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隐学习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8-06-29吕勇

天津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罗伯被试者外语教学

■吕勇

一、什么是内隐学习

内隐学习研究始自美国人罗伯。他使用的研究材料是字母串,这些字母串是根据特殊的语法规则生成的。该语法规则是为了研究需要人工创造出来的,与自然语法无关,叫做限定状态语法。如下图所示:

限定状态语法图解

根据限定状态语法生成的字母串包含T、P、X、V、S共5个不同的字母。生成字母串的过程从S1开始,至S6结束,按箭头方向把其间的字母组合成由3—8个字母组成的字母串,其中S2和S3处的S和T可以多次循环。例如:沿着S1→S2→S4→S6这条路线可生成字母串TSXS;沿着S1→S3→S5→S4→S3→S5→S4→S6这条路线可生成字母串PVPXVPS。字母串PSXS是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因为按照图中的路线都不能生成该字母串。

研究中,罗伯先让被试者记忆若干符合语法的字母串,然后出其不意地告诉他们这些字母串中的字母顺序是符合某些复杂规则的。在下一阶段,罗伯把另外一些符合语法和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混在一起,让被试者逐个判断它们是否符合语法规则。罗伯发现,被试者将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判断为符合语法的概率,显著高于将不符合语法的字母串判断为符合语法的概率。这就是说,被试者在某种程度上对生成字母串的语法规则有所掌握。那么,这些被试者是否领悟到了这些规则呢?罗伯随后通过让被试者进行言语报告予以进一步考查,发现他们对这些规则一点也说不出,这说明被试者只是无意识地学到了这些语法规则。

在罗伯的研究中,被试者对生成字母串的语法规则的掌握属于内隐学习。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学习,他们起初只是在记忆字母串,并不知道字母串中的字母顺序是有规则的,因而没有企图和尝试发现这些规则,但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学会了这些规则。罗伯将内隐学习定义为无意识地获得环境中复杂知识的过程。它与外显学习有明显的不同。在外显学习中,人们力图发现、记忆和使用其中的规则,它是在意识控制下完成的。

使用由人工语法生成的字母串是研究内隐学习最早采用的实验范式。后来,研究者又发明了复杂系统控制、序列学习等范式。

在复杂系统控制范式中,被试者被要求与一个计算机系统进行互动(如使用一条计算机管理生产线),他们需要设置、改变系统中的一些输入参数(如工人的工资、生产人员的调度等)来实现良好的输出。研究者发现,尽管被试者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他们并不能说出该系统的运行规则。

在序列学习范式中,被试者面前的计算机屏幕上水平排列有4个灰色方块,当这4个方块中的某一个亮起时,被试者要迅速按下相应的电脑键位。在实验中,有时方块亮起的次序是随机的,有时亮起的次序是符合一定规则的。研究发现,当方块亮起的次序符合一定规则的情况多次出现后,被试者做出反应的时间会减少。这说明他们习得了一些次序规则的知识,但事后检测表明,他们不能正确说出这些方块亮起的次序遵循什么规则。

二、内隐学习的特点

研究者对内隐学习进行了许多研究,揭示它有如下特点:

(一)自动性

这是指内隐知识可以通过自动学习无意识地获得,人们无须努力地去寻找任务中隐藏的规则和结构,就可以学会对复杂关系做出适当的反应。

(二)低变异性

这是指不同的人群内隐学习能力差不多,没有显著差别。如,智商高与智商低的人、不同年龄的人,其内隐学习能力无明显差异。

(三)健壮性

这是指内隐学习较少受到心理或神经损伤的影响。例如:精神病、遗忘症患者外显学习能力比健康人差,但内隐学习能力正常。内隐学习的健壮性还体现在内隐学习学到的知识比外显学习学到的知识更难以遗忘。罗伯曾在被试者记忆合乎语法的字母串两年之后,再次对他们进行测试,发现内隐学习的效果仍然存在。

(四)复杂规则优势性

一些研究表明,当需要掌握的规则非常复杂时,内隐学习甚至比外显学习具有更好的效果。罗伯曾通过对照实验对此进行探讨。在研究中,内隐组被试者进行内隐学习,他们只是记忆字母串;外显组被试者进行外显学习,他们被告知字母串是按照语法规则构成的,他们应该努力发现字母间的联系规律。随后,罗伯对这两组被试者进行测试,发现内隐组的学习效果好于外显组。

(五)无加工容量限制性

外显学习和记忆容易受到加工容量的限制,如,短时记忆的容量就是著名的“7±2”;但许多研究表明,内隐学习不受这些因素的影响。有人曾让被试者在进行内隐学习的同时完成另外的任务,结果发现内隐学习的效果不受影响。

三、如何在教学中利用内隐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内隐学习目前仍是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前沿领域,有些方面尚无定论,不过就目前已揭示出的内隐学习特性来看,它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内隐学习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不需要学习者付出额外的努力,因此,将它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有助于减轻学习负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设计中适时地采用内隐学习方式,把它与外显学习合理地结合起来,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无疑是有很大作用的。为发挥内隐学习的积极作用,应在教学中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让学生认识到内隐学习的特征和意义

内隐学习学到的知识属于缄默知识,无法用语言进行表达,也往往无法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测试出来。学生通过了解内隐学习的相关知识,可以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一种“任何学习方式都是有效的”观念,从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坚持性。在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虽然进行了大量的练习,但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这时就难免灰心丧气,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其实从内隐学习的角度看,这一时期头脑中或许正在内隐地进行着加工活动,学生在此期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二)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采用内隐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系统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相关规律,然后把它们应用于各种问题的解决情境中。如果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教师往往因为觉得“没什么可讲的”就一带而过或干脆跳过去。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属于外显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未必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外语教学为例。传统外语教学法导致学生主要采用的是外显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例如:传统外语教学历来重视语法学习,学生在初中就要学习许多语法知识;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几乎把所有语法项目都要学到;而进入大学后,外语教学中语法仍然是重头戏。可效果怎么样呢?似乎并不太好。大多数学生一直到大学毕业几乎不能张口交流。公共外语考试中作文只有一二百个单词,但学生写的短文中病句、错句比比皆是。这种情况与儿童掌握母语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人给儿童讲解语法知识,而且几乎没有人纠正他们说的话,可他们在只有几岁的时候就可以说出许许多多的句子,而且几乎没有错误。儿童掌握母语采用的就是内隐学习方式,它似乎比外显学习更高效。

在外语教学中采用内隐学习方式就是要注重语感的培养。语感是指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包括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在内的综合把握,它是语言使用者在学习和运用语言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理解和生成的全面的直觉。语感的形成和运用是自动的、无意识的,换言之,语感是通过内隐学习获得的。内隐学习需要大量的重复,语感的获得也是如此。语感不能通过对正字法规则、语法规则等有意识的理解、记忆获得。促进学生获得良好语感的唯一途径是大量的言语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懂得,背单词、记语法规则、分析课文中的长句和难句不是外语学习的全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分配到泛读、泛听等活动中。学生应该接触各种内容,小说、散文、新闻报道,甚至广告等都可以作为学习外语的材料。他们还应该不放过任何能使用外语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应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掌握语言,课堂、教科书只是语言学习的一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有些人过分强调要让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实际上,这并不是必须的要求。有的时候,学生并不一定要“知其所以然”。对于外语教学而言,学生最重要的不是记住多少规则,而是能够运用外语作为交流工具。绝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汉语语法所知甚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自如地运用汉语。

以上谈的是如何在外语学习中运用内隐学习,实际上在母语、数学、自然科学和运动技能等学习领域中内隐学习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教育工作者要善于识别运用内隐学习方式的恰当场合,对学生加以合理引导,以改善学习效果。教育工作者还应该清楚,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并非总是对立的,有时把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结合起来效果更好。近年来,已经有研究证实在一些情况下“先内隐、后外显”成绩最好。

(三)改进学业测评方式

当前的学业测验主要是考查学生能够有意识地提取外显知识以及对这种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学生的内隐学习绩效则常常遭到忽视。内隐学习学到的是缄默知识,难以表达出来,因此也难以在目前的考试中被测量出来。

前些年有件事曾被热议:一位著名的作家做了几次中学语文试卷,成绩都不理想,最好的一次成绩也只有60分,因而他不得不发出“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改革不行了,中学的语文试卷连我也做不出”的呼吁。北京大学一位专门研究教育的教授也曾有同样的感慨:“面对着这份试卷(高考语文试题)脑子里一片空白,我读考卷非常吃力,首先是弄懂题目要求就费了极大的劲,有的至今也没有弄得太清楚……”这些知名作家、学者的语言文字功力当然不差,他们之所以考不出好成绩,是由于这些试卷考的主要是外显知识,难以测试出一个人运用语言的真实水平。

可见,目前这种过分偏重外显知识的测试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过分偏重外显知识的测试选拔出的可能是一些“只会说、不会做”的“高分低能”学生,导致“只会做、不会说”式的人才被埋没。因此,应改革考试方式,适当增加对学生内隐学习绩效的测试,加强考查学生“做”得如何,而不是“说”得如何,从而有助于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因材施教。

猜你喜欢

罗伯被试者外语教学
罗伯泰克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罗伯泰克自动化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儿童花生过敏治疗取得突破
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发朋友圈?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