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读写结合点 随文练笔促表达
2018-06-27王琦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用理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有计划地依托教材文本,有效指导随文练笔,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
【关键词】小学;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巧抓文本仿写点
(一)仿写句子,遣词造句
句子是习作组成的细胞,训练学生学会遣词造句,可以打好习作的基本功。例如课文中的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只有……才…”等,运用指定的关联词进行写话练习,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规范语言表达。另外,在规范表达的基础上,把句子写具体生动也是重点,从写作手法训练,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仿写,可以提高语言表现的技巧,对于写好作文是不可或缺的。
(二)仿写段章,布局谋篇
习作教学主要训练学生写的方法和技巧,仿写则是学习技法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仿写段落,仿写篇章可以从顺序、结构等方面进行。例如《石榴》一课中用“先……逐渐……最后……”等表示先后顺序的词把外皮变化过程写得有顺序,引导学生理解运用这样的词语,在写段落时可以把话写得清楚而有条理,培养学生有序表达。
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是整篇结构仿写。如《北大荒的秋天》同时介绍天空、小河、田野景物几个方面的时候,是并列结构段,可指导学生写《美丽的公园》在具体实践中模仿训练。再如《东方之珠》:“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这个自然段运用围绕中心句写自然段的写法,可指导学生仿写,能把自然段写具体。布局谋篇的练习在中高年级显得很重要,有效训练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关注文本“插图点”
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补充。小学课文中的插图有呈现主人公形象的,有课文氛围渲染的,有再现课文重点情节的等,依据插图呈现的形式,可指导学生入情入境,或对人物抒发情感,或对重点情节想象,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深化课文理解,有效训练表达。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写作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要研读教材,努力挖掘练笔的有效切入点,多创设一些情境,为学生提供与习作储备相似的话题,激活他们的写作思路,这样才能演绎出随文练笔的精彩。
三、拓展文本空白点
作者在课文中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有些地方写得很含 蓄,或很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空白,启发学生选择笔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把这些部分写具体,写明朗,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如《大江保卫战》中“黄晓文二话没说,转身扛起了地上的麻包,又爬上大堤……”句中的省略號略去了黄晓文又爬上大堤后一系列的感人情景;《爱之链》中她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结尾的省略号留给读者的是无限的思考与想象。巧抓这些点可进行补写、扩写训练,设计补写黄晓文咬紧牙关强忍剧痛,奋勇抢险等动人情形;设计以“清晨,乔依醒来……”为开头,扩写在以后的日子里,乔依一家人是怎么生活的;通过适时补写、扩写,发挥学生想象力,加深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诗品》曾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高明的作家在写文章时往往不会和盘托出,不留余地。教师以敏锐的悟性挖掘教学中的训练点,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言虽尽意无穷”的留白处,确定写的话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扩写,以补充连缀空白、丰富情节,对于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非常有效。
四、开掘文本思维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钻研文本,提出适合学生讨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掘语言表达与思想内涵的兼容点。首先,深入研读文本,抓住文本中的联系点,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去思考:设计适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研读探究兴趣,开掘语言表达与思想内涵的兼容点,指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积累与运用。
如教学《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抓住主要的问题:这是一本怎样的书?让学生联系课文中爷爷、爸爸在扉页上留下的话语,带领学生走进课文中介绍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感受“学会生存”的重要含义。通过交流学习,设计了一个运用表达的情境:如果你是家长或者老师,送给自己孩子或者学生,你会在书中的扉页上写些什么?用这种形式引导学生把对鲁滨逊的独特感受写下来,从而理解这本书为什么是男孩子必读的书。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的学习中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自然水到渠成。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中要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师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中,开掘语言表达与思想内涵的兼容点,找到能够激发学生思维表达的点,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在读写结合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养。
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资源,教师深入研读文本,提升自身的解读能力,找准读写结合点,依据年段特点,从内容、方法等方面,构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桥梁,使读写结合,润物无声,相得益彰。
作者简介:王琦,1978年生,本科,小学一级教师,一直担任班主任兼语文教学工作,市北区优秀教师,市北区优秀班主任。研究方向: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与习作的实践。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