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

2018-06-29崔俊峰尚清芳

安康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陇南生态旅游因子

崔俊峰,尚清芳

(1.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信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2.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生态旅游(ecological tourism)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1],1983年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kurain)提出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国内生态旅游一般可分为旅游景区依托型、森林公园带动型、自然保护区发展型等形式,按资源类型又分为:森林、草原、山岳、海洋、湖泊、冰雪、徒步探险等类型。早期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如:四川黄龙-九寨沟、峨眉山、吉林长白山天池、青海湖、湖北神龙架等都是旅游景区依托型;后期开发的生态旅游景区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新疆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海南文昌红树林海岸、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云南丽江玉龙雪山等则属于森林公园带动型和自然保护区发展型;近年生态旅游开发还呈现出多种旅游形态融合发展的趋势。

近年,随着生态旅游热的兴起,生态旅游开发风险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关注[2-8]。国内学者对生态旅游风险类型、影响因素、生态旅游产品等方面也有不少研究,同时,关于生态旅游风险评估方面的研究也日益趋多。赵黎明、刘慧媛[9]对旅游目的地系统生态灾害风险作了评价研究;刘浩龙、葛全胜等人[10]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灾害风险展开评估研究;席建超等人[11]以国内10条重点探险旅游线路为例对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估模式进行了研究;尚天成、赵黎明[12]对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吴庆书等人[13]对海南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等。这些研究为提升生态旅游风险评估能力、加强风险防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由于各地生态旅游风险影响因素各异,这些研究还难以有效的解决具体到某一特定地域生态旅游风险评估问题。本文以陇南生态旅游开发为例,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隶属函数,对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建立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防控机制策略。

1 陇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1.1 陇南概况

陇南市辖1区8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甘肃省唯一位于长江流域的地区。陇南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毗邻四川九寨沟,有西北连接西南地区的公路和铁路交通网络,是两地区的交通大通道。陇南也是西秦岭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域,西秦岭与岷山两大山系贯穿全境,高山、峡谷、盆地相间,平均海拔1000米。陇南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有西汉水、岷江、白龙江、白水江等大小河流近4千条。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气候特征不仅使得这里气候差异明显,还孕育着丰富的资源与物产。陇南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树木种类有1300多种,野生动物有350余种,其中国家保护珍稀动植物在这里有大量分布。

1.2 陇南生态旅游现状

1.2.1 陇南生态资源

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民俗旅游资源,各地自然山水景观各异、历史人文民俗风貌不同,因而又有不同的资源代表类型。详见表1。

表1 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

陇南是甘肃省的生态旅游重点建设市,到境旅游游客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旅游发展较好。按照《甘肃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及陇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陇南市当地丰富多样的自然山水、深厚的人文民俗、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也是当地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的重点。陇南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陇南有典型的地质公园、气候景观、草原风光等,有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如白龙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徽县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和优美的湖泊风光(如碧口水库、天池自然风景区)等;也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如碑刻铭文、古塔古寺、古国遗址,以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两当兵变”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古老的文县白马藏族“池哥昼”民俗风情、“捞”麻纸为代表的传统民间手工艺和康县的霸王鞭、两当的筏子舞等非物质文化传承等。陇南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见表2。

表2 陇南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1.2.2 陇南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计划在“十三五”时期,着力培育秦巴山区生态文化旅游区等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打造长征红色记忆旅游带、藏羌彝文化旅游带等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建成知名的生态旅游区,发挥旅游精准扶贫的重要作用。这是国家西部旅游战略规划,它指明了地处秦巴山区腹地的陇南生态旅游发展方向。在《甘肃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规划依靠成县鸡峰山—西狭颂旅游景区、徽县三滩、康县阳坝等周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形成完备的休闲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休闲生态度假旅游圈。这为陇南山区生态旅游发展和布局指明了具体方向。近年来,陇南市在生态旅游规划和建设中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利用,规划先行,加强管理”,稳步推进生态旅游基础建设和旅游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2016年,陇南旅游总人数达126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2.45亿元,游客总人数和旅游收入年增长率均在27%以上。其中,乡村旅游就接待游客687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3亿元。陇南生态旅游发展迎来历史最好局面。陇南市以全域旅游为依托,不断推进大景区建设、旅游精准扶贫开发、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旅游品牌建设、文化深度旅游开发、旅游营销和监管等,力争实现陇南生态旅游的跨越式发展。然而,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紧密联系,难以分割的,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如何保护陇南优美的自然山水、传承这里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民俗,合理推进生态旅游是值得深思的。对生态旅游开发风险应有足够认识,要建立相应的管控机制,做到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弘扬协调一致。在陇南生态旅游开发中,一方面要以陇南优美的自然山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有的人文民俗为生态旅游吸引源;另一方面要深挖掘、不破坏和保护生态旅游资源,这是当前陇南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

2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等级分析

生态环境具有自我修复功能,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系统,生态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看似矛盾,却兼具伴生性和共生性。生态环境中独特的环境及历史人文民俗是旅游开发的诱导因子,旅游开发是展示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沉淀的主要途径,二者相依相存、和谐共生。没有旅游开发,前者隐于尘世,没有前者,旅游开发缺少资源。但生态旅游开发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因此,在开发的同时保护好生态资源是生态旅游开发的关键和重点。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就是在保护与传承中寻求最佳平衡点,在相应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二者价值的最佳体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对生态旅游开发进行合理评估就显得不可或缺。为合理评价生态旅游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我们将生态旅游开发给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进行等级划分,划分的依据是生态旅游开发对土地、空气、生物、水四要素的破坏程度。参考张广海等[14]对海南省旅游开发生态风险的等级划分,我们将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划分为3个等级,见图1。

图1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的等级划分

第一等级为生态环境受到轻度破坏。在这个等级中,各类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基本要素,即土地、空气、生物、水的破坏程度较为轻微,生态系统具有一定自我修复功能。这体现在陇南旅游道路、旅游设施建设中对山体、水系保护不足、占用耕地等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植被覆盖率降低,游客旅游活动中随处丢弃的生活垃圾对视觉和生态环境带来污染与破坏等。这些破坏,经过一定程度的水土治理和保护,土壤沙化与植被可能得到恢复,景区环境也可以得到改善,属于轻度破坏。

第二等级是生态环境遭到中度破坏,生态系统逐步丧失自我修复功能。这体现在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缺少规划,大规模土方挖掘和旅游设施建设,改变了原有地貌、山体形貌,改变了原有动植物生存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平衡,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植物种类减少和动物迁徙等。这样的生态破坏短期难以自我修复,即便是人工修复,也难以还原到原有水平。这样的生态旅游开发属于对生态环境的中度破坏。

第三等级是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局部生态系统难以自我修复,环境承载力下降。如生态旅游开发中造成的植物、动物物种减少,短时间内难以依赖自然增加动植物种群种类,难以修复;再如动植物保护区内修建旅游设施、游客大量进入导致动物大量迁徙。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的等级划分对客观认识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具有一定的帮助,对合理评估陇南生态旅游风险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

陇南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域,辖1区8县,有1个经济开发区、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和2个国家湿地公园。境内有3条高速公路、5条普通国道、42条省道、14条县道及1900余公里乡道、专道、村道,宝成铁路和兰渝铁路穿境而过。陇南作为甘肃省向南发展的桥头堡,近年在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了要重点突出抓好生态旅游开发和建设,紧抓国家政策扶持历史机遇期,快速发展陇南生态旅游。陇南生态旅游近年接待数量也不断攀升,近四年到境游客分别为765万、823万、918万、1260万,2016年生态旅游经济收入超过62亿元。同时也需注意的是,陇南生态环境脆弱,随着生态旅游的开展、产业带动作用的影响、生态景区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地生态环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生态旅游开发的同时,如何对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在保护陇南原有生态环境的同时,如何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达到新的生态平衡,是当前陇南生态旅游开发中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因此,对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具有明显地域差异特征,其境内各地生态旅游开发大多处于不同的风险等级。这里我们选择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其风险等级进行评估,主要考虑因素有:一是生态旅游风险影响程度的模糊性,部分影响程度不适合采用确切数量刻画;二是生态旅游风险影响因子的模糊性,有的影响因子分界多类,不宜明确归为某一类型。本文首先选取陇南地区较为典型的5个生态旅游开发区域进行研究,以影响因子对生态旅游风险影响的严重程度划分为1、2、3等级,选取生态旅游发展风险指标。然后,以影响因子对风险构成的不同等级,结合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的构建原则,选取相应隶属函数,构建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3.1 评估指标及评估体系构建

生态旅游开发风险影响因素较多,各地域类型、气候、环境存在差异。笔者对5个生态旅游开发区以生态旅游开发对其带来的环境破坏程度(自然损害、自然灾害、生态环境不可修复)作为分类标准,选取16个生态风险测度指标为评估指标(因子),建立评估体系,刻画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等级(见表3)。其中,水土流失、植被受损、空气质量降低、森林砍伐、山体破坏等自然损害类因子作为陇南生态开发风险第一等级;固体污染物超标、泥石流灾害、滑坡灾害、暴洪严重灾害、野生动物迁徙、水资源污染等自然灾害类影响因子作为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第二等级;动植物物种减少、土地石漠化、原生景观破坏等生态不可修复的破坏作为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第三等级。

表3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指标及权重

3.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近年来,生态风险评价研究不再以单一风险源进行分析,以景区或区域为单位的多风险分析与评价已成为生态旅游生态风险评估的主要模式。在评估方法上,国内对生态旅游生态风险的评估以统计与数学模型分析为主。在评估中,多数评估方法多采用了物理实验方法、仿真模拟等。本文结合国内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同时考虑到生态旅游开发评估对象因子的模糊性,以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等级指数为参照,引入模糊数学方法,分等级建立隶属函数,对陇南生态旅游开发进行风险评估。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充分考虑到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中植被受损程度、废弃物污染程度、泥石流灾害发生强度、水质有害物质严重超标程度、自然景观受损程度等评估对象的模糊描述,采用模糊数学评估,结果更接近真实。同时,该评估方法涵盖了陇南景区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的几乎所有主要评估指标,对多个风险源和多个风险受体都能进行风险评估,符合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的实际要求。

本文的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数据主要以《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6》《甘肃发展年鉴2016》《陇南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的相关数据为基础,对景区个别缺失数据采用平滑法进行数据处理。宕昌官鹅沟景区、文县天池景区、成县西狭颂景区、康县阳坝风景区、徽县三滩风景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最具代表性,因此对这5个生态旅游景区进行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能较为真实反映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面临的风险现状。

3.3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3.3.1 评估指标及等级划分

评估指标及等级划分见表4。由表4可见,评估指标体系由16个测度指标构成,它们分别是:水土流失面积、植被受损程度、废气排放污染指数、森林砍伐面积、山体破坏程度、生活垃圾排放量、固体污染物排放量、泥石流灾害发生强度、滑坡灾害严重程度、暴洪严重程度、野生动物迁徙数量、水质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浓度、动物物种减少程度、植物物种减少程度、土地石漠化面积、自然景观严重破坏程度。而评价单元由3个评估等级构成,它们分别是:一般、较严重、严重。

表4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指标及因子分级标准

3.3.2 隶属函数的确定

根据隶属函数确定的一般性原则[15]确定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的隶属函数。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第一等级隶属度分布具有偏大型特征,其评估值显然不局限于一点而是在某一区间,生态旅游开发风险隶属函数选取升半柯西型分布:

参数a为函数拐点参数,b为函数坡度参数,c为常数。这里a=1,b=1,c=6。因而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第一等级隶属函数可确定为:

第二等级隶属函数具有中间型特征,选取岭型分布:

结合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实际和岭型分布隶属函数,这里取a1=1,a2=7,因而旅游开发风险第二等级隶属函数可确定为:

第三等级隶属函数具有偏小型特征,选取降半柯西型分布:

这里a=1,b=1,c=4因而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第三等级隶属函数可确定为:

以上隶属函数(2)(4)(6)用于计算各因子的风险隶属度。

3.3.3 各评估因子权重

本评估指标体系中共有16个因子,对生态旅游开发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因而权重系数不同。为避免权重受过多主观因素干扰,这里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生态旅游开发风险指标权重,同时辅以德尔非法,借助SPSS软件处理统计数据。首先,以专家问卷形式确定各评估因子相对重要性,并对各因子主观赋值。其次,利用上述赋值列矩阵,计算各行特征根Ti:

式中,n为评估因子数,Xim为第i个因子与第m个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专家主观赋值。最后,确定各评估因子权重Qi:

在采用德尔非法进行专家问卷形式确定评估因子相对重要性时,我们选择的专家均为从事旅游、生态保护或陇南旅游业相关研究人员,他们分别来自于陇南旅游局、陇南水保局、文县白龙江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成县鸡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徽县青泥古道研究会、云屏风景区管委会等相关单位。笔者结合评估指标体系,制作并发放调查问卷96份,回收问卷92份。结合上述方法,确定出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权重值(见表3)。

3.3.4 综合评估值

3.4 评估结果分析

利用Matlab软件,计算陇南5个旅游景区生态旅游开发各因子的风险评估值,按等级分类相加得到各等级风险评估值(见下页表5)。在各等级中,风险评估值越高风险越大。在第一等级中,文县天池风景区和康县阳坝风景区评估值最高,分别是0.085和0.068,表明这两个风景区在该等级中生态旅游开发风险最大;在第二等级中,宕昌官鹅沟风景区和康县阳坝风景区风险评估值分别为0.251和0.259,表明这两个景区在该等级中生态旅游开发风险最大;在第三等级中,徽县三滩风景区风险评估值为0.057,在该等级中生态旅游开发风险最大。上述5个陇南风景区生态旅游综合评估值从大到小依次为0.341>0.333>0.331>0.309>0.264,因而5个景区的生态开发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康县阳坝风景区,文县天池景区,宕昌官鹅沟景区,徽县三滩风景区,成县西狭颂景区。

表5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评估值

4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防控机制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引发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的因素也较多,其危害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研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旅游开发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生态旅游开发防控机制是有效降低生态旅游开发风险指数的长效机制,主要包括生态防控的管理机制、巡控机制和调控机制三个方面(见图2)。

在2016年颁发的《旅游安全管理办法》中,对旅游主管部门、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提出了旅游安全的防控具体要求,对旅游风险的鉴定和发布做出了具体规定,此办法对各地建立旅游风险防控机制具有指导意义。《甘肃省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2014-2020年)》指出了生态保护五大任务:一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二是实现信息集成共享;三是科学引导环境管理与风险防范;四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五是加强管理。在陇南生态旅游开发中,因陇南生态的脆弱性、部分生态资源的稀缺性以及部分生态环境自身不可修复性,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较大,因而建立切合陇南的生态旅游开发防控机制尤为重要。

4.1 建立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

陇南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包括政策法规、组织领导、人才队伍建设、信息系统与平台的建设应用四个方面。它是降低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的首要环节,也是降低生态旅游开发的组织保证。政府首先应调研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数量,然后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将生态旅游资源分为禁止开发、限制开发、可开发等类别,制定相应的法规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引导与限定。在各地尤其是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有濒危物种生存活动的区域,要加强组织领导,对生态旅游开发合理引导。政府还应加强生态旅游开发与防控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4.2 建立生态旅游开发巡控机制

生态旅游开发巡控机制是指通过对生态旅游开发开展巡逻监控,掌握生态旅游开发规模与动向,为调整和有效降低生态旅游开发风险方案获取第一手资料。巡控机制包括县村联动、群众监督、重点督查与巡逻等。在巡控中,既要全面布局,主动作为,又要收集多方信息,重点监控,提前谋划,及时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旅游开发行为。

4.3 建立生态旅游开发调控机制

生态旅游开发调控机制是指在加强巡控和管理的基础上,引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先进理念,科学合理规划生态旅游,通过切合地方实际的产业开发,配套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推动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反馈检视机制,改进生态旅游开发的管理和巡控机制。

5 结语

本文结合陇南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建立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等级体系和评估指标体系,分层建立隶属函数确定其风险指数,结合德尔非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出各评估因子权重,然后采用加权综合指数法对陇南生态旅游开发中各因子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5个景区生态旅游开发风险等级主要分布于第一和第二等级,风险指数较小。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和陇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发展规划,提出了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防控机制,主要包括陇南生态旅游开发管理机制、巡控机制、调控机制,这对降低陇南生态旅游开发风险,规范陇南生态旅游开发行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高彩霞,耿斌.中国山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述评[J].中国林业产业,2017(4):29-32.

[2]侯一蕾,赵正,温亚利.我国山区综合开发研究综述[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5):499-501;545.

[3]陈卫平.鄂西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取向及其措施——对咸丰旅游业发展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4-106.

[4]骆高远.山区开发的有效途径——生态旅游业[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2):128-131;137.

[5]胡晓.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生态旅游产品设计研究——以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生态经济,2009(6):119-122.

[6]陈咏淑.论贫困山区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以湖南新化县为例[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4(3):23-25;29.

[7]薛熙明,叶文.基于传统生态文化的民族社区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建立——以滇西北重丁村为例[J].西南林学院学报,2010(4):59-64.

[8]席建超,刘浩龙,齐晓波,等.旅游地安全风险评估模式研究——以国内10条重点探险旅游线路为例[J].山地学报,2007,25 (3):370-375.

[9]赵黎明,刘慧媛.旅游目的地系统的生态灾害风险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24(10):185-190.

[10]刘浩龙,葛全胜,席建超.区域旅游资源的灾害风险评估——以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为例[J].资源科学,2007,29 (1):118-125.

[11]席建超,张瑞英,赵美风.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安全风险评价[J].山地学报,2012,30 (6):737-746.

[12]尚天成,赵黎明.生态风险分析在生态旅游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72-74.

[13]吴庆书,杨小波,韩淑梅.海南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8(2):159-164.

[14]张广海,王佳.海南省旅游开发生态风险评价与预警机制[J].热带地理,2013,33(1):88-95.

[15]黄伟峰.基于模糊数学中S型隶属函数的风险度量VaR[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猜你喜欢

陇南生态旅游因子
我刊2021年影响因子年报
新经济下会计专业就业困境与突破——以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陇南青年文学》 诗选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