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如何引导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018-06-29席文梅
席文梅
摘 要:将义务教育普及到农村学生身上是我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文化素养普遍较低,长期受“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以粗暴打骂的方式进行强制性管理,导致农村寄宿学生普遍缺乏安全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笔者认为,积极地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以有效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因为通过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其怀有更广阔的胸怀。
关键词:课外阅读;农村寄宿生;心理健康发展
农村教育在设施设备、师资力量、信息资源等方面有待完善,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任重而道远。部分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的学习,一味地关注他们的成绩,并不断地对其施加压力。这种教育方法不仅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容易助长他们不良情绪的产生和蔓延。为了让广大教师有先进的教学方向,从而更好地开展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就课外阅读如何引导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做初步探讨,以期为同仁们带来一些启发。
一、农村寄宿生的心理问题
1.自卑感较强
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能力较为薄弱,没有形成成熟的世界观,缺少自我防护的能力,他们需要家长给予温暖的关心与爱护,给予其战胜困难的力量与勇气。但由于家长疲于生存,缺少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和耐心的教导与呵护,导致部分农村寄宿生面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不敢与他人主动说话,容易陷入自我世界中无法自拔。
2.负面情绪较多
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较为落后,部分教师的思想跟不上新课改的潮流,不懂得自我反思并及时改进教学模式。这部分教师让学生处于一种高压、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导致他们的精神状态较为紧张,这就使其内心不断积压负面情绪,而当达到了一定程度后,就会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如学生身心疲惫,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这样就会影响学习效率,而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又会造成内心受挫,严重打击了其自信心。再加上寄宿生的特点,父母不容易及时了解情况,缺少对学生的理解,便采取棍棒教育方式进行严厉训斥,这样容易导致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长此以往,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轻者产生厌学情绪,重则行为极端。
3.内心较敏感
如果家长疏于管理、教师缺乏指引,学生在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时就会产生迷惑与无助,使得他们无法在心理上站稳,容易变得敏感。具体表现为:第一,对他人缺乏基本的信任;第二,容易对别人产生敌对情绪,对世界产生扭曲的认知。
因此,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将课外阅读教学应用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应结合农村寄宿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学,从而更好地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二、课外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衔接的方法
1.引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
中学阶段不但是扩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时期,更是培养他们思维方式的关键时期。教师不能只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着眼于对学习文化知识的帮助,更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发展他们的全方位素质能力为准则,切实落实到其成长方面。笔者建议,学校可以引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多鼓励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和人文社科类的书籍。农村学校图书资源较少,更需要通过政府大力扶持农村教育事业、社会爱心人士资助物资、学校加强改善设施条件等方面来提高农村寄宿生课外阅读条件,促使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第一,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名人传》《鲁宾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等书籍都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这些名著之所以会成为经典,不仅在于里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丰满立体的人物性格,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普世价值。例如,《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斩妖除魔西天取经的故事,学生不但可以从中感受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这师徒四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还能从中学会遇到挫折要迎刃而上、不怕吃苦的拼搏精神,从而进一步弱化他们的自卑感,为其战胜困难、敢于挑战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引导学生阅读人文类社科书籍,树立学生理性的价值观。人文类社科书籍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必要途径,部分教师认为阅读这类书籍会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但这种想法是狭隘的,极不利于提高其人文素养水平。人文社科类书籍里所渗透的思想是建立在对世界科学、正确的认知的基础之上的,这对树立农村寄宿学生基本的人生观能带来一定的帮助。虽然《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是一本以哲学内容为主的读物,然而并没有学术上较难的概念,而是以较为简单的用语行文,有助于学生阅读,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全的处世观念,使他们不再以消极的情绪面对问题。
2.开展课外阅读小组活动
笔者认为,学校不仅可以通过引进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小组活动的方式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教师将学生以3~5人为一组进行划分,然后让各小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长;其次,让各小組每周针对某个主题阅读一本课外读物,并让他们针对这本读物进行讨论、思考;再次,让学生就本周的课外阅读书籍写下读后感,并将各小组所讨论的问题与结果以周记的形式呈现出来;最后,教师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检验各小组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将课堂的发言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笔者曾经让学生以“孝道”为主题展开课外阅读活动,然后让他们讨论什么是孝道,也没有规定必须要阅读的书籍,而是让其自行选择。有的小组以毕淑敏的《孝心无价》为内容,有的小组以《傅雷家书》作为参考,有的小组则阅读《爱的教育》等。在课堂上,笔者让各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阅读活动体验,其他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可以举手示意并述说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孝顺、感恩父母的意识,还让他们形成了互相帮助的团结精神,加强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以此,还可以让农村寄宿生在人际关系方面变得更为主动,有效地改善他们内心敏感、沉默寡言的性格。
笔者发现,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小组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从读物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主题宗旨,进而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毛瑞兰.如何在初中课外阅读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18).
[2]黄丽兰.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6(18).
[3]徐浩.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课外阅读,2011(12).
注:本文系“对农村寄宿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衔接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为GS【2017】GHB3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