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学设计
2018-06-27冯国华
冯国华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螳螂捕蝉。(板书:螳螂捕蝉)请同学们读课题。
2. 我们在使用“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时,通常还会在后面加上四个字,那就是——(生:黄雀在后)
3. 完整地读一下。(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4.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八字成语呢?
【设计意图】由成语入手,复习成语的来源,明确螳螂捕蝉是一个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同时确立通过解读寓言故事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这一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出示词语:(螳螂、诸侯国、禀报、祸患、侍奉、啄食。) (1) 指名读,纠正读音。(2) 理解词:诸侯国,结合诸侯国介绍历史背景。(3) 指导写:祸、侯、啄。
【设计意图】文本不长,生字不多,预习环节放在课外,检查时重点关注易读错、易写错的字,结合讲解“诸侯国”的含义,简单介绍历史背景。扫除阅读障碍,为深入学习做准备。
2. 快速读课文,想一想故事发生的起因是什么?故事的经过是什么?故事的结果是什么?(起因: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经过:少年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结果:吴王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 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一位少年给吴王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最后吴王恍然大悟,放弃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设计意图】把长文读成一句话,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语文课堂的一项重要任务。设计三个小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给学生概括文章的方法,即想想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然后把三者组合起来。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三、模拟场景,体会固执
1. 读第1自然段,思考: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大臣们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不堪设想”是什么意思?
2. 师扮演吴王,生扮演大臣,模拟劝谏的场景,体会吴王的固执。预设如下:
师:各位爱卿,本王决定去攻打楚国,你们意下如何呀?
生:大王,不可不可,如果我们去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会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师:攻打楚国的胜算很大,有八九分的把握,所以本王一定要攻打楚国。
生:大王,万万不可呀,我们派全国的精兵强将去攻打楚国,国内只剩老兵弱将。别的诸侯国就会乘机攻打吴国,到时吴国就危在旦夕了。
师:胡说,本王还未建功立业,这是个好机会!
生:大王,你千万不可拿整个国家开玩笑啊,你一步走错,国就亡了啊!
3. 随即出示句子:“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这可是死命令。比较:句子中“处死他”与“死命令”中的“死”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4. 总结:大臣们的劝说是直来直去,忠言逆耳的。吴王全都听不进去。你们觉得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呢?(一意孤行、专行独断、很固执)
【设计意图】故事的起因很简单,通过创设情境,师生对话,模拟大臣劝说吴王的情境,使文字活起来。并进行文字推敲,让学生深刻体会大臣的劝说是直言不讳的,忠言逆耳的,而吴王却一意孤行,偏偏不采纳。
四、文白对读,明晰事理
1. 大家都十分着急,但到底该怎么办呢?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也和大臣们一样心急如焚。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给吴王讲了一个故事。汉代刘向在《说苑·正谏》是这样记载的……
2. 出示文言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 师范读,生自由读。对比阅读课文第9和第11自然段,说说文言文的大概意思。
4. 重点说说短文中六个加点的“其”字的意思。想想故事中揭示道理的句子是哪句?
5. 出示理解重点句子: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想一想蝉、螳螂、黄雀它们三者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隐伏着的祸患分别是什么?
6. 從大家的回答中我们明白了,蝉一心贪恋露水却不知道——(生接:身后的螳螂),螳螂一心想捕蝉却不知道——(生接:身后的黄雀),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生接:少年正拿着弹弓瞄准它呢)。
7. 少年对吴王所讲的这番话,吴王听懂了吗?从哪儿看出来?请齐读。
8. 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呀?吴王恍然大悟,他到底悟出了什么呀?他做了一个什么决定?
【设计意图】给予高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机会,通过自读文言文与课文对照,读懂代词“其”的不同意思,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并且读懂寓言所蕴含的道理。这有利于小学与初中的衔接。
五、深入探究,领略智慧
1. 文中大臣的劝和少年的劝共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2. 从中你觉得少年是个怎样的人呢?
3. 读课文3-11自然段,想想除了第9和第11自然段外,少年的哪些言行举止体现了他的机智聪明呢?
4. 大臣们苦苦相劝,毫无用处。可是,少年却用一番话就打消了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还得到了吴王的夸奖。这是为什么呢?(少年采取的是巧劝,是智劝,是委婉的劝,是旁敲侧击的劝)
5. 是呀,他们之间的对话始终看不出有什么劝的味道。让我们来读读这段对话。老师读吴王的话,你们读少年的话。
6. 总结:看来我们说话或做事也要像文中的少年那样讲究策略,讲究智慧。
【设计意图】本文选自汉代刘向编写的《说苑·正谏》 ,怎样有效地劝谏是一种智慧。
六、拓展延伸,启发想象
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可是该怎样智慧地跟大臣们讲呢?请你们展开想象写一写:(第二天早朝,吴王在大堂上突然宣布:“各位爱卿,本王决定取消攻打楚国的计划。”大臣们听了,个个满腹狐疑……)
【设计意图】少年的劝谏充满智慧,那么,吴王又该怎么智慧地跟大臣们解释取消攻打楚国的原因呢?充分利用这一想象的空间,着眼“智慧”,引导学生展开练笔,续写故事,做到读写结合。
(作者单位:宜兴市新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