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猪瘟病例的诊断及控制
2018-06-29胡琦琳
胡琦琳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CSFV)引起猪的急性热性全身败血性疾病,具有高度传染性,流行范围广,世界各地都有暴发,感染率及致死率均较高,造成了世界养猪业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贸易约束,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猪瘟是猪病中危害最大,在我国,猪瘟是养猪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全国各地均有猪瘟流行。2017年10月,宿松县一猪场发病,架子猪出现死亡,一个月内死亡70头左右,周边2个小猪场未见发病。通过对该猪场的病死猪进行临床剖检,采取内脏组织进行病原学检测,诊断为猪瘟感染。
1 分布
从全世界的分布情况来看,猪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使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后(2017年之前,猪瘟都做为强制免疫疫病病种之一),该病的广泛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猪瘟又称“烂肠瘟”,是由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接触性传染病。急性病例呈败血症的临诊症状;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出血、坏死和梗死。慢性经过的病例,主要是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感染猪瘟病毒的猪抗病力降低,极易并发或继发其他疫病。
2 发病情况
2017年10月初,宿松县一猪场架子猪及仔猪先后出现急性死亡,病猪发烧,业主先后用青链霉素、氟苯尼考、磺胺类药、安比等以及黄芪多糖、板蓝根、头孢、饮水用电解多维等药物治疗无效。该猪场经过猪瘟、伪狂犬、气喘等疫苗免疫。本次疫情造成该猪场死亡架子猪80头,仔猪死亡1头,经济损失严重。
3 临床症状
发病猪体温迅速上升到40.5℃~42℃, 同群猪体温在39℃~41.5℃之间,体温高于40℃的猪2~3d后耳尖、四肢内侧及腹下皮肤变为紫色,食欲下降;多数猪腹泻,部分猪粪便干硬呈球状。病程短的1~2d,长的达1周至1个月不等。在病猪耳后、腹部、四肢内侧等毛稀皮薄等处,出现大小不等的红点或红斑,指压不褪色。
4 剖检变化
心肌出血、心冠脂肪出血、心血凝固不良;脾肿大,脾边缘有时可见到红黑色的坏死斑块,突出于表面,即出血性梗死;肺脏出血;肾脏表面密布出血点,外观呈麻雀蛋状;膀胱、胆囊粘膜出血;颌下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周边出血,个别呈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病变;喉头出血;胃底出血;小肠出血。病程较长的猪除上述变化外,还可见回盲口钮扣状溃疡等变化。
5 实验室诊断
采集1份病死猪病料(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脑等)送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动物传染病实验室病原检测。
5.1 猪瘟病毒(CSFV)检测
荧光定量RT-PCR, 病料组织混样,检测结果为阳性。
5.2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HPRRSV)检测
荧光定量RT-PCR, 病料组织混样,检测结果为阴性。
5.3 猪圆环病毒2型(PCV2)检测
PCR,病料组织混样,检测结果为阴性。
5.4 猪伪狂犬病毒(PRV)检测
PCR,病料组织混样,检测结果为阴性。
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剖检变化、实验室检验结果,诊断为猪瘟。
6 防制
6.1 本猪场所有的猪只均注射猪瘟疫苗5~l0头份作紧急接种。
6.2 对发病的猪进行隔离治疗,病重猪与死猪深埋。对场地用具、圈舍及周围环境用百毒杀消毒液进行彻底消毒。
6.3 病猪用猪瘟高免血清4倍量肌注;黄芪多糖注射液肌注;氨苄西林配合维生素B.肌注,同时在饲粮中添加土霉素拌料饲喂。
6.4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后,没有出现死亡现象,1周后回访,猪只全部恢复正常。
6.5 该病的防制应采取综合性的防制措施。首先应把好引种关,坚持自繁自養,防止将带毒猪以及持续感染病猪引入猪场,通过严格检疫和淘汰带毒猪,建立健康不带毒的繁育种猪群;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与定期检查,舍内定期大消毒,保持猪舍、饲养用具卫生,粪便要在指定地点做生物热处理,出入猪场猪舍应进行消毒,一般情况下杜绝进舍参观。制定科学和确定有效的免疫接种计划,认真执行免疫程序,定期检测免疫效果。
此次猪病发病急、死亡率高,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同时全身淋巴结、肾、脾脏等具有典型的猪瘟特征性病变。进一步利用RT-PCR方法进行实验室的病原学鉴定,确诊为猪瘟。此病例主要是养殖户由于疫苗保存不当、疫苗失效,导致免疫失败,望广大同行引以为戒。
当发生猪瘟时,应尽快的执行“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的防治措施,尽快的进行诊断,并及时的隔离或扑杀病猪,对污染的猪舍用2%~3%的氢氧化钠进行彻底的消毒。同时对猪群注射高免血清或疫苗进行紧急接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控制猪群,使其尽快恢复正常,减少养殖户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实施强化免疫,强化监测制度,淘汰并原阳性猪,净化猪群对预防猪瘟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246500安徽省宿松县许岭镇畜牧兽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