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筑新园—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工程景观设计
2018-06-29何镜堂郑少鹏
何镜堂 郑少鹏
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14~24、30~37号是学校教工宿舍组团内的一组历史建筑,位于一个完整街块内。建筑北面一列是6栋20世纪30年代建成的单层坡顶别墅,南面一列是4栋20世纪70年代末建成的2层双拼别墅。这里曾是大学教授的别墅区,在相当长时期里,由于缺乏维护修缮,呈现一片凋零的景象。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同时改善这一区域的校园环境,从2004年起,学校将这组历史建筑作为何镜堂院士建筑创作研究基地,交由我们分阶段进行更新改造。经过11年的更新改造,我们将这一组破败的历史建筑逐渐转变为一个既延伸历史文脉,又独具岭南地域特色、充满朝气活力的建筑师工作室,为校园创造了一个富有文化气息的创新基地,一处传承校园历史的文化景观。
1 总平面图Master plan
2 航拍照片Aerial photograph
3 总体鸟瞰General aerial view
4-1改造前Before transformation
4-2改造后After transformation4 新旧底图变换分析图Ground transformation analysis
5-1景观的序列Landscape sequence
5-2景致的呈现Scenery presentation
6 小尺度庭园Small-scale garden
7 横向展开的核心庭园A horizontal view in central garden
阶段性与完整性
这组建筑伴随工作室的成长,前后经过4次渐进式更新改造,从最初的2栋到现在的9栋建筑,逐步呈现今天的状态。由于每次改造均不确定是否还会有下一阶段,因此,每个阶段的改造都力求达到一定的空间完整性,并最终在整个街块改造完成后呈现出层次丰富、协调统一的空间整体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园林化的策略,在保存原有历史建筑的形态和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庭园景观为场地建立了新的空间秩序,并不断延续这种秩序使其生长,结合具体的环境贯彻下来,从而为场地注入了新的特质和活力。
庭园与建筑
改造前的场地秩序是以环境为底、建筑为图,场地以各栋建筑为中心,向周边延伸环境,且各部分相对独立、整体消极;改造后建筑与环境的图底关系反转,建筑为底,环境为图,将原有的历史建筑作为庭园空间的基本围合界面,成为了背景;原场地中央被各户分割的绿地被整合在一起,营造核心景观空间;以钢和玻璃为主要材料的新建小体量建筑,点缀其间,一方面起到分隔庭园空间、增加空间层次的作用,另一方面与水景、绿化相互映衬,形成庭园中最主要的景观节点。这种图底关系的转换体现了以庭园景观为核心的改造策略,从而使园林空间成为了主角,也成为了整个场地的新秩序、新核心。我们还在原建筑朝向庭院的一侧布置讨论室、会议室等公共空间,并将面向庭院的界面打造出通透感,形成庭园的向心性。
空间的转折与景致的呈现
借鉴岭南传统园林的设计,通过庭园空间的分隔与渗透、转折与收放,使原来单一的狭长型空间呈现出“起—承—转—合”的空间序列,并在每个空间都展现出近、中、远不同层次的视觉焦点,庭园空间的景致在转折和收放中徐徐展开,以递进式呈现。在整体空间设计中有以下2处重要的转折。
第一处转折位于第一进庭园和第二进庭园之间,利用2个加建的玻璃会议室交错的位置布局形成空间的转折,实现第一进庭园到第二进庭园的过渡与分隔。通透的玻璃使空间流动并渗透进庭园,隔而不断,暗示着另一进庭园空间的存在;玻璃会议室结合锦鲤鱼池和芭蕉等乔木绿化布置,分别成为了两进庭园的主景。
第二处转折位于第二进庭园到第三进庭园的过渡区。第二进庭园是一个狭长型的空间,在西面尽端是退台式的报告厅,它与保留的一棵树形独特的番石榴树型成对景,在此转折向北进入第三进庭园。2个庭园有近1.8m的高差,通过空间的转向、台阶设置、绿化掩映实现了空间的过渡,从而利用地形高差在北侧营造了一个别致的小院,并营造了第三进庭园的主景。
通过这2处空间的转折,整个园林空间被改造为连贯流动的三进式庭园,并形成了收放自如、过渡自然的空间节奏,使3个主体景观以递进式呈现,从而达到方寸之间自有天地的空间效果。
宜人的尺度与空间的趣味
除营造核心庭园空间之外,在环境与建筑的过渡位置、建筑与建筑的连接处、新旧建筑之间我们营造了10余个尺度各异、各具特色的小庭院、小天井。这些小尺度的庭园空间或随地形高低变化、或保留原有的乔木、或改善室内采光通风,与大尺度的庭园空间相互掩映、相互渗透,具有极高的灵活性,为整个环境营造了很多近人尺度的活动空间和趣味空间。
8 第一进庭园主景Main view in the first courtyard
9第二进庭园主景Main view in the second courtyard
10 第三进庭园主景Main view in third courtyard
11 三进庭园关系分析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courtyards
12 第一进庭园The first courtyard
13 第二进庭园The second courtyard
14 第三进庭园The third courtyard
15新旧之间的过渡小庭院Small transitional courtyard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16 庭园中的果树Fruit trees in the courtyard
(编辑/陈彧婷 王一兰)
17 空间的转折与对景Space conversion and opposite scenery
绿植与时令变化
整个庭园空间除了保留原场地内的高大乔木以外,还特别挑选了枇杷、龙眼、黄皮果、杨桃、番石榴、芒果、大树菠萝等近10种岭南果树,以及木棉、芭蕉、散尾葵等别具岭南地域风情的树种,配置了桂花、木兰、鸡蛋花等开花树种,营造了四季更替、花果飘香的生活情趣。在所有的平屋顶上都布置了可移动式佛甲草屋面绿化植被,将绿色景观向屋面延伸,使立体化的庭园绿化环境与屋面隔热节能得到有机的结合。
历史的传承与创新
这组经历史沉淀的旧建筑的改造,在保留早期岭南历史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不仅吸收了传统岭南庭园的精髓,并通过现代的设计语言,营造出具有文脉传承意义的校园文化景观,体现了尊重岭南地域环境、气候的“地域性”,重新激发旧建筑活力、使历史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时代性”,吸收、融汇了传统岭南庭园精神的“文化性”。回望庭园中的一方石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道出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深层联系!
项目名称:华南理工大学松花江路历史建筑更新改造
项目位置:中国广州华南理工大学校内
总用地面积:5 100 m2
总建筑面积:2 600 m2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建筑师:何镜堂、郑少鹏、李绮霞、郭卫宏、黄沛宁、晏忠、郑炎、叶青青、曹声东、郭志盛、阮皙鸣等
设计时间/竣工时间:2004—2015年
摄影:陈尧、杨叔庸、马明华
分析图:丁洁
18 建筑与景观相融Communication of buildings and courtyards
19 庭园的过渡The transition space of garden
20屋顶绿化Roof plan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