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英译问题刍议

2018-06-29代芳芳

文教资料 2018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中国戏曲翻译

代芳芳

摘 要: 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戏曲的传播和翻译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归纳了中国戏曲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翻译的文化对等和跨文化传播策略的角度对戏曲的英译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中国戏曲翻译应注意的问题和戏曲跨文化传播的建议。

关键词: 中国戏曲 跨文化传播 翻译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其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无论从内容还是表现形式看,中国戏曲都可以称为中国文化的缩影。中国戏曲传达了华夏儿女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描述了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我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随着中国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迫切需要将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弘扬光大。中国戏曲这一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形式已经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和跨文化传播逐渐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戏曲的传播和翻译遇到了一些困难。笔者认为调查中国戏曲翻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中国戏曲更好地翻译和传播,因此从翻译和跨文化传播结合的角度进行戏曲的英译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一、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

近年来,世界许多国家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中国戏曲的译本被许多人认识和接受。事实上,中国戏曲的译本传播到海外可以追溯到历史上十七世纪五六十年代,如英国人珀西(Thomas Percy)翻译了作品《好逑传》,并且传播到海外。早期中国戏曲的翻译和传播在数量上很少,但到十九世纪后期关于我国戏曲的翻译和研究的作品大大增多,例如英国人约翰·法兰西斯·戴维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英译了我国的戏曲《老生儿》;阿灵顿(L.C.Arlington)对中国戏曲的历史进行了探究,出版了《自古至今的中国戏剧》;英国学者杜威廉(Dolby William)的《中国戏剧史》等。美国学者Wichmann回顾了京剧的翻译和演出工作,在论文《在国外演出京剧的翻译与导演工作》中讨论了戏曲文本的翻译应当考虑演出的功能。中国学者杨宪益、戴乃迭、汪榕培等翻译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作品《桃花扇》、《牡丹亭》、《长生殿》等。国外学者对中国戏剧的观感和评价值得我们分析和探讨,这些资料可以使我们了解海外人士对中国戏曲更真实的看法,有针对性地在戏曲翻译和传播中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中国戏曲是具有民族特点的艺术形式,不仅关乎文学,其表演还包含了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不同艺术形式,它不同于西方的悲喜剧和印度的梵剧。中国戏曲的跨文化传播可以让海外人士从中国的文学、音乐、美术、诗歌、舞蹈和历史等方面了解和认识中国。随着中国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对中国戏曲艺术与戏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戏曲艺术的弘扬和跨文化传播不仅是我国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是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需要。

然而,我们在世界许多国家看到文化交流活动中戏曲传播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翻译中遇到的众多困难和问题使戏曲作品的内容和特色不能真实地传递给海外观众。笔者对戏曲翻译实践中遇到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希望为我国的戏曲翻译和跨文化传播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中国戏曲翻译面临的问题

1.缺乏规范与统一

目前翻译界对戏曲的翻译并没有固定的译法,但戏曲翻译需要一定的规范与统一。许多著名的戏曲文本从剧目到主要人物都有众多的翻译方法,有时不免令人混淆。例如对《红楼梦》的翻译,剧目被译成:A Dream in Red Mansions, The Story of the Stone, Stone Story,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等等。《西厢记 》被翻译成不同的版本,如The Romance of Western Bower,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The west chamber等。对于戏曲中主要角色人物的翻译,很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提议根据人物重要性区别翻译,用拼音翻译主要人物,用汉语称谓翻译次要角色。但有学者指出这样不合理,因为汉语拼音可能造成同音字无法区别,应当统一使用意译的翻译策略。随后有学者指出意译有时非常烦琐,不够简练,在翻译人物名字时并不适用。

笔者认为,尽管不同的翻译策略可以为观众或读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但对戏曲曲目的翻译和戏曲主要人物的翻译,缺乏权威机构的认定和统一,特别是在戏曲跨文化交际中,这些规范与统一确实是非常必要的。

2.文化缺省现象

由于语言文字的差異,戏曲翻译中有不可避免的文化缺省现象。汉语文字意义深刻,内涵丰富,许多中文词汇在英语中缺少对应的词汇,这给戏曲翻译带来了困难。特别是戏曲作品中包含的成语、术语、文言非常多,在英语中根本不存在相应的词汇,例如戏曲里的术语“生”、“旦”、“净”、“末”、“丑”、“杂”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汇,用拼音难以说明其意义,所以还要附上说明,但这样缺少汉语语言的民族特色。另外,还存在文化图式相异现象,原作者和译者所处文化环境不同,语言不同,理解上有很大差异,最终造成翻译误导。

3.综合性翻译人才的缺乏

我国的戏曲剧团在翻译作品时基本都靠外来翻译人员,学习语言翻译的专业人员不能深入了解戏曲的表演需求。在戏曲翻译中,我们不仅需要翻译人员具有较好的汉语和外语语言功底,还需要对传统戏曲有深刻的了解,这样才能使译作保留艺术韵味和意境,但事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目前我们在翻译方向的人才培养上,缺乏语言和艺术相关联的英语专业,戏曲翻译人才非常缺乏。大多数翻译人员都是为政治外交、商务交往等服务,并不能真正了解戏曲知识,理解唱词,把握表演的需要,很难准确地翻译出传统戏曲作品的本来面目。

三、中国戏曲跨文化传播和翻译的建议

1.戏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回顾语言学者们对于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其所遵循的翻译原则是文化对等。语言是文化的反映,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决定了文化对等在翻译中至关重要。不同的文化在各自的语言中是相对独立的,这使得戏曲译文很难再现原著与汉语文化的特点,需要我们在翻译中强调文化的因素。传统观点认为,翻译的重点在于语言转换。事实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文化的阐释。

具体到戏曲翻译文化对等是指达到海外读者和观众对戏曲译文的感受与中国读者和观众的感受相同,同时译文也要忠于原文。张全在《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文化词汇的翻译》一文中提出,翻译应当考虑词汇的价值,包括词汇的语义价值和语用价值。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当在语用的等值转换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语义的对等。美国翻译家韦努蒂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是指采取目的语人群熟悉的词汇、句式等语言表现形式翻译作品,侧重于传达作品的含义;“异化”则是以源语作品中语言、文化的传播为主,尽可能地保留原文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侧重于源于文化的传播。两种策略不应当只取其一,应当结合“归化”和“异化”两种策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文化,同时又让目的语人群能理解和接受。在具体的戏曲文本翻译中,对于选择和平衡这两种策略则需要考量作品内容、翻译目的和受众层次等综合因素而做出具体的选择。

2.戏曲跨文化传播策略的探求

戏曲的翻译要结合有效的跨文化传播途径才能真正将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我们应当寻求有效的戏曲跨文化传播方式,让中国戏曲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并与海外当地文化融合。首先,应当了解海外当地文化,调查受众的需求和审美,有针对性地选择剧目,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兴趣。可以选择情节吸引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经典剧目,同时控制好演出时间。其次,在戏曲海外演出前,将戏曲故事内容和人物的梗概做简要介绍,使受众更好地理解曲目。再者,还要做好宣传工作,令海外观众及时了解演出信息,不错过表演时间。另外,在戏曲的跨文化传播中,文化相关部门和海外当地应建立好长期的联系,获得更好的传播途径。总之,戏曲的跨文化传播需要长时间的辛勤劳动和付出,这样才能把中国戏曲这一中华传统艺术文化带往海外,使其传播得更广、更久。

传统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它反映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中国的优秀传统美德,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成,有着民族文化的底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戏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让中国戏曲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得到欣赏和认可,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部分。翻译是沟通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媒介,是跨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桥梁。翻译不仅是对语言意义的阐释,还是一种文化的理解和构建。美国学者尼达(Nida.E.A)在著作《语言、文化与翻译》中提到,译者是文化中介,是联结着不同语言、文化人民的纽带。中国戏曲在国外传播虽然有悠久的历史,如何继续发扬光大是需要当代译者、戏曲艺术家和传播者用智慧和执着才能共同完成的任务。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继续前行。

参考文献:

[1]吴戈.中美戏剧交流的文化解读[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

[2]施叔青.西方人看中国戏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3]崔国良.张彭春论教育与戏剧[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4]王文章.戏曲艺术评论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

[5]杨玲.论《牡丹亭》中文化因素的翻译[J].剑南文学,2012(3).

[6]许渊冲.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7]曹广涛,传统戏曲英译的翻译规范刍议[J].译林(学术版),2011(1).

[8]伊丽莎白·魏莉沙.听戏——京剧的声音天地[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9]尼达.语言、文化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10]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11]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2]陈志斌.词语翻译的功能对等问题[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13]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2).

[14]張全.从跨文化角度看文化词汇的翻译[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1).

猜你喜欢

跨文化传播中国戏曲翻译
昭往彰来——《中国戏曲志》编纂出版工作纪实
“前海”与当代中国戏曲评论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中国戏曲为何形成多种声腔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