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2018-06-27茅庆炜龚孟伟

课外语文·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传统教学语文核心素养翻转课堂

茅庆炜 龚孟伟

【摘要】语文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源自美国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模式建构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教学范式。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两种模式的结合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规定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具体落实到语文学科,其内涵主要是“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汉语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与“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汉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整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关键能力体系的根基。

(二)两种模式的结合

不论何种教学模式,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环境,会表现出优势与局限。因此,提取并融合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二者之长,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

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组织形式,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语文课堂中刻板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过程中,享受学习乐趣。在思考与讨论过程中,启迪了智慧,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然而,一个班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在时间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无力兼顾学生个体的学习节奏。

“翻转课堂”主要由教师创建视频并提出问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视频内容、查找资料并进行自学,小组讨论深化理解,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引导、点评和答疑解惑。其主要模式是“先学后教”,以问题为导向。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学会思考,主动学习,建构新知识。翻转课堂最突出的优势是教师创建的微视频能重复多次播放,学生能结合自身的学习与接受能力自主选择播放的内容。然而,该模式在我国缺乏应用实践经验,推广受地域限制大。另外,教师若过分强调学生的主體性,把握不好度,则会出现教学失控的局面。

因此,以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翻转课堂模式中的微课、讨论等步骤,并平衡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是一条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

2.语文混合模式构建

在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特征与语文学科特殊性的前提下,试搭建混合型教学模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以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吸收翻转课堂模式中的优点或做出恰当的调整,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混合型教学模式。

在该混合型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语文课堂的设计者、主导者与

调控者,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两者通过公共网站、QQ群、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知识授受。该模式分为课前、课堂与课后三大板块。课前,教师选择一定的陈述性知识录入微视频。同时与文本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等交由学生分组查阅。在课堂中,教师针对较难的或同质性高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汇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关于文本中较难的思考性问题,学生可进行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步步引导,归纳总结。课后教师作业布置,再次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二、两种模式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结合的实质是“扬长避短”,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一)促进汉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文就是语言,语文教育就是语言教育。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工具性,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的言语实践,使其从个别的感性的言语感知积累转变为一般的理性的语言规则的掌握,落实到自己的言语实践,达到汉民族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的才是教学之重。混合型教学模式的首要优势便是课前的微课视频有效地创造了学习条件,使学生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自主地根据自己已有的言语经验,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并且在合作探究、课堂交流与汇报过程中,再次锻炼汉语言的运用。该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相对沉闷严肃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写作、交流,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汉语言建构与运用。

(二)促进汉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和思维关系密切,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并且语言与思维方式具有民族性。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能力”主要是指“汉语言思维能力”。在课堂中,“汉语言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这一素养就是在阅读中理解作品所传递的思想、精准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探究文本奥义等的基础上,要求写作实践中能够立意深刻、透过现象看本质、见解新颖,推理分析有独到之处。混合型教学模式在以问题为教学线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与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前导学案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据此学生可查阅更丰富的资料,并结合教师课堂上关于语言规律的补充与思维方法的教授,便能在课堂语言训练过程中获得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且能运用恰当的思维审视言语作品,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

(三)促进汉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情趣”是中国学生发展的九大核心素养之一,“审美情趣”的培养包括“感悟鉴赏”与“创意表达”两方面,感悟鉴赏的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创意表达的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微课视频充分了解文本背景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便更易进行情境导入,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课前预习充分后,字音、字形、字义便不再成为学生阅读的障碍。此时,教师通过音乐熏染与示范朗读,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汉语言的音韵美,以情悟文,激发审美情感。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课堂的教学资源有限,因此课前课后的自主阅读学习与同学间的互动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混合教学模式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促进汉语言文化传承与理解

学语文,就是传承文化。汉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目标而言,应侧重文化的民族性、典范性、精神性与创造性等维度。在课堂中,囿于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更加侧重教学解题技巧,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时,更注重文意的疏通与文言字词的积累。而混合型模式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前预习,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薄弱点,自主调控学习进度,熟练掌握并内化知识。继而教师能更好地在课堂中展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引导学生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语文混合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为例

语文教材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学主要围绕教材中的文本进行。与此同时,语文教材的助读与练习系统,如“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写作指导”等指示性话语,在教材编者处理得当的前提下,能对教师寻找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生长点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笔者试以苏教版高中教材必修三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为例,通过运用混合型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课前自主学习

教师制作全文字词疏通的视频并设计字词检测学案,一齐发送至班级群中。视频的具体制作步骤为:首先制作PPT,并利用录屏软件录制教师讲解视频。其次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分别查阅作者司马迁、《史记》的相关知识、本文的写作背景、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介绍。并设计一个主问题:蔺相如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让学生独立思考。本文篇幅较长,学生能通过视频自我调控学习进度,积累本文文言知识,探究摸索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课堂交流解惑

首先学生按小组进行资料汇报,营造文本学习的氛围。继而教师选取相关章节在配乐中与学生齐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律。文言文的语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神韵差异很大,只有多读,才能对古代汉语,对文言文有真切的语感,以此促进学生文言语言的建构。本文的单元导读提到,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形成较大的古今差异,给我们带来了阅读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对文言知识进行梳理,包括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让学生在比较与总结中,获得对文言的规律性认知,以此突破文言难点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如根据课后练习系统中的第一小问“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应该怎样解释?它们的用法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并讨论总结词类活用的种类与成分搭配规律。接下来围绕课前教师提出的大问题展开探讨,通过再次设计小问题进行引导: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王围绕和氏璧展开了怎样的外交较量?这些问题还不够,教师还可提出更细小的问题:蔺相如为何不事平原君,而事宦官令缪贤?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客观公正地评价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抛出另一问题:蔺相如的成功背后有哪些因素呢?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的点拨。学生再结合文本方可从缪贤、赵王、廉颇、秦王等多方面进行讨论,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自我价值判断与人文品质的借鉴、传承,增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责任感。除了问题引导,教师还可提供其他相关文本,如杨时的《蔺相如论》、司马光的《廉颇论》。通过比较阅读的审美鉴赏方法,培养学生语言筛选、信息归纳与理性批判的思维能力。

(三)课后反思学习

教师不仅要布置记忆性作业,还需布置思考性作业,如蔺相如品质的现代意义,设置问题再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思辨过程中获得各方面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最后学生可将思维过程中的内部语言进行梳理整合形成书面表达,促进汉语言的运用。

对于不同课型的具体操作定会有所差异,需要教师进行調整与改变。但不论怎样,该教学模式能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的特质[J]. 中学语文教学,2016(11).

[2]徐林祥,郑昀.对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的再认识[J].语文建设,2017(11).

[3] 李思瑶.将“翻转课堂”搬上云端“拆下围墙”创新教学模式——复旦首推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上线MOOCs平台[N].科技日报,2014-1-27.

[4]邢坚,张妍,孙宏,等.语文学科“思维发展”的表现与提升策略——以2017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为例[J].考试研究,2017(6).

[5] 白忠明,潘忠.试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2016(38).

[6] 郑昀,徐林祥.从核心素养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J].语文建设,2016(28).

[7]李德江,蔡伟.在文本细读中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兼及《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16(200.

作者简介:茅庆炜, 1994年生,女,2017级扬州大学学科教学语文在读硕士。

(编辑:张晓婧)

猜你喜欢

传统教学语文核心素养翻转课堂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慕课结合传统教学对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