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朗读之灯

2018-06-27程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形式环节意义

程静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魅力,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重视朗读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切忌不要将朗读与理解割裂开来,否则朗读就失却了“理解”这块沃土,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其次,应适时变换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依照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适合的朗读形式;最后,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评价,实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和意义,以此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点亮朗读这盏灯,让它在语文教学中散发出应有的光芒。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被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在语文朗读教学环节中,学生的眼、口、耳、唇、舌、心等多种感官都被调动起来,由视觉神经所感受到的书面文字最后变成口头的有声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唇、舌、心都积极地参与到了其中,同时还受到耳的监视,比较输入和输出是否一致。

从教学效果来看,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字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语感,激发情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而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二、朗读与理解相互依存

在语文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不鲜见,尤其是对于那些缺乏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有些老师在分析前要求学生读一遍,分析完了以后再朗读一遍,学生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是不可能的。

记得有一次我上公开课,上的是《春笋》这篇课文,我自以为思路清晰,激情四射,但是在评课时我的这堂课却遭到了“批判”,当时我还觉得委屈,忍不住小声嘀咕:“不是说要加强学生的朗读吗?不是说要让学生在读中去领悟吗?”有一位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朗读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你对课文没作分析和讲解,却一味地要求学生读,还要读出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又谈何容易呢。”后来,在三尺讲台上摸爬滚打的时间长了,也渐渐明白了个中的道理。诚然,“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说得一点也没错,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者毕竟是少数。

后来有一次我上《蘑菇该奖给谁》,其中有一句小黑兔说的话:“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学生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我说:“从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小黑兔怎样的心情?”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骄傲。”“那现在谁来把小黑兔骄傲的心情读出来呢?”结果,学生都能不自觉地把重音落在“所有的”和“跑不过”上,这样一来朗读就到位了。

因此,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课文的感悟品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读促悟”,它们相辅相成的,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三、多样化的形式能够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

有研究表明:孩童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15分钟左右。如果要激发孩子的朗读兴趣,就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朗读形式有: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组读,指名读,表演读……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不同形式的朗读各有千秋,它们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千万不要滥用或者乱用,应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慎用每一种朗读形式。

每一种朗读形式都不可使用得过多,用得过多那就是“滥用”,会令学生产生疲乏。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进行表演读,他们饶有兴致地进行朗读,表演得还像模像样。于是我就一连几次都使用这样的方法,结果几次以后学生就蔫了,可见任何一种形式的朗读如果使用的频率过高,就会失去它应有的魅力。这种形式就属于“滥用”。

同时,每一种朗读形式有自己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乱用”。 如教师的范读指导是在学生读得不到位或需要激情引趣时使用,范读只是引路而已,起到的是“示范启发”作用;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分角色朗读多用在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中,如童话故事;当需要渲染气氛、壮大声势时,宜用齐读。

有时候,教师还要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大胆放弃“预设教案”走向“动态生成”。有一次我要求学生进行朗读时,他们显得心不在焉,为了提高注意力,激发朗读兴趣,我就说:“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吧,就是‘接龙读课文,如果谁接得准,读得又有感情,那么将会有一个小小的奖励。”这样一来,学生都纷纷加入到这个游戏当中,饶有兴致地朗读起来。

四、有效的评价能够指导学生朗读

評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及时、有效的评价可以提供反馈信息,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评价可以对前期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让学生不仅知道该如何改进和完善,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朗读中存在的不足,知道在今后朗读中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而不是简单地以“你读得真棒”或“你需要再努力”这样的话语来作为评价,这种简单的评价不仅缺乏评价的艺术性,而且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没有丝毫的指导性。

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采用的是 “朗读——评价”的模式,这种模式只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能体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有一次听一位老师的公开课,有一位学生朗读得不到位,那位老师并没有在评价后简单了事,结束该生本次朗读训练让其他学生继续读。她通过简洁、精炼评价对该生的朗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然后让他加以运用,再次朗读,师生共同参与到评议当中,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样,就形成“评价——指导——练习——提高”、“再评价——再指导——再练习——再提高”良性循环,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所以,我们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它独特的意义和魅力,因此,我们才应该重视朗读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切忌不要将朗读与理解割裂开来,否则朗读就失却了“理解”这块沃土,成了无源之水,无土之木;其次,应适时变换朗读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要依照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适合的朗读形式;最后,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评价,实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和意义,以此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点亮朗读这盏灯,让它在语文教学中散发出应有的光芒。

猜你喜欢

形式环节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