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中华传统文化扎根校园

2018-06-29刘东岳

天津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南开区兴趣小组京剧

■本刊记者 刘东岳 文/图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尊一声驸马爷细听端的……”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六年级学生王浩宇在学了两年京剧后,终于有机会登上中国大戏院的舞台。作为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天津市南开区艺术小学的学生一展风采,在这个中国京剧艺术的圣地,用精彩的表演向诸多京剧前辈致敬。

从2006年开始,南开区艺术小学启动了“京剧进校园”活动。学校组织兴趣小组,利用每周二下午时间,邀请周边社区的票友来校给学生上课,普及京剧知识。“刚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京剧兴趣小组只有20余人。”南开区艺术小学德育主任尹宝刚说,“随着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兴趣小组除了每周二下午活动以外,还发展到周末活动。”

2009年,学校把京剧发展成了校本课,在全校一至五年级全面推广,每周一节。经过几年的实践,学校发现,学生的爱好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既有唱京剧的条件,又有唱京剧的兴趣,因此决定对“京剧进校园”活动进行分类、分层实施,并在各年级段突出重点。一年级学生以欣赏为主,二年级学生以普及京剧知识、练习唱段、讲述京剧情节为主,三至五年级学生实行走班制,在坚持开设京剧普及课程的同时,挑选数十个学生,聘请剧团教师对他们进行专业训练。

经过刻苦的练习,很多学生具备了登台演出的实力。从2013年开始,每年学校都组织一场汇报演出,每场演出参演学生达百余人。近几年,汇报演出的舞台更是搬到了中国大戏院。在这个大舞台上,学生们尽情发挥,收获自信。凭借脚踏实地的工作,今年南开区艺术小学跻身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行列。

与该校一道,本市其他28所中小学也名列其中。至此,本市共有44所中小学跻身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行列。从五大道到渤海岸边,从平原到山区,从城市到乡村,天津16个区无一例外都拥有了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传承学校引领学生们走进这精彩纷呈的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百花园,亲身体验、感受、领悟、学习,五千年中华文明、六百年津城历史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的美好憧憬就在这“雏凤清于老凤声”的传承实践中成为活生生的现实。各校依托自身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格局。书法、剪纸、曲艺、京剧、京东大鼓……这些被津城百姓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这些学校标志性的育人品牌。画好一张年画,写上一笔好书法,唱上一段京剧,舞上一段飞镲……不仅成为师生的共识,更成为学生的专长。随着文化传承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生根发芽,成为了浸润学生心灵的一剂良药,成为了校园美育工作的特色,更融进了学校发展的血脉。

传承学校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探索学科融合、协调发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组建兴趣小组、工作坊、艺术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传承学校既带动周边学校,又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通过举办传承项目展演展示,营造出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从娃娃抓起,传承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开展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让青少年在学习中华优秀文化艺术、参与各种丰富活动中受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成为“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堂堂正正中国人。通过潜移默化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觉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猜你喜欢

南开区兴趣小组京剧
小兔子遇险记
京剧表演开始了
学生写话
我的京剧之路
学生写话
创办少儿京剧班
学生写话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美术兴趣小组的教学
小学生作曲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