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养成教育与生命同行

2018-06-27陈飞红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养成教育习惯

陈飞红

摘 要:用心理学的话来说,习惯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链接。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巨大能量。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智商、情商、意志和行为”,他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养成教育既包括行为习惯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的培养。

关键词:养成教育 习惯 强化实践锻炼

1978年,诺贝尔获奖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乎人意料,一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维,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就是他们认为终身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家长和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的习惯。

一、强化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最简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记住父母的生日”等实践教育活动。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学会自主,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这样将孝敬父母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久而久之,即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又在道德发展水平上有所提升。

二、通过榜样感召

充分运用学生善于模仿又爱追求高尚道德的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他们。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昌盛而读书。五六十年代作为传统思想教育重要标志的“榜样教育”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保尔、刘胡兰等英雄人物曾影响了整代人的精神风貌。其实榜样并不需要众所周知,作为老师应该主动行动起来,正确使用陶冶教育法,给学生一个鲜活的榜样,他们就有了模仿的原型,一个现实的,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模范。

三、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

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同步性。

四、及时评价和奖惩

及时评价和奖惩,让学生在成功地体验中养成良好习惯。每个月末都可以利用一次班队会时间和全班学生一起来整体评价自己班级这一个月来在各个方面的综合表现。比如说班级卫生较好、路队较好,通过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的形式评价在各方面表现有显著进步的五位学生,以激励和促进其他学生更快地进步。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控制是自我控制。培养的基本方法是“加减法”,也就是说,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对学生的评价必须讲究策略。班主任要把握“激励胜于颂扬,表扬胜于批评”的原则,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五、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的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學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

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它的内容十分多,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它的范围非常广,不仅涉及到每个学生的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甚至社会;它的对象特别杂,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千差万别,而国家和社会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却是一致的。所以,养成教育需要各方力量共同作用,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猜你喜欢

养成教育习惯
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命好不如习惯好
工匠精神的缺失与高职院校的使命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高校学生体育素质养成教育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价值观认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