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氏家族家风
2018-06-27
2018年4月26日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01岁的生日。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譽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的贝聿铭可谓名满天下,无人不知。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贝聿铭身后,是一个传承了15代的百年名门望族——苏州贝氏家族。
百年望族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生于广州,祖籍苏州,我们都知道贝聿铭来自苏州的名门望族,但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家族显赫到可怕的地步。600多年历史,人才辈出,分布海内外,影响全世界。明朝中叶,原籍浙江的贝兰堂定居苏州,以行医卖药为生,成为苏州贝氏的始祖。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贝氏由于经营中药业成为苏州四富之一。
到了近代,贝氏家族以同为第十三世孙的贝哉安和贝润生两支最为兴旺。贝哉安及其子孙被称为“金融世家”,而贝润生则被称为“颜料大王”。这两支成就非凡,贝润生在苏州留下了一座修缮完整的狮子林。狮子林是汉族古典私家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又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现在的狮子林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而贝哉安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还协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新型旅行社——中国旅行社。贝哉安的五个儿子、四个孙子也都从事金融工作,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贝哉安的第三子,也就是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
贝祖诒出任过中国银行副总经理以及中央银行总裁。1948年,贝祖诒赴美,担任驻华盛顿中国技术代表团团长。此后,贝祖诒做出了一生中一个重大决定:留在美国。若不是这个决定,日后就不会有建筑大师贝聿铭了。1962年,贝祖诒出任中国香港上海商业银行董事长,直到1973年退休。贝氏家族之所以如此辉煌,主要得益于其“诗书传家,乐善好施”的家教与优良的家族文化。
富而不骄,乐善好施
贝聿铭的叔祖父,“颜料大王”贝润生认为,“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之产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产遗子孙”,把自己花巨资修缮一新的狮子林,给全体族人享用。
此外,他在园子里设立了贝氏祠堂,并在旁边捐资建立了贝氏承训义庄,用来赡养、救济族人。贝润生与贝聿铭的祖父贝哉安共同捐资在苏州城开办了中国第一个新式幼稚园,二人对苏州的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诗书传家,重视教育
贝哉安很早便中得秀才,20岁时已经成为苏州府学贡生。后来由于父亲去世,只得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打理父亲留下的大批产业。
贝哉安重视子女教育,儿子贝祖诒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唐山工学院,而贝祖诒把儿子贝聿铭送到美国求学。贝聿铭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就读建筑学,而他的四个子女,其中三个儿子和父亲一样,毕业于哈佛大学,从事建筑工作,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都非常出色,看来贝氏家族的光荣传承,还要不止15代了。
贝聿铭的母亲,是清朝最后一任国子监祭酒的女儿庄氏,擅吹笛子,虔心向佛,可惜在1930年,患癌去世。此后,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诒又娶了“江南名媛”蒋士云,是为贝聿铭的继母。
蒋士云是当年曾在北洋政府任外交官的蒋履福之女,她从小天生丽质,聪颖好学,10岁时被家人送往上海读书,12岁随父亲赴北京,在英国人办的学堂里学习英语。16岁时,作为驻外使节的千金小姐,蒋士云又随父母远下欧洲,并在法国巴黎留学一年,在熟读英语的基础上又初通了法文。而贝聿铭自己,娶的也是大家闺秀陆书华。陆书华的父亲是麻省毕业的工程师,她在上海中学毕业后,往美国读本科,以此机缘与贝聿铭相识。
苏州贝氏家族因为出了贝聿铭,让整个家族的名望达到了新的高度。
延续传统,传承文化
美国国家艺术馆、肯尼迪图书馆、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金字塔,直到家乡的苏州博物馆,建筑大师贝聿铭的作品每一件都是经典之作。很多人认为,这位昔日的中国小生之所以能够成长为世界大师,与其显赫的家族文化是分不开的,譬如他的叔祖贝寿同就是中国第一个到西方学建筑的学生,且设计了不少大作,例如道前街苏州监狱。
十岁之后,贝聿铭走进自己的故乡苏州。后来作为中国银行行长的父亲贝祖诒,带着全家到了香港,又到了上海。上世纪50年代,贝家在上海拥有各类房屋近千幢,房产面积达16万多平方米,远东第一豪宅绿屋那都是他家的。
17岁离开中国之前,少年的贝聿铭主要生活在上海。祖父坚持让作为长孙的贝聿铭每年夏天回到苏州,与堂兄弟们在狮子林中玩耍,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给了他无穷的快乐与幻想。也许,这便是狮子林埋藏在幼年时的贝聿铭心中的踪迹。以至许多年后,贝聿铭先生回国时,也曾多次造访狮子林并举办家宴。
“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后来功成名就的贝聿铭如是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别有洞天的故事,都曾经为贝聿铭设计山洞和过桥带来灵感。
贝聿铭这样谈自己的建筑理念,“最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建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其次是如何将现代与传统相融合。虽然这一建筑建于现代,但我有责任尊重千百年发展而来的传统。而事实上,这两者也是相关的。”
同时,作为一个商业世家的后代,贝聿铭也一直想理解父亲贝祖诒的一句话:优秀建筑的精髓不仅在于构思伟大的建筑物,而且要使它们与金融和经济要素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他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是苏州
在国外,别人问道是哪里人,贝聿铭总说自己是苏州人,“我是从江苏走出来的,我的老家在苏州”。他始终表示:“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贝家在苏州已经六百年了,我与苏州是有感情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人来找贝聿铭,想要他在苏州做些什么。贝聿铭当时就说:“你们不用找我,你们重要的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现在你们需要的是城市的保护方案,而且还必须把运河清理干净。苏州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上,也是当时的主要交通渠道,但多年以来受到了严重的工业污染。我说,如果他们不改善水质,这个城市就会衰败,他们对此也默认了。要真正改善河道水质其实很难——他们得从长江引水。于是我告诉他们,当苏州的水变干净了,我就会回来。”
把运河清理干净——这个要求在当时其实很高,好像贝聿铭在有意拒绝。但他其实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参与苏州古城的保护,先派大儿子贝定中去为苏州解决城市问题。已于2003年过世的贝定中是城市规划师,他参与到1996年的“苏州,为新的中国塑造一座古城”项目里,其中也包括对水质的改善。
贝聿铭等了很久,等到苏州有一定经济地位了,水的治理也有很多措施了,才开始做苏州博物馆。这时候已经是2002年,85岁高龄的贝聿铭,凝聚自己一生的智慧,将封笔之作献给了自己的故里,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老先生曾说,“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比我在国外搞其他建筑设计要难得多。”苏博对他来说,更像是一个有生命的小女儿,令人瞎念,怜爱。
上个月,贝老先生的侄子,贝念祺也从美国赶到了苏州。他说,伯伯身体很好,因为年事已高已经很少旅行,因此也无法再回家乡。“上了年纪之后,他更加怀念小时候在苏州的故事。”
据中新网等整理