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感知·建构·提升
2018-06-29叶阿云
摘 要:学生掌握数学概念,要以相应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经历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教师应组织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后感知建构,在建构后丰富表象,在实践后提升感悟。
关键词:体验;感知;建构;表象
数学概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概括反映,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有些概念比较抽象,必须将概念处于现实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下面结合本人执教的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 在体验后感知建构
记得有这样一句话:“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就会明白。”概念教学,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充分地感知和体验,而后才能形成新知的建构。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认识1平方分米的图形,再让他们从学具袋里找出同样的图形,量一量它4条边的长度,有什么发现?量完后,学生的发现有:4条边都相等、都是10厘米、这是一个正方形等。这时我期待地看着孩子们,问:哪位同学能把你的发现完整地说一遍?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不失时机地小结:像这样,数学上规定,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的概念就呼之欲出,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这样,会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构由外部的操作深化为抽象概括,从而把握其本质特征。只有让学生亲历体验,得出的概念,学生才能看得懂,记得牢。
二、 在建构后丰富表象
初步形成的概念,巩固程度差,容易受相近概念的影响,适时利用多种变式训练,不断地丰富表象、完善表象,最终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认识。如认识1平方分米的定义后,我再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找一找”等一系列活动,化抽象为直观,再由直观到抽象,让孩子在丰富的体验中建构1平方分米的表象。学生在感知和理解1平方分米后,往往还不能正确、合理地使用,因为从建立表象到灵活应用还有个过程。此时我还引导孩子“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并让孩子“估一估”,再“量一量”纸张有多少平方分米,进一步丰富几平方分米在学生头脑中的表象。
1. 摸一摸
师:1平方分米的面有多大呢?伸出你的手,摸一摸,感受一下。
2. 比一比
师:用你的手掌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生1:手掌比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小一些。
生2:我的手掌大小和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差不多。
师:那我们可以说手掌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3. 找一找
师:找一找身边哪个物体的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
生1:开关面板
师:你能完整地汇报吗?比如,开关面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再说一遍好吗?
生2:粉笔盒前面、灯面板、扩音器等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师:老师带来了几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的物体。钟面、光盘、笔记本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4. 想一想
师:孩子们,对1平方分米有印象了吗?来,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师:睁开眼睛。请估一估,这张纸有多少平方分米?
5. 摆一摆
这张纸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同桌合作,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一摆,量一量。
(2) 交流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这张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师:6平方分米是由几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成的?如果老师摆成这样的形状,面积有多大?如果摆成这样呢?(还是6平方分米)为什么?
通过变换体验活动,尽量让概念教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更深刻,既认识概念学习的价值,又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 在实践后提升感悟
“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无论知识还是技能都必须到生活中去实践,去运用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也只有让学生把所学习到的数学概念,运用到生活中去,才会巩固学到的知识。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安排小组活动。
师:现在你们的学具里有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老师这里还有1平方米。(指着纸板)那你们想不想用它们来量一量物体的面积?心动不如行动,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活动,请看活动要求,谁来读一读?(课件)
小组活动要求:请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教室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师:每个小组都要测量课桌的面积,再选择喜欢的一种物体来测量,完成后马上回位置,小组长要填写记录单,各小组要先讨论测量什么物体。
活动开始,教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测量的是什么?选择什么面积单位?面积是多少?(2名学生)
师:你们组是怎么测量课桌的?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不仅有基础知识的学习,丰富的数学思考,还对面积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完三个面积单位后,我拓展到要测量祖国的土地,还需要更大的面积单位,引导学生感悟学习也是这样“由小及大,以小量大,用小悟大”,由小的面积提升到大的知识面,渗透儿童哲学的思想。
四、 结语
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要注重以学生体验为主体,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体验中充分感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由感性到理性,从而实现对概念的有效建构和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方家社.基于深度學习理论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J].小学数学教育,2017.
作者简介:叶阿云,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