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文章脉,读懂散文心
2018-06-27黎清婷
黎清婷
【摘要】在阅读散文时,学生很难读懂,这源于他们不能跳出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因而难以有真正的阅读效率。散文阅读的关键还是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梳理结构来读懂文章,把握文章主旨。只要抓住主旨这个枢纽,枝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特别是对于“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类题目更加容易把握了。
【关键词】高考;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关注变化,把握高考方向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鉴赏要求是: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而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段对“文化”的表述也正与《考试说明》相契合。高考试卷往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价值观,这些信号也在提醒我们在挑选文本进行训练的时候,也要特别关注这一类思想情感的文本,并引导学生理解十九大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是考小说,都未出现散文的考查,此次全国Ⅱ卷的散文,无疑在提醒考生,不要疏忽对于散文阅读的备考。
二、了解文体,理清备考思路
我们常说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形散”既指内容上的“散”,也指形式上的“散”,“神聚”指主旨一致。其主要特征是:直接表现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受,根据主观感受的需要选择人物的一些活动和生活事件的某些镜头进行描述。并紧紧围绕主题,广阔而灵活地选用生活侧面,抒发感情,表现主题。基于这个特点,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四个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章的主旨;二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三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四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而这些设题角度都与主旨和整体密切相关。
但是,考试中散文阅读板块的得分一直都比较低。这是由于高中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还不完善,多数学生理解文章不能够联系地、全面地分析问题,多看到局部,缺乏整体意识、整体性思维。而散文形式上的散,让学生难以看清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难以把握文章思路,难以理解文章主旨。加之学生不了解文本的创作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和作者本人等信息,造成学生不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比较重视“教”, 比较重视教学生阅读答题的技巧,可能导致学生答题时生搬硬套答题模式,盲目贴标签,而忽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关注内容的变化,造成理解不准确,答题失误。另外,教师也比较重视就题讲题,关注训练学生整体把握思路,理解主旨关注不够,不舍得花时间梳理文本。这些都造成学生阅读能力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因此,一定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就要树立梳理文本的意识,在高三的复习过程中更加要强化这个意识。其实散文的内容和形式是为主旨服务的,不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散文的主旨就像人的神经中枢,每一个部分都是它的神经末梢。答题时,应该高屋建瓴地做整体观照,只要抓住主旨这个枢纽,枝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特别是对于“理解文章的主旨”这类题目更加容易把握了。
所以,散文阅读的关键还是在于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梳理结构来读懂文章,如何把握文章主旨。
三、梳理思路,把握散文主旨
思路是什么?思路是联系文章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了思路才能把握主旨。正如叶圣陶先生在《谈语法修辞》一文中所说的:“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理清楚就是最好的語文老师。”“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一段跟一段怎样联系,一段一段清楚了全篇文章也就清楚了。”
那么如何通过梳理散文的思路来理解主旨呢?
(一)寻物线,理思路,明主旨
我们常说的情感是“虚”的,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就免不了要借一个“实”的“物”才得到寄托。 这里所说的“物”是最广义的“物”,包括人物、景物、器物、动物、植物,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一切客观存在都可属于“物”之类。作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作者提到的“物”,都是有用的,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为寄寓自己的感情服务的。在读散文时就应当从“物”中去体会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当然,高考试卷中不可能保证每选用一篇散文都是很理想的,但是命题人所关注的那些“物”,必然都是情物融于一体的。
散文中,这样的“物”很多时候还可表现为一条组织材料的线索,找到了这条线索,就能较容易地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来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主旨了。如2017年全国Ⅱ卷林徽因的《窗子以外》,就是以“窗子”为线索的,并围绕对窗子内外的认知来展开,这也正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又如2017年河北唐山二模的冯文超的《这些桥》,也是以“桥”为线索,叙述了那些和桥有关的事件:桥隧工人修桥、护桥;工人将捡到的重要背包归还游客等待。其次还分析为何要建设这么多桥:为了穿越冻土,为了保护动物。然后文章结尾处又有揭示全文主旨的抒发情感的句子:这些桥架在山水之间、冻土之上,起着连接沟通的作用。高寒缺氧、烈日暴晒,狂风飞沙,不管山险水恶,或是荒漠旷野,它都恪守着职责,对于“担当”这个词受之无愧。桥是有灵气的、有血肉的、有人情的。人们对桥是感恩的!通过这样的梳理,明确了文章的思路和内容,那么对于考查主旨的“本文中的‘桥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一个问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得出答案:(1)交通之桥,沟通不同地域;(2)和谐之桥,沟通了人与大自然;(3)心灵之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所以,寻“物”可梳理思路,明确主旨。
(二)抓开头,重结尾,寻找关键语句
古人形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是凤头豹尾,可见其重要。散文的开头是很讲究的,甚至有的文章开头就是“文眼”。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当然,文章的写法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候,文章的关键语句不在开头,也不在结尾,这就需要我们仔细寻找了。
一般而言,开头结尾的句子都会是关键语句。关键语句是指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它在文中或总起,或概括,或警策,或衔接,或揭示主旨,直接关系到正确理解文意,梳理结构,把握文章思想内容。把握全文结构层次,是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的重要方法。如果有些文章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处有结构或表意大致一致的句子反复出现,这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句、过渡句、关键句,那么在初次阅读的过程中,就要将其找出,并理解其含义,从而感知文章主旨。如《窗子以外》,题目本身就是线索,也暗示着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窗子以外”就是关键词,那么有“窗子以外”这几个字的就是关键句了。文章的第三段的“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是单独的一句,其实是小结第一、二段的;而第四段最后一句写道: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还有第五段的最后一句:“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第七段倒数第二句:“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这些句子都含有“窗子以外”这几个字,几乎都在段落的结尾,既概括了本段的内容,也提示着文章的主旨:有形的窗子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場景,无形的窗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也可指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如此一来,面对“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这一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当然,也有的散文没有明显的线索,如2018届高三金太阳统测的阎连科的散文《清水湾》。如果阅读过程中没有勾画关键句的意识,那么就很难读懂内容。但是,通过找关键句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来理清思路,也能快速地把握主旨。如文第1段是只有一句“世界是相异相悖的”是对第二段的概括,也是全文的引子,引出“清水湾”这个地方,所以第一、二段是一个层次。第四段也是单独一句话“我活着,就是为了记忆。被遗落,则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和证明”,是对第三段内容的概括,所以第三、四段是一个层次。同理,第六段的“清水湾,真是一个好名字”是对第五段的概括,第五、六段是一个层次。最后一段是揭示全文主旨的。这样梳理内容后,第四题的选择题就能快速把握A项的开头一句“统领了全文”是错误的,而第六题“请结合全文探究‘清水湾的深厚意蕴”也能在文中快速找出相关内容来。
综上所述,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花点时间训练学生养成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主旨的阅读习惯。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更加准确地回答题目。平时训练时,一是让学生拿起笔来勾画脉络句、过渡句、总结概括句、议论抒情句等。二是划分段落层次,认清语段关系。三是可以每次都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阅读思考——1.阅读全文,你勾画各段的中心句或关键句是哪一句?为什么?2.请说说第几段与上下文有什么联系;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梳理文章脉络的意识,可更有效地理解主旨,准确答题。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