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有效评价策略,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2018-06-27侯枫
侯枫
【摘要】课堂教学评价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更为积极有效的评价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获得赏识和体验成功中发展,从而实现课堂质态的良性循环,使初中语文课堂因有效评价而高效精彩。
【关键词】评价;有效;策略;效益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优化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立足实际,因人而异评价
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况各有不同,从思维含量上来说,有的学生具有创造性,有的较平庸,还有的则是完全错误。对此教师应立足学生的个体实际作出不同的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用“很好”“答对了”“不对”这样简单粗暴的语言评价。
例如在《最后一课》的第二课时教学中,笔者课前给学生留了一个问题:研读课文,说说小弗朗士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正式上课时,我提问了几位学生。第一个基础很差的学生说:“小弗朗士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因为文章开头说他经常逃课。”笔者立刻表扬他的进步,能够认真预习并回答出自己的答案,并鼓励他下次再仔细些。第二位成绩较好的同学举手回答道:“小弗朗士虽然一开始不太用功,可是在韩麦尔先生的感染下,他懂事了,成长了。从他在最后一课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这时笔者立刻表扬这位学生:“你说得太好了,表达流畅,感悟能力强。你不仅抓住了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还看到了他的发展变化。看来文章读得很仔细啊!”这时一位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女同学站起来小声反驳:“老师,我觉得小弗朗士的改变除了受韩麦尔先生的影响外,还有残酷现实使他成长和他还能管住自己。”“哇!我们的同学一个比一个厉害啊!某某同学还关注到了文章的细节,并把前后联系起来。而且这是你第一次主动回答的哦。看来你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再接再厉。”
对这三位同学的评价,教者尽量做到立足实际,因人而异。对基础较差的同学首先肯定他的正确的方面,表示鼓励,再指出努力的方向。对第二位同学的稳定發挥表示真挚的赞许。而对最后一位同学出人意料的发挥则要毫不吝啬赞美,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在笔者真诚的评价中,作为被评价者,学生的期待心理能获得满足,价值能获得老师的认可,也能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二)抓住亮点,层层深入评价
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中,学生在赏析父亲这个人物时,笔者与学生进行了如下这段对话。学生A:“从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儿子的爱。”笔者的评价是:“这位同学的回答言简意赅而一针见血!父亲的‘艰难中恰恰包含着父亲对我的真挚的爱。你能告诉大家父亲的艰难体现在哪里吗?”学生A:“动词‘攀‘缩‘倾准确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过程,可见艰难。”笔者评价道:“非常好,一语中的,神枪手。”这时学生B主动 举手回答:“文章中父亲的外貌是一个胖子,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也可以看出他爬月台的艰难。除此以外,父亲的穿着可见家境惨淡,这样的情况下不忘给我买橘子,这也是父爱。老师,您看我是神枪手吗?”“是!当然是!你是厉害的神枪手。还有谁更厉害,想做射击的奥运冠军吗?大家难道忘了表现人物形象除了可以直接描写人物的动作外貌等,还可以运用什么方法?”很快学生就恍然大悟,是侧面烘托。教师就在这一个个评价中循循善诱,启发学生拓宽思维,引领学生走出迷茫,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
二、鼓励学生评价,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小组合作,生生之间互评
斯宾塞说过:“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笔者在执教《三峡》一文时尝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互评。首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整体水平相近的六组。在课前把该篇课文的自主学习导学案下发给学生,让学生完成课内预习后在课堂上展示,并由学生评价。同样在上课的推进过程中也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不管是课文的翻译还是内容的理解,都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后再由代表发言。每组发言的准确与否交给其他组来评价补充或纠正,教师只负责最后的补充和总结。最后评选出表现最优秀的两组。一堂课下来,学生气氛热烈,学习热情高涨。这种引导学生参与评价的方式真正把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潜力发展,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
(二)质疑老师,创造生成
新课标强调要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 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也应时刻准备好面对学生的评价和质疑,并有足够的机智来化解。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课堂的资源便是无穷无尽的。
在《父母的心》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组,围绕“父母是否爱孩子”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反方的一位同学忽然向我“发难”:老师,如果你家里条件不好,你就会忍心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 吗?学生的发问是我课前没预料到的,他很聪明,把问题抛给我。如果我立刻摆出态度,那么辩论也就结束了,也就达不到让学生在辩论中剖析文章的目的了。我略加思考后这样回答他:“虽然我是老师,也是家长,但也不能完美地处理任何问题,那么请同学们为我提些建议吧。”听了老师的话,学生的发言更积极了。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发现他们关注到了父母的神态、家境的困难等,这时我适时地点拨一下他们没有注意到的送孩子的理由:这对父母要回孩子时的说法你们赞同吗?这时学生意识到父母漏洞百出的理由也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在这堂课中,学生对教师的质疑,教师的应对促成了师生和生生间热烈的思想碰撞,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激情四射的课堂。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