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样提高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2018-06-27江华青

课外语文·下 2018年4期
关键词:实效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江华青

【摘要】农村初中的孩子基础较为薄弱,教师很有必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倾向,努力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充分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全新的学生观,以教材为例,用教材来教,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巧妙切入新授内容,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重课堂生成,重知识拓展运用,指导学法,教学生会学,潜移默化地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农村初中孩子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系列“惠农政策”,家庭条件比以前优越了很多,经历挫折少,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有的家长不懂教育方法,有的甚至溺爱孩子,存在过度养护的现象,导致不少初中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学习自主性欠缺,上课不够积极思考,学习和阅读不够自觉,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缺少必要的人文涵养、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缺乏自我提升意识、没有积极上进的决心等等,课堂上厌学现象严重,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更应努力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一、用好教材,激发兴趣

农村初中生阅读面窄,书写、汉语拼音、阅读分析等各方面基础均比较薄弱,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用好教材,想办法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训练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农村初中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选择实用性强、适于学生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巧妙切入

恰当的情境,巧妙的课堂导入可以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浓厚兴趣。

例如:教学课文《猫》时,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吟诵导入:瓦片上好冷啊,每天我都蜷缩着身子,风呼呼地围着我转。我好想回家,可又怕主人的木棒。我看见别的小猫依偎在主人的怀里,泪水湿润了我的眼眶……同学们,这是一只被棒打离家、满含悲屈的猫,它来自哪位作家的笔下?我们来学习课文《猫》。

(二)巧设疑问,师生互动

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价值的核心问题,课堂上要敢于放手,相信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回答问题的空间。

例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提问:“断肠”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会有“断肠”的感觉?

通过“提问——思考——回答——学生互动补充——教师引导提示——学生再回答——教师归纳总结”,在反复的“提问——回答”训练中,鼓励學生敢于回答问题,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断地跟着老师的引导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多说、会说,逐步提升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三)联系生活,深入浅出

教学古诗词时,根据教材及学情,灵活调动学生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能较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例如:教学杜甫的《春望》时,引导学生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教学实录片段)

师:我们想象用拍摄场景的方式理解“烽火家书”,用镜头展现战火纷飞、战马奔腾、战争中的废墟、流离失所的百姓,再现出“烽火”的画面。对诗人盼家书而得不到的心情,用特写镜头展示诗人失望的表情,体现家信难得。

师:你离开父母到学校读书,你一个星期没回家了,你会想家吗?想父母吗?你才一个星期不回家,就有强烈想家的心情,联想诗人在战乱年代,与家人音讯隔绝,他是多么思念亲人,内心多么痛苦和惆怅啊!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联系初一学生初次离家,特别想家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启发理解诗人长期漂泊在外,与家人音讯隔绝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

二、以“读”为抓手,深入解读文本

阅读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踏踏实实读文本的时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挖掘文本,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读懂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教师在课堂上分步进行朗读训练,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语感,树立学生自信,促进学生语言积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自主阅读

1.自由读。让学生在刚接触文本的时候,带着旺盛的求知欲和最好奇的心情,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大声朗读课文。2.默读。新课标要求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默读速度。课堂上教师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地方圈点勾画出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自主阅读是学生了解文本的基础。

(二)教师范读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开启学生鉴赏之门的钥匙。教师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吸收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教师借助背景音乐诵读或者直接朗读,往往自然而然地营造了适合的教学氛围,教师字正腔圆、入情入境地朗读能很好地熏陶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走近作者,走近文本的强烈愿望,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加速理解记忆和背诵的速度。

(三)引导多读

1.齐读。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地让学生齐读课文。例如:采用全班齐读、男同学齐读、女同学齐读、小组齐读等形式,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悟文章内在的情感。

2.扮角色读。根据文本内容特点,让学生采用扮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融入文本,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性格、语言和情感。

3.情境诵读。课文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和优美的场景描写,教师借助多媒体,配乐创设诵读情境,让学生个别朗读,鼓励学生带着满满的自信美美地诵读,彰显个人诵读风采,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快乐,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感悟。

三、讲求实效,提升能力

(一)少设牵制,关注生成

课堂上教师抛出根据教材和学情精心设计的核心问题,留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让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碰撞中得到升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真正有意义的生生互动。学生能弄懂的问题,教师少讲或不讲,引导解决疑难处,带领学生欣赏精妙处,顺着学情引导解决问题,实现真正意义的答疑解惑。抓住机会鼓励学生,得到肯定的孩子学习兴趣日益浓厚。

(二)捕捉精妙,读写结合

根据授课内容,让学生写感受,写收获,或是明白了什么道理。适当地根据教材例子进行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尝试。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让学生仔细欣赏、揣摩描写父亲背影的动词,然后马上仿写,就写学生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的背影。通过反复训练,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平时“敢写”“ 爱写”,逐步培养“能写”。

(三)拓展迁移,发散思维

教学课文《诉衷情》时,拓展迁移环节:谈到诗歌中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联系已学过的古诗词,说出和这首词的感情色彩类似的诗句。师生互动呈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等等。引导学生思考:学了这首词,你想到了什么?

四、善于总结,教给方法

教学课文《天净沙·秋思》时,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是如何学习这首以景写情的小令的?以后我们遇到类似的文章,是否可以借鉴这些方法来学习?教师引领学生归纳:以后学习古诗词时,可以从“读题、读人、读词、读情”等方面進行解读和赏析。赏析现代文阅读段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文本细读的方法:1.咬文嚼字;深情朗读;3.重现情景;4.探究疑点等。学习文言文,教师帮助总结翻译方法:1.直译法。抓住关键字词对照注释和工具书直译。2.意译法。结合上下文意译。3.根据具体内容灵活采用“增”“删”“换”词的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已。”虽然农村的孩子基础比较薄弱,只要教师不轻言放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尽量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多以赏识的眼光鼓励孩子,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多想办法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教给方法,多读多写,精讲精练,举一反三,就能一步步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实效性初中语文课堂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