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成形术中鼻腔填塞法及鼻中隔缝合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对比研究
2018-06-29王晓丹常敏强张新文
王晓丹,常敏强,张新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8医院耳鼻咽喉科,浙江湖州 313000
鼻中隔偏曲为耳鼻咽喉科常见多发病,患者鼻中隔偏离中线和(或)呈现出不规则的偏曲,同时引起鼻功能障碍,产生头痛、鼻出血等临床症状[1]。外伤、发育异常和感染是诱发鼻中隔偏曲的常见因素,且该病的发生还与年龄及性别存在一定关系[2]。目前,手术仍为治疗鼻中隔偏曲最有效的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鼻塞、头痛、嗅觉不敏锐等临床症状[3]。鼻中隔成形术后常以鼻腔填塞方式对鼻中隔加以固定,并起到有效止血的作用。但填塞期间患者易出现头痛、口干及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者可诱发鼻心反射,且取出填塞物时会使患者产生痛感或易引发再次出血[4]。近年来,该院于鼻中隔形成术中采用鼻中隔缝合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该研究回顾性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间于该院行鼻中隔成形术的11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此治疗方法与鼻腔填塞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所纳入的116例临床受试者均为该院行鼻中隔成形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纳入标准:经鼻内镜和CT检查确诊者;出现鼻塞、鼻出血等临床症状并对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排除标准:接受手术治疗前1个月内存在局部或全身感染者;既往鼻部手术史者;免疫功能异常者。该研究已获取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书,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开展。
根据受试者接受手术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2例,其中男41例,女21例;年龄 19~65 岁,平均年龄(41.23±6.41)岁。对照组 54 例,其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0~66岁,平均年龄(42.03±6.7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组成及年龄分布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均有同1名主刀医师及手术团队进行,主刀医师通过鼻内镜和鼻窦CT片对患者鼻中隔与其邻近结构的关系进行明确、熟悉,并确定手术部位。经充分准备及麻醉后,患者取仰卧位,于鼻内镜下行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
术后两组患者均用含有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对术腔进行冲洗,对照组患者缝合切口后每侧鼻腔采用高分子止血海绵填塞止血;观察组选用4-0无损线缝合患者鼻中隔,方向自后向前,具体方法如下:于切口同侧中鼻甲前上方进入第一针,并刺穿鼻中隔至对侧;从穿出位置垂直往下约1 cm处刺入第二针并穿至对侧;于穿出位置的前上方直线距离2 cm处进第三针并穿至对侧,方法如前,连续行“Z”型缝合6针后缝合切口,将前端缝线打结并固定在切口同侧鼻前庭处。
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止血抗炎、布地奈德鼻喷剂局部给药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于术后2 d将鼻腔填塞物取出,观察组患者于术后4 d进行拆线。
1.3 观察指标
于术后7 d,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于术前及术后2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头痛、鼻部肿胀、流泪和鼻塞情况进行评估,以评价术后患者的舒适程度;评分由患者自行评定,分数越高表明患者难以忍受程度越高。
于术后3 d,观察两组患者鼻粘膜水肿情况同时进行分级:若下鼻甲无水肿或存在轻度水肿则为0级;若下鼻甲存在中度水肿则为1级;若下鼻甲出现重度水肿则为2级。同时在手术后7 d内,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价标准
患者鼻中隔偏曲得以矫正,切口愈合良好,相应症状消失,无并发症为显效;患者鼻中隔偏曲得以矫正,切口愈合良好,但偶有头痛、鼻塞等症状出现,无并发症为好转;患者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效果不满意,且鼻腔通气的改善程度欠佳,仍存在头痛、鼻塞等症状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好转率之和。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VAS评分等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率的比较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双侧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59例,好转2例,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34例,有效14例,无效6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9%(61/62), 明显高于对照组 88.89%(48/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P=0.03)。
2.2 两组手术前后患者舒适度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手术前 手术后 t值 P值观察组(n=62)对照组(n=54)t值P值6.43±1.59 6.48±1.62 0.17 0.87 4.23±1.02 5.82±1.34 7.24 0.00 9.17 2.31 0.00 0.02
2.3 两组患者术后鼻粘膜水肿情况比较
术后3 d,观察组鼻粘膜水肿0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2级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鼻粘膜水肿情况比较[n(%)]
2.4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7 d内,观察组发生2例血肿,4例鼻腔粘连;对照组发生4例血水肿、7例鼻腔粘连。观察组术后7 d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9.68%vs 20.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P=0.10)。
3 讨论
鼻中隔偏曲能够对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患者可存在外周器官及全身症状[5]。鼻中隔偏曲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纠正患者鼻内偏曲部位的骨质,以改善鼻腔的通气。鼻中隔成形术是目前治疗此疾病的常用术式,随着鼻内镜技术逐渐应用于耳鼻咽喉科,因通过鼻内镜可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术野更加清晰,患者于术中的出血量及手术时间明显缩短[6]。鼻中隔成形术后通常采用鼻腔填塞的方式稳定患者鼻腔结构,防止鼻腔粘连及狭窄的发生。虽好的填塞物能够减轻患者术后的痛苦,但作为异物存在于人体的鼻腔中,必然会引发头部胀痛等不良反应,填塞不当会造成患者鼻粘膜损伤,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填塞物取出时还会再次导致患者鼻部疼痛感增加[7-8]。
有研究指出[9],鼻中隔成形术后采用缝合法进行治疗能够减轻患者术后鼻部不适感,有助于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该院近年来于鼻中隔成形术后采用缝合法对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治疗,与鼻腔填塞法相比,临床疗效显著提高(98.39%vs 88.89%),患者术后早期 VAS 评分明显降低[(4.23±1.02)分 vs 5.82±1.34)分],鼻粘膜水肿程度明显改善(0级:9.26%vs 33.87%),且术后7 d内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采取鼻腔填塞法治疗的患者(9.68%vs 20.37%);提示鼻中隔缝合法有助于患者术后的早期恢复,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可观;这可能是由于此缝合技术不仅能够有效地固定患者鼻中隔软骨、对撕裂的黏膜进行修复,还能够有效避免术后填塞物抽出时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因经鼻中隔缝合,术后患者鼻腔内较为清洁,不需要开展相应处理,故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张萌等人[10]以95例行鼻中隔偏曲患者为研究对象,于鼻中隔形成术中分别采用缝合法及填塞法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填塞组发生鼻腔粘连4例,穿孔、血肿各1例,而缝合组仅发生1例粘连,提示缝合法在预防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填塞法,与该研究所得结论一致。
综上所述,相比于鼻腔填塞法,在鼻中隔成形术中采用鼻中隔缝合法治疗鼻中隔偏曲效果更为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头痛、鼻部肿胀、流泪和鼻塞情况,以及鼻粘膜水肿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1]邵华,郭清华,彭梅君.两种不同手术径路对于鼻中隔偏曲治疗的临床研究[J].重庆医学,2017,46(16):2253-2255.
[2]张雁冰,徐明安,周汝环,等.鼻骨骨折伴鼻中隔偏曲同期鼻内镜下手术治疗55例可行性分析[J].贵州医药,2016,40(7):736-737.
[3]李清明,吴思恩,黄素红,等.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手术个体化处理策略[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1):96-98.
[4]薛志勇,李萍,刘芳.改良贯穿缝合法在鼻中隔矫正术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6,22(5):407-409.
[5]杨彬.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鼻中隔偏曲同期与分期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J].系统医学,2017,2(4):43-45.
[6]游进,刘璟.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疗效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7):900-901.
[7]代保强,刘卫卫,金爱燕,等.鼻腔填塞法和缝合法及负压法在鼻中隔矫正术后应用的效果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4,28(2):118-121.
[8]权芳,赵谦,邵渊,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贯穿连续缝合技术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6(10):599-601.
[9]李文忠.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9):88.
[10]张萌,许浚,金香花,等.鼻中隔成形术中鼻中隔缝合法与鼻腔填塞法的效果比较[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6,30(5):92-9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