感觉朝着美上升,成为一个具有真善美的人。

(一)审丑教育以丑导真,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本质。

在社会生活中,美与丑两者相互依存,对立统一,这给身心发展尚未完全的中学生带来一定的认知困难。过去语文课堂中,教师一般不太注重审丑教育,因此,部分学生对美的背后潜藏的丑恶事物缺乏正确认知,更缺乏警惕与抵御能力。

朱光潜在《谈文学》中指出:“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向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另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超脱。”可见文学作品犹如一面明镜映射社会真实的种种现象。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审丑风格文本也不例外,它往往通过塑造一些丑形象,生动形象地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习俗和生活风尚,对社会现实进行深刻揭露与批判,达到以丑导真的效果。

例如鲁迅的《祝福》,通过对祥林嫂入木三分的肖像刻画,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从而揭露当时封建礼教吃人的社会本质。再如从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认识到十九世纪俄国沙皇专制制度的可憎可恶,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学生可以体会纳粹集中营惨无人道的残忍暴行……这些审丑风格文本不仅塑造了丑的人性、丑的环境,还让学生认识到了当时丑恶的社会本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对社会的黑暗面有所认识,学生对“丑”的本质了解得越深入,解析得越全面,就会愈发英勇地与丑的事物进行抗争,且愈发珍惜并创造美的事物。

(二)審丑教育以丑导善,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中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由于涉世未深,一些中学生对人生的理性价值、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等人生重大问题认识比较模糊,在一些美丑、善恶问题上辨认不清。有些教师甚至形容现在的一些中学生“四缺四不缺”:不缺钱,缺志气;不缺物,缺精神;不缺愿望,缺实干;不缺享受,缺创造。这应引起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新课标指出:“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

语文学科需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规划人生。审丑风格文本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与讽刺性,以丑导善,有助于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使学生“认清事物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这无疑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教育反思价值。

在教授审丑风格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评析丑形象,做到以丑导善。如通过分析《窦娥冤》中是非不分的官吏桃杌太守、横行霸道的流氓无赖张驴儿、《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孤僻多疑、胆小保守的别里科夫等丑形象,激发学生的愤怒和憎恶,教师应适时引导,将学生对“丑”的愤憎转化为对美的热爱,对丑的人性的否定,即意味着对善的人性的肯定,从而使学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应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德行与顽强拼搏的精神,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树立正确的美丑观,正确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构建健全之人格。

(三)审丑教育以丑导美,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念的重要途径,但是,若一味强调美,忽视丑,学生的审美情趣将会是畸形单一的。正如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所言:“人的觉醒是在旧传统、旧观念、旧价值、旧风气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即换个角度看世界,往往有助于看清事物的本质。联系语文教育来看,在对学生进行审美的正面教育的同时,以反面教材即“审丑风格文本”进行教育,会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与审美能力。

审丑风格文本中的丑形象,往往比正面的美形象更令人印象深刻,更能激发出人的美感与快感,从而产生奇特而持久的艺术魅力。正如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指出的:“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这是因为学生在习惯了正面形象的审美教育后,久而久之便会失去新鲜感,产生审美疲劳。但是,如果同时对学生进行审丑教育,利用语文审丑风格文本中病态、变形、残缺的丑形象刺激学生的感官,从丑形象的陌生感中得到审美的满足,从而正确辨析美丑善恶,提高审美能力。

如契诃夫、巴尔扎克以讽刺笔法刻画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与荒诞的行为举止,再如鲁迅、冯梦龙于不动声色中强烈批判的冷静叙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审丑风格文本进行审丑教育,并学会鉴赏作家在塑造丑形象的不同笔法与风格,通过阅读与鉴赏,以丑导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认知力、理解力与判断力,达到丰富阅读面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审丑风格文本的施教方法

成功的语文审丑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美丑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使学生成为具有“真善美”的人。如何合理利用审丑风格文本对学生进行审丑教育,是语文教师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结合语文教学特点,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可试行的施教方法。

(一)文本细读法。

文本细读原是文学批评的一种方法,后在教学中被孙绍振先生所推崇。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细读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细节描写等,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即孙绍振先生强调的回归文本,“还原”文本。文本细读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丑的辨别力和感受力。当然审丑教育中的文本细读法不是精细地分析所有文本内容,而是有所侧重地进行细读分析,从而实现审丑教育的既定目标。

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的描写,王熙凤在这一章节里是一个形美神丑的女性形象,作者在遣词造句上善于留白,如“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王夫人为何笑而不语,文中并没有交代,需要我们自己体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深意,从前文寻找答案进行文本细读,引导学生体会出王熙凤八面玲珑,善于察言观色、讨好献媚的性格特点。

(二)多元解读法。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丑形象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性格复杂,因此解读艺术丑角时,应注重分析人物多元的性格特征,避免单一化、脸谱化的解读。相应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教师不能盲目照搬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而应当独立思索、认真解读。以《雷雨》中的周朴园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探讨周朴园的多元形象——专制蛮横而又守理守情。周朴园固然非善人,但也非十恶不赦的恶人,他的悲剧归根到底是时代的悲剧。教师在教学时应努力让学生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审丑风格文本的丰富内涵。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丑形象的独特魅力,如提供文本的背景资料,教授丑形象的分析方法等,力争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中人物进行对话,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

最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合理个性化解读,避免曲解、误解甚至乱解现象发生,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在对审丑风格文本的阅读鉴赏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结合具体语境及文本的前提下进行多元解读,对于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如若不存在非常大的偏颇(如曲解、乱解等),教师应表示尊重与赞赏,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审美个性。

除以上两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读写结合法,如以审丑风格文本为范本进行仿写,或者联系生活对审丑风格文本进行改写。教师还可以建设各类语文学习共同体,如文学社团、读书会等,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如《悲惨世界》、《儒林外史》等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结合自身经历,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体会。既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又能让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生活,提高学生对现实美丑的鉴赏与批判能力。

总之,美育包括审美教育和审丑教育两个维度。审丑风格文本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却未受重视,中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由于涉世未深,审丑教育与审美教育两者都不可偏颇。只有将“丑”作为审美范畴,才能真正体会到美的深刻内涵,只有在审美的指导下注重审丑,“化丑为美”,通过文学作品欣赏“丑”,解析“丑”,才能使学生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要想践行此目标,中学语文教师须将审美教育与审丑教育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美丑观,实现美与丑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杨云萍.审美与审丑之和谐美育[J].求索,2012(07):221-222+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周来祥.辩证和谐美学与审丑教育[J].文艺研究,2003(04):26-29.

[4]章小学.中学文学作品中的审丑教育[J].知识窗(教师版),2013(10):45.

[5]田国丽.记重庆市二十九中的语文审丑教育[J].语文建设,2013(22):77-80.

[6]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09(08):04-08.

猜你喜欢

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